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月经周期中激素和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

(一)调节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图2-17)

1.卵泡刺激素的变化 在卵泡期的前半期维持较低水平,至排卵前24小时左右出现一低峰式分泌,持续24小时左右呈直线下降。在黄体期维持较低水平,月经来潮前达最低水平,月经来潮时开始略有上升。

2.黄体生成素的变化 卵泡期的前半期处于较低水平,以后逐渐上升,在排卵前24小时左右出现一陡峰,较FSH更高,也于24小时左右骤降。在黄体期维持较FSH略高的水平,至黄体后期逐渐下降,至月经前达最低水平。

3.雌激素的变化 卵泡开始发育时,雌激素分泌量很少。随着卵泡发育,卵泡分泌雌激素的量逐渐增加,于排卵前形成第1高峰,峰式分泌波较FSH的分泌峰略早,以后降低。排卵后循环中的雌激素出现暂时下降。排卵后1~2日,黄体开始分泌雌激素,循环中雌激素又逐渐上升,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雌激素形成第2高峰,但第2峰的均值低于第1峰。黄体萎缩时,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在月经前降至最低水平。

4.孕激素的变化 在卵泡期,孕激素量极微;排卵后随黄体的发育分泌量显著增加,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分泌量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黄体后半期急剧下降,月经前达最低水平。

(二)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

1.子宫内膜的变化 卵巢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导致生殖器官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以子宫内膜的变化最为明显。以一个正常月经周期28日为例,其组织形态呈3期改变:

(1)增殖期(proliferative phase):月经周期第5~14日,对应卵巢周期的卵泡发育、成熟阶段。行经时子宫内膜功能层剥落,随月经血排出,仅留下子宫内膜的基底层。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开始增生并修复脱落的功能层,内膜增厚,腺体增多,间质表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子宫内膜的增生与修复在月经期即已开始。

图2-17 月经周期中激素、卵巢、子宫内膜、阴道涂片、宫颈黏液及基础体温的周期性变化

(2)分泌期(secretory phase):月经周期第15~28日,与卵巢黄体期对应。排卵后,卵巢内形成黄体,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在增生期的基础上,出现分泌期的变化。月经周期的第15~24日,即排卵后1~10日,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增大,腺体内的分泌上皮细胞分泌糖原,为孕卵着床做准备。至月经的第25~28日,为分泌期晚期,也是月经来临前期,子宫内膜厚达10mm,呈海绵状,内膜腺体开口面向宫腔,有糖原等分泌物溢出,间质更疏松、水肿。

(3)月经期(menstrual phase):月经周期第1~4日。如卵子未受精,黄体退化,雌、孕激素撤退。内膜螺旋小动脉开始节段性和阵发性收缩、痉挛,血管远端的管壁及所供应的组织缺血、缺氧,继而发生缺血性局灶坏死,坏死的内膜剥落,表现为月经来潮。

2.子宫颈的变化 子宫颈内膜腺细胞的分泌活动受雌、孕激素的影响,并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月经过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低,子宫颈黏液的分泌量也少;随激素水平逐渐升高,宫颈黏液分泌量也逐渐增加,并变稀薄、透明,有利于精子通行。至排卵前黏液拉丝可长达10cm以上。取黏液涂片,干燥后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这种结晶于月经周期的第6~7日开始出现,至排卵前最典型。排卵后,受孕激素影响,黏液分泌量逐渐减少,变浑浊黏稠,拉丝度差、易断裂,不利于精子通过。宫颈黏液涂片检查发现羊齿植物叶状结晶逐步模糊不清,至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完全消失,形成排列成行的椭圆体。依据宫颈黏液的变化,可了解卵巢功能。

3.输卵管的变化 在雌、孕激素的影响下,输卵管黏膜也发生周期性变化,但不如子宫内膜明显。

4.阴道黏膜的变化 在月经周期中,随体内雌、孕激素的变化,阴道黏膜也发生周期性变化,其中阴道上段黏膜变化更为明显。排卵前,阴道上皮在雌激素的影响下,黏膜上皮增生,表层细胞角化,以排卵期最明显。角化细胞内有丰富的糖原,糖原被阴道内的乳酸杆菌分解为乳酸,使阴道保持酸性环境,可抑制致病菌的繁殖。排卵后,受孕激素影响,阴道黏膜上皮大量脱落,脱落细胞多为中层细胞或角化前细胞。临床上常根据阴道脱落细胞的变化,了解体内雌激素水平和有无排卵,从而间接了解卵巢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