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骨折晚期并发症
(一)坠积性肺炎
坠积性肺炎主要发生于因骨折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如下肢骨折或脊柱骨折合并截瘫的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和伴有慢性病的患者。由于长期卧床、翻身困难、肺功能减弱、痰涎积聚、咳痰困难而引起呼吸道感染,有时可因此而危及患者生命。故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注意多翻身,应鼓励其多做咳痰及深呼吸动作,积极进行功能锻炼,争取尽早起坐及下床活动。如发生肺部感染者.除上述措施外,应给予抗生素、吸氧、雾化吸入等。
(二)压疮
压疮多由于严重创伤骨折、患者长期卧床不能翻身,或由于石膏的压迫,使身体骨突起处受压,局部血循环障碍,以致溃疡、坏死,形成压疮。脊柱骨折合并截瘫或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时更易发生。尤其是截瘫患者,由于失去神经支配,缺乏感觉和局部血循环差,不仅更易发生压疮,而且发生后经久不愈,常成为全身感染的来源,甚至引起败血症。压疮应以预防为主,对压疮好发部位应勤检查、勤翻身、勤按摩,保持局部清洁和干燥。在骨突部位放置棉垫、空气垫圈以减轻局部压迫。对于已发生的压疮,除了按时换药,清除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外,还应给予抗感染治疗及支持疗法,中医治宜消热解毒、托里排脓、益气生肌。
(三)泌尿系感染或结石
脊柱骨折合并截瘫长期卧床的患者及需长期留置导尿管者,容易引起泌尿系统的逆行感染,发生膀胱炎或肾盂肾炎等。长期卧床可引起全身骨骼失用性脱钙,尿中排钙量增加,可引起泌尿系结石。预防的措施应注意早期活动,多饮水,保持排尿通畅。留置导尿管者应定期在无菌条件下更换导尿管并冲洗膀胱。
(四)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骨盆骨折、髋臼骨折、股骨骨折及其他下肢骨折,或骨科大手术后,下肢长时间制动,静脉血回流缓慢,加之静脉壁损伤所致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临床上应以预防为主,在盆腔或四肢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骨科术后尽量抬高患肢,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可采用机械预防措施,如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等。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足、趾的主动活动,配合使用活血化瘀中药,预防其发生。
(五)损伤性骨化
损伤性骨化又称骨化性肌炎。由于关节内或关节附近骨折,损伤使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血肿,或处理不当使血肿扩大,渗入周围肌纤维之间,血肿机化并在关节附近软组织内广泛骨化,可引起关节活动功能严重障碍。临床上多见于肘关节,如肱骨髁上骨折,反复粗暴手法复位,或因骨折后肘关节伸屈活动受限而进行的强力反复被动活动所致。早期X线检查可显示局限性云雾状致密像,其靠近骨质部位有骨膜反应。伤后8周至数月,阴影逐渐清晰、缩小,病变边缘部显示致密骨质,并且有新生骨的外貌。损伤性骨化可引起受累肌肉相应关节僵直和残疾。因此,肘部伤后,应避免粗暴手法整复,禁忌过早被动活动。如骨化已形成,对肢体功能影响严重者,在骨化范围已局限致密时,可考虑消除骨化块,以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
(六)骨折畸形愈合
骨折经治疗后,仍存在对位不良,有重叠、成角、旋转畸形,如未得到及时矫正,将发生骨折的畸形愈合。如发生在上肢,畸形可导致功能的明显减弱。如发生在下肢,畸形可导致疼痛、跛行,多累及髋、膝、踝等关节,由于负重的改变而导致创伤性关节炎。预防的方法是争取早期满意的复位。如畸形严重,影响功能明显,可考虑手术纠正畸形。
(七)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愈合
当骨折在应愈合的时间内尚未愈合,称为延迟愈合。当骨折数月后,骨折修复活动停止,骨折端平滑,骨折间隙变宽,骨折端仍有异常活动,形成假关节,骨髓腔闭塞,则称为骨不连。临床表现为骨折在6个月以上,骨折端在活动或负重时疼痛,骨折处有异常活动。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互相分离,骨痂稀少,两断端萎缩光滑,骨髓腔封闭,骨端硬化。导致骨不连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原发损伤严重,如粉碎性骨折、骨缺损或合并周围软组织的严重损伤等,其次是治疗不当。
(八)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内骨折,关节面遭到破坏,软骨损伤、关节内骨块存留等,又未能得到准确的复位,骨愈合后由于关节面不平整,导致关节软骨面长期磨损、退变和继发的软骨增生、骨化而产生创伤性关节炎。或骨干骨折成角畸形愈合,使关节负重力线不正,长期承压处的关节面遭受过度磨损所致。创伤性关节炎多发于创伤后、承重失衡及活动负重过度的关节,以关节反复疼痛、肿胀,持续并逐渐加重,关节积液、畸形或有关节内游离体,关节活动时出现摩擦音,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关节面硬化,关节边缘有程度不同的骨刺形成。晚期可出现关节面不整,骨端变形,或关节内有游离体。
(九)关节僵硬
关节内骨折整复不良、骨折腔内大量积血或骨折后长时间广泛的外固定,使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关节周围组织中浆液纤维性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发生纤维粘连,并伴有关节囊和周围肌腱挛缩,致使关节活动障碍,甚至关节骨性僵硬。这是骨折和关节损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准确复位,及时消除关节腔内积血积液,及时拆除固定和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是预防和治疗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
(十)缺血性骨坏死
骨折使某一骨折端的血供障碍引起缺血性骨坏死。常见的有腕舟状骨骨折后近侧骨折端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距骨颈骨折后发生距骨体坏死等。处理方法是早期良好复位,充足的固定时间,在骨坏死现象消失前不负重。若无菌坏死不能改善,可考虑手术治疗。
(十一)迟发性畸形
少年儿童的骨骺损伤可影响骨与关节的生长发育,骨骺生长的速度不同也会出现畸形,一般肢体的畸形改变会在若干年后发生。如股骨下端骨骺端损伤后,可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肱骨外上髁骨折可逐渐发生肘外翻畸形。预防的方法,在于骨折早期正确复位和良好固定,但部分儿童即使移位不明显的骨骺损伤,日后亦可发生迟发性畸形。畸形发生后,如对患肢功能影响较大,可考虑手术纠正。
(十二)急性骨萎缩
急性骨萎缩,即损伤所致关节附近的痛性骨质疏松,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好发于手、足骨折后,典型症状是疼痛和血管舒缩紊乱。疼痛与损伤程度不一致,随邻近关节活动而加剧,局部有烧灼感。由于关节周围保护性肌痉挛而致关节僵硬。血管舒缩紊乱可使早期皮温升高、水肿及汗毛、指甲生长加快,随之皮温低、多汗、皮肤光滑、汗毛脱落,致手或足肿胀、僵硬、略呈青紫达数月之久。骨折后早期应抬高患肢、积极进行主动功能锻炼,促进肿胀消退,预防其发生。一旦发生,治疗十分困难,以功能锻炼和物理治疗为主,必要时可采用交感神经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