上篇 上焦篇原文精选
一、上焦篇1
【原文】
温病者:有風温、有温熱、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濕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瘧。
此九條,見於王叔和《傷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牽引《難經》之文以神其説。按時推病,實有是證,叔和治病時,亦實遇是證。但叔和不能别立治法,而敘於《傷寒例》中,實屬蒙混,以《傷寒論》爲治外感之妙法。遂將一切外感悉收入《傷寒例》中,而悉以治傷寒之法治之。後人亦不能打破此關,因仍苟簡,千餘年來,貽患無窮,皆叔和之作俑[1],無怪見駁於方有執、喻嘉言諸公也。然諸公雖駁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雖立治法,仍不能脱却傷寒圈子,弊與叔和無二,以致後人無所遵依。本論詳加考核,凖古酌今,細立治法,除傷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時雜感,朗若列眉[2];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東垣、河間、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議,而瑭得以善其後也。
風温者,初春陽氣始開,厥陰行令,風夾温也。温熱者,春末夏初,陽氣弛張,温盛爲熱也。温疫者,癘氣流行,多兼穢濁,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温毒者,諸温夾毒,穢濁太甚也。暑温者,正夏之時,暑病之偏於熱者也。濕温者,長夏初秋,濕中生熱,即暑病之偏於濕者也。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氣也。冬温者,冬應寒而反温,陽不潛藏,民病温也。温瘧者,陰氣先傷,又因於暑,陽氣獨發也。
按:諸家論温,有顧此失彼之病,故是編首揭諸温之大綱,而名其書曰《温病條辨》。
【词解】
[1]作俑:指创始,但具贬义。
[2]朗若列眉:所见真切,如眉毛那样显而易见。
【提要】
温病的范围、种类及致病原因。
【析义】
本条明确提出温病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九种温病。吴氏所言风温是初春之时感受风热之邪,首犯肺卫,以肺卫表热证为主的温病;温热是春末夏初之际,感受温热病邪,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与春温类似;温疫乃感受兼夹秽浊的疫疠之气而成,发病后一般病情较急且危重,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温毒是温邪之中夹有毒邪,病后可致头面肿大,或咽喉肿痛糜烂,或皮肤红肿发斑等局部热毒症状的温病;暑温、湿温吴氏皆归为暑病,暑温是盛夏时节感受暑热病邪,初起以暑热盛于阳明为主要表现的温病;湿温则是在夏末秋初的长夏季节,感受湿热病邪,初起以湿象偏盛为主要表现的温病;秋燥是感受秋季燥热病邪所致的一种温病;冬温是发于冬季,感受冬令反常之温气而致的一种温病;温疟是指人体的阴气已先耗伤,在夏季又感受了暑邪,主要表现为阳热亢盛特点的一种疟疾。九种温病,虽发于不同季节,但都具有温热的性质,因此都属于温病的范畴。
【医家解读】
方药中:本条根据温病的致病因素、发病季节及临床特点,把温病分为九种。从上述九种温病可以看出,温病的范围实际上已经包括了一年中各个季节的外感热病。这九种病名,中医临床上至今仍在沿用。因此,临证时可以按此对发生的外感急性热病进行诊断。而这些疾病发生与否,人体正气的强弱(即抗病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因素。此九种温病,临床上必须注意致病因素和季节气候的变化,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