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净制的历史记载
中药净选加工历史悠久,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药材的加工有去污、去芦、去节、去毛、去皮、去皮尖、去核、去翅足等初加工,除去杂质、质次部位,降低毒副作用及利于切制和炮炙,从而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净制理论自明代开始,到清代逐渐趋于完整,明代《本草蒙筌》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心除烦”。清代《修事指南》中“去芦者免吐,去核者免滑,去皮者免损气,去丝者免昏目,去筋脉者免毒性,去鳞甲者免毒存也”。如肉桂,最早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指出使用肉桂时“皆削去上虚假错,取里有味儿者称之”。《新修本草》认为“老皮坚板无肉不堪用,大枝皮肌里粗虚无如木兰,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张锡纯认为“肉桂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味甜微辛,嚼几无渣者为佳”。古人所说的“去皮”均指刮去较大分量的木栓层,此部分所含挥发油极少,是影响肉桂质量的因素,故肉桂加工均应刮去栓皮。再如《雷公炮炙论》中对细辛的使用指出:“凡使细辛,一一拣去双叶,服之害人。”因叶中含有马兜铃酸,有肾毒性。
【非凡人物】
张仲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医学家,他不仅对中医贡献甚大,被称为“医圣”,还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他提倡“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很多中药净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