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骨盆
骨盆(pelvis)为生殖器官所在之处,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女性骨盆除了可支持上部躯体重量使其均匀分布于下肢、独立支持和保护盆腔内脏器外,还是胎儿娩出时必经的骨性产道。其大小、形态和分娩有密切关系。
1.骨盆的组成
(1)骨盆的骨骼:骨盆由左右2块髋骨(os coxae)和1块骶骨(os sacrum)及1块尾骨(os coccyx)组成。每块髋骨又由髂骨(os ilium)、坐骨(os ischium)及耻骨(os pubis)融合而成;骶骨由5~6块骶椎合成;尾骨由4~5块尾椎组成(图2-8)。
图2-8 正常女性骨盆(前上观)
(2)骨盆的关节:包括耻骨联合(pubic symphysis)、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和骶尾关节(sacrococcygeal joint)。两耻骨间有纤维软骨,形成耻骨联合,位于骨盆的前方,其上下有耻骨韧带附着。骶髂关节位于骶骨与髂骨之间,在骨盆后方,其前为骶髂韧带。骶尾关节为骶骨和尾骨的联合处。
(3)骨盆的韧带:骨盆各部之间的韧带,较为重要的有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sacrotuberal ligment),以及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sacrospinous ligament)(图2-9)。骶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标志。妊娠期受卵巢激素的影响,骨盆的韧带较松弛,各关节活动度略增加,尤其是骶尾关节,分娩时尾骨后翘,有利于胎儿的娩出。
图2-9 骨盆的韧带
2.骨盆的分界 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及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将骨盆分为上下两部分。分界线以上部分为假骨盆,又称大骨盆,为腹腔的一部分,前为腹壁下部,两侧为髂骨翼,后为第5腰椎;分界线以下部分为真骨盆,又称小骨盆或骨产道(图2-10)。测量假骨盆某些径线可间接了解真骨盆的大小。真骨盆的标记有:①骶岬,第一骶椎向前凸出,形成骶岬,是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骨盆内测量对角径的指示点。②坐骨棘,坐骨后缘中点凸出的部分,可经肛诊或阴道检查触到,是分娩过程中衡量胎头下降程度的重要标志。③耻骨弓,耻骨两降支的前部构成耻骨弓,正常角度为90°~100°。
3.骨盆的平面 一般人为地将骨盆分为3个与分娩有关的假想平面。①骨盆入口平面,为真假骨盆分界面,呈横椭圆形,前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为骶岬上缘;②中骨盆平面,最狭窄,呈前后径长的纵椭圆形,其前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为骶骨下端;③骨盆出口平面,由两个不在同一个平面的三角形组成,两个三角具有共同的底边即坐骨结节间径,前三角平面的顶端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耻骨联合降支,后三角顶端为骶尾关节,两侧为骶结节韧带。
连接骨盆腔各平面中点的假想曲线,称为骨盆轴,也称产轴。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胎儿即沿此轴娩出(图2-11)。
图2-10 骨盆的分界(侧面观)
图2-11 骨盆轴
4.骨盆的类型 骨盆的形态、大小,个体差异极大,即使骨盆外径线的测量值正常,其外形和肌肉发育亦不相同。造成此差异的因素有遗传、营养、生长发育、疾病等。通常按Callwell与Moloy的骨盆分类法,分为4种类型(图2-12):女型骨盆、男型骨盆、类人猿型骨盆、扁平型骨盆。
图2-12 骨盆的基本类型
(1)女型骨盆:骨盆入口横径较前后径稍长,呈横椭圆形。骨盆的侧壁直,坐骨棘不突出,耻骨弓较宽,坐骨棘间径≥l0cm。此型为女性正常骨盆形态,我国妇女中此型骨盆最常见。
(2)男型骨盆:骨盆入口略呈三角形,两侧壁内聚,坐骨棘突出,耻骨弓狭窄,骶骨较直而前倾。此型骨盆呈漏斗状,常造成难产,在我国妇女中较少见。
(3)类人猿型骨盆:骨盆入口呈长椭圆形,骨盆入口、中骨盆及骨盆出口的横径均缩短,前后径略长。两侧壁稍内聚,坐骨棘较凸出,耻骨弓较窄,而骶骨向后倾斜,故骨盆前部较窄而后部较宽。骶骨常有6节且较直,骨盆腔较其他型深。在我国妇女中不常见。
(4)扁平型骨盆:骨盆入口前后径短而横径长,呈扁椭圆形,耻骨弓宽,骶骨失去正常弯度,变直向后翘或深弧型,故骨盆浅。在我国妇女中较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