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神
(一)神的概念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神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神,即“神气”,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神志”,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望神,是指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健康状态、了解病情的方法,既包括对脏腑功能活动表征的观察,也包括对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状态的审察,是对神气与神志的综合观察判断。
(二)望神的原理及意义
神的产生来源于先天之精,即父母之精的结合孕育了生命,才产生了神。《灵枢·本神》指出:“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同时,神又必须依赖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才能维持健旺的神气状态,故《灵枢·平人绝谷》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其次,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均是神的物质基础,只有当气血津液充足,脏腑组织功能正常,人体才能表现出良好的神气状态。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营卫生会》亦云:“血者,神气也。”再则,神作为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方可神旺,此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形与神俱”之意。由此可见,神的产生与人体精气、脏腑功能及形体的关系十分密切,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若体健神旺,则说明精气充足,津血调匀,抗病力强,即使有病也多属轻病,预后较好;若体弱神衰,则说明精气亏虚或津血损伤,抗病力弱,有病多重,预后较差。因此,《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三)望神的主要内容
神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状态总的体现,其表现可以通过人的目光神情、面色表情、语言声音、体态举止、呼吸气息、舌象及脉象等诸多方面彰显于外,其中尤以两目、面色、神情及体态的表现为观察的重点。
1.望神的重点
(1)两目 《医原·望病须察神气论》云:“人之神气,栖于二目。”这说明两目最易传神。因为,目为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地,《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系通于脑,其活动直接受心神支配,《灵枢·大惑论》说:“目者……神气之所生也。”所以,观察两目对于望神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若目光炯炯,精彩内含,两眼运动灵活,为有神,说明脏腑精气充足;若目无光彩、晦暗,两眼运动呆滞,为无神,说明脏腑精气虚衰。
(2)面色 人体面部皮肤的色泽,亦是神气外现的重要征象。心主藏神,其华在面,故面部皮肤的颜色及光泽的变化,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心神健旺与否。皮肤荣润,红光满面,为神气充盛之象;皮肤枯槁,面色晦暗,乃神气衰败之征,故《医门法律·望色论》说:“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
(3)神情 所谓神情,是指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的综合体现,是心神和脏腑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若神志清晰,思维有序,表情自然,表明心神健旺,脏腑精气充盛;反之,若神识不清,思维紊乱,表情淡漠,表明心神已衰,脏腑精气虚衰。
(4)体态 人体的形体动态也是反映神之盛衰的主要标志之一,因为形体的强弱胖瘦、动态的自如与否,均与脏腑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凡形体丰满,动作敏捷,转摇自如者,多属精气充盛;若消瘦枯槁,动作迟缓,转侧艰难者,多属精气衰败,脏腑精气虚衰。
此外,临床察神除上述重点观察方面外,还需结合其他诊法,对语言、呼吸、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判断,即所谓“声贵有神”“舌贵有神”及“脉贵有神”等。
2.神的判断 临床上一般将神的表现概括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五类,作为判断病情的轻重、预后的重要依据。
(1)得神 又称“有神”,临床表现为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红润,表情自然;肌肉不削,体态自如;动作灵活,反应灵敏;呼吸均匀。得神说明精气充盛,体健神旺,是健康的表现;若病而有神,则表明脏腑功能不衰,正气未伤,病多轻浅,预后良好。
(2)少神 又称“神气不足”,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双目少动;面色淡白少华;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动作迟缓;气少懒言,食欲减退。少神多由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退所致,多见于轻病或疾病恢复期的患者;素体虚弱者,平时亦多出现少神。
(3)失神 又称“无神”,可见于久病虚衰或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
精亏神衰而失神: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目暗睛迷,瞳神呆滞,或目翻上视;面色晦暗无华,表情淡漠;肌肉瘦削,大肉已脱,动作失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提示人体精气大伤,脏腑功能严重受损,机能衰竭,预后不良。
邪盛扰神而失神: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或猝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二便闭塞,多因邪陷心包,内扰神明,或因肝风夹痰,蒙蔽清窍,皆属病情危重。
(4)假神 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并非佳兆,古人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如本已神识不清,却突然精神转佳,语言不休,想见亲人;本已目光晦暗,却突然目似有光而浮露;本已面色晦暗枯槁,却突然颧赤如妆;本已久病卧床不起,却忽思下床活动;本来毫无食欲或久不能食,而突然食欲大增或主动索食。假神说明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阳即将离决,常为临终前的征兆。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鉴别见表1-1。
表1-1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鉴别表
(5)神乱 是指神志意识错乱失常,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淡漠痴呆,狂躁妄动,猝然昏仆等,多见于脏躁、痴呆、癫、狂、痫等患者。
焦虑恐惧:患者常表现为焦虑不安,心悸不宁,或恐惧胆怯,不敢独处一室等,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可见于脏躁等。
淡漠痴呆:患者表现为神识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多因忧思气结,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或痴呆等。
狂躁不安:表现为狂妄躁动,呼笑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甚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行不休,力逾常人,多因暴怒化火,炼津为痰,痰火扰神所致,常见于狂病等。
猝然昏仆:表现为猝然扑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口出异声,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与先天禀赋因素有关,因肝风夹痰,蒙蔽清窍所致,常见于痫病。
(四)望神的注意事项
临证望神,除了对上述各种神气的表现进行认真观察以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以神会神 患者神的表现往往在无意之时流露最真,故医生在接触患者之初,便要做到静心凝神,仔细观察,以医者之神会病者之神,才能达到“一会即觉”的境界。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逐步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重视对患者神气盛衰的第一直觉印象,在短暂的时间内,便能对患者健康状态和病情轻重做出初步估计。
2.神形相参 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舍,望神是对整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把握,故临床望神必须做到神形相参。一般而言,体健则神旺,体弱则神衰。当神形表现不一时,更应注意综合判断。例如,久病形羸色败,虽神志清醒,亦属失神;新病神昏,虽形体丰满,亦非佳兆。
3.审慎真假 假神见于垂危患者,其“好转”的特点是突然“好转”、局部“好转”,所表现的“好转”的假象与整体病情恶化不相符合,一般为时短暂,且病情迅速恶化。而重病患者经治疗后的好转多表现为逐渐好转,并与全身状态的改善相一致,好转呈持续恢复。
4.明辨得失 神乱与失神的患者都有神志异常的表现,但临床意义有所不同。失神所见神昏谵语、循衣摸床等,一般出现于全身性疾病的危重阶段,是脏腑功能严重衰败的表现,属病情重笃;神乱之神志错乱的表现多反复发作,缓解时常无“神乱”现象,是疾病某一阶段心神受扰的表现,并不标志着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发作时所出现的“神乱”症状仅作为相关疾病诊断的主要依据,临床上还须结合其他四诊的信息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