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人们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嵇康、葛洪和陶弘景等人的导引养生思想,在此基础上对导引术的实效功能又有所发展,即在医疗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政府机构又成立了专门的太医署,有专门的导引按摩师。其职能在《唐书·百官志》和《唐六典》中均有记载:“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所以这段时期在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下,导引被确定为医疗行为。
隋朝太医令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辑录了“养生方导引法”289条,删去76条重复,共计213种导引法,用来治疗110种病候。例如,对于脾胃之气不和引起的不能饮食的情况,巢氏首先对其病因病机及证候做了分析,随后提供了详细可行的治疗因“太仓不和”所致的“臂腰虚闷”之导引方法:“养生法导引法云:欹身,两手一向偏侧,急努身舒头,共手竟扒相牵,渐渐一时尽势。气共力皆和,来去左右亦然,各三七。项前后两角缓舒手,如是似向外扒,放纵身心,摇三七;递互亦然。”巢元方将传统功法治疗疾病的作用发挥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唐代“药王”孙思邈也十分提倡传统功法治病。其在《千金要方》中载录了来自印度和道教的“天竺国按摩法”和“老子按摩法”。孙思邈还自行创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养生导引法,例如“若患心冷病,气即呼出;若热病,气即吹出;若肺病,气即嘘出;若肝病,即呵出;若脾病,即唏出;若肾病,即呬出。夜半后,八十一;鸡鸣,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五十四;辰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欲作此法,先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这里,孙氏针对不同脏腑的疾病,论述了不同时辰的调气导引方法,用按捺肢体、左托右托、叩齿摩眼、押头挽发放腰等自我按摩和肢体动作,活动关节,培补正气,祛邪外出。成书于公元752年的《外台秘要》,共40卷,其不仅将《诸病源候论》中有关疾病的养生导引法均按原样录入,而且补充了若干锻炼方法。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导引主要是向着医疗保健应用方面发展,并且将传统功法的运动特征引向了肢体运动与自我按摩相结合的形式,可称为医疗导引类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