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传统功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概述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以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来认知世界的一种学说。古人发现,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地、日月、水火、昼夜、明暗、寒热、动静、表里、生死等。这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既相合促进,又相互转化,并且通过彼此消长变化而实现事物运动的矛盾统一体,称为阴阳。用阴阳来概括阐述自然界运动变化道理的学说,称为阴阳学说。如《周易·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学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等各种现象以及药物治疗、针灸推拿、功法锻炼等,都可以采用阴阳学说来解释。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阴阳相互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方面。
(二)阴阳学说在功法康复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一般而言,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腰属阳,胸腹属阴;经脉行于四肢外侧为阳经,行于四肢内侧为阴经;运行于人体腹部的任脉被称为“阴脉之海”,练功时谓“退阴符”;运行于人体背部的督脉被称之为“阳脉之海”,练功时是“进阳火”。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所谓健康就是阴阳平衡状态。《灵枢·通天论》中认为“有少阴之人,有太阴之人,有少阳之人,有太阳之人,有阴阳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因此在练功中,就要根据个体阴阳类型和功能状态而习练不同的功法种类。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乖戾,疾病乃起。”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是人体阴阳失衡所致,称之为“阴阳失调”。比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等病理状态,可以通过功法锻炼来康复。《类经附翼·医易》中的“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就可以作为动静功法取舍的依据。
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疾病诊治过程的病症分型、药物选择、功法治疗都需要兼顾阴平阳秘的原则。《黄帝内经》指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调气之方,必别阴阳”。王冰在注释《素问·血气形志》“治之以按摩醪药”时说:“夫按摩者,所以开通闭塞,导引阴阳。”在《养生肤语》中说:“虚病宜存想收敛,固秘心志,内守之功以补之;实病宜导引按摩,吸努搯摄,散发之功以解之;热病宜吐故纳新,口吐鼻入以凉之;冷病以存气闭息,用意生火以温之。”
5.指导养生、预防和康复 《长生胎元神用经》说:“夫自修之道,能出入阴阳,合其真矣。”比如,按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自然界阴阳变化,应分别采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练功锻炼,前者有“搅海吞津法”“存想冰雪法”,后者有“闭气发热法”“存想火热法”等。又比如按一昼夜六阳时子、丑、寅、卯、辰、巳,六阴时午、未、申、酉、戌、亥之阴阳变化而练服气功,《服气经·秘要口诀》中说:“凡服气皆取阳时。”又如《医学汇函》说:“有火者,开目;无火者,闭目。”“欲气上行以治耳目口鼻之病,则屈身为之;欲气下行,以通二便,健足胫,则偃身为之;欲引头病者,仰头;欲引腰足病者,视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