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籍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黄帝内经》的针灸临床特点

《黄帝内经》中记载的病症很多,而应用药物者寥寥无几,全书仅有数方,这些病症的治疗主要是以针灸为主。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到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一)体现相应的选穴原则

一定的选穴原则是确保合理取穴配方的基础。在《黄帝内经》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选穴原则,但是从其论述的疾病治疗中可以看出,古人的选穴并非没有原则可依。《黄帝内经》中的选穴原则主要有:

1.局部选穴 即在发病部位取穴。《素问·骨空论》中“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就是要求在发病部位取穴。

2.远部取穴 即选取远离发病部位的腧穴。这是《黄帝内经》的主要选穴原则之一,许多疾病的治疗就是运用这一原则指导选穴。《灵枢·终始》将这一原则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

3.随证选穴 即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选取相应的腧穴。《黄帝内经》中所提到的“水俞五十七穴”“热俞五十九穴”虽然是腧穴归类,但是在运用时也可以作为选穴指导。

(二)配穴有法可循

如前所述,正是因为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是《黄帝内经》辨明病位的主要方法,因此,与之相随,《黄帝内经》中的具体配穴方法也主要是围绕“按经选穴”和“按脏腑选穴”来进行。具体的配穴方法主要有本经配穴法、远近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

(三)治疗疾病种类繁多

据统计,《黄帝内经》中针刺治疗的疾病种类很多,具体有风病、偏枯、痱、各种热病、寒热病、疟疾、五脏病、六腑病、咳喘上气、心痛、胆瘅、泄泻、肤胀、鼓胀、水肿、癃闭、虫瘕、便秘、头项痛、胁痛、腰痛、腹痛、痹证、痿证、癫、狂、痫、体惰、厥逆、痉、转筋、五乱、衄血、下血、疝、齿痛、喉痹、耳聋、面痛、痈、鼠瘘、失枕等40余种疾病。《黄帝内经》中治疗的疾病部位包括了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全身各部,基本涵盖了现在内科、外科、五官等各科疾病。

(四)确定疗效标准

《黄帝内经》中运用针灸治病强调“气调而止”,实际上,气调就是古人确定治病是否有效的标准。那么,气调的标准是什么呢?《灵枢·终始》对此进行了说明:“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快(原作故,误),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古人对针刺治疗效果的评定,并不是只根据症状进行判断,而是根据患者是否恢复“气调”进行判断的。当然,这一标准还比较笼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