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功法康复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性命学说的儒释道论述

明代尹真人在《性命圭旨》中论述道:“故三教圣人,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熏修,以脱生死。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其中指出了,性命之学为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一源三歧的内核,认为“夫学之大,莫大于性命”。

1.儒家的顺应性命观 性命学说是儒学人格修行理论开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儒家早期就将“性”与“天道”相联结,建构“性与天道”的形上理论。比如早期的儒家文献,郭店楚墓的竹简《性自命出》中指出“凡人虽有性……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善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势也。凡性为主,物取之也。金石之有声,叩不鸣,人之虽有性,心弗取不出。凡心有志也,无与不可,性不可独行,犹口之不可独言也”。以上论述就已经指出了心性修持对自我道德涵养的重要性。儒家经典《中庸》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奉为全书总纲,认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充分赞扬了人性之可贵,并突现人的使命价值。

儒家天道性命的论述在宋明理学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宋明理学本质是“性理之学”,它是亦道德亦宗教,道德与宗教的合一,不仅仅有程伊川、朱子提出的“性即理”,还含有陆象山、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即“本心即性”之义。前者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并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无人欲即皆天理”,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等。后者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的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发明本心”“求其放心”“致良知”的简易直接的人格修行主张。

2.道家的修炼性命观 性命学说在道家中发展为具体的“性命双修”理论,其代表性的功法就是内丹术和周天功。道家认为,性命就是人体原初之形和神。道家书籍《性命圭旨》中指出:“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则谓之命;在人,则谓之性。性命实非有两。况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谓性者神之始,神本于性,而性则未始神,神所由以灵。命者气之始,气本于命,而命则未始气,气所由以生。”“天窍圆而藏性,地窍方而藏命。禀虚灵以成性,中天地以立命。性成命立,其中有神。命蒂元气,性根元神。潜神于心,聚气于身。其中有道。”人的生命源自这个性命,道家通过一系列的身心调摄技术,来恢复到这个性命当中,从而长生久视,生生不息。其中,道家的内丹术修炼分为四个阶段: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得道。内丹术借鉴外丹炼制的术语,认为形体就是炼丹的鼎炉,丹田就是精气生化的关键部位,而精气神就是修炼的药物,意识和呼吸就是炼化的火候。通过一系列程序化的身心调摄技术,实现对机体内在精气神的炼化恢复,达到身心健康的圆满状态。

3.佛家的觉悟性命观 佛家的性命观主要来自儒道两家的影响。一般认为,佛家以修性为宗,主要修行过程是“戒”“定”“慧”,其中慧根、慧性的开启是佛家所提倡的。所谓的慧性,就是指与生俱来的、潜藏在我们意识深处的根本之识,称为“阿赖耶识”。“戒”就是持戒,通过规范、训则主动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定”就是禅定,让内心始终处于一种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其中禅定的功法很多,包括止观、打坐、念咒、结手印等。佛家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做回自我,做好自己,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佛家经典《俱舍论·卷十三》中说:“体性是善,犹如良药。”所以,佛法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其中的意思说,要放弃或克制一个人自以为是的自我标榜、定义、归类,回归人性本质,无须分别和执着,就能恢复善性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