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的形成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显著发展,推拿学也日趋成熟,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小儿推拿形成了自己的独立学术体系,而这正是基于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拿临床的广泛应用。
明代初期,应用推拿防治小儿疾患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真正形成小儿推拿独立的学术体系则是在明代中后期,其主要标志就是《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推拿秘诀》这三部小儿推拿专著的相继问世。其中,《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该书附录在明代杨继洲编写的《针灸大成》中,为其中独立的第十卷,题为《保婴神术》,也称《保婴神术按摩经》。据查,该书由四明陈氏著,系统介绍了多种小儿推拿手法,如掐、揉、推、按、摩、运、摇、摘、搓、分、合、刮、扯、推、拂等,还有20余种复式推拿手法、主治功效和50余个小儿特定穴,并介绍了观形察色法、面部五位歌、命门部位歌、阳掌图各穴手法仙诀、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初生调护、内八段锦、外八段锦等内容。《小儿按摩经》是对明代以前小儿推拿成就的总结,从诊法、辨证、穴位、手法、治疗等方面对小儿推拿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其主要学术思想和独有的小儿推拿手法和穴位至今仍应用于临床,是小儿推拿学的奠基之作。明代龚云林所著《小儿推拿秘旨》,又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活婴全书》。该书继承了钱乙的学术思想,对小儿辨证、病因病机、推拿穴位、推拿手法及治疗均有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推拿手法方面,记载的小儿推拿八法为后世历代小儿推拿医家所推崇,新增了、笃、打拍、开弹、拿5种手法,并对12种复式推拿手法从手法的名称、功效、操作方法和适应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小儿推拿适应证方面,该书已不仅仅局限于明代中叶以前的小儿惊风,而是扩展到其他杂病,如腹痛、火眼、肿胀、疟疾、痢疾等,且分门别类地加以论述。该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小儿推拿单行本,在总结前人有关小儿推拿疗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编辑而成,对小儿推拿体系的完善起了重要作用。编著《中国医学大成》一书的曹炳章先生,称此书为“推拿最善之本”。明代周于藩所著的《小儿推拿秘诀》在介绍诊法和手法的基础上,对拿法、推法、运法论述尤为详细。如“身中十二拿法”中说“拿即揉掐类”,这里所说的拿法,含有按法和掐,与现在讲的拿法有所差异。此外本书还首次提出一些特定穴,如耳后、奶旁、肚角、皮罢、合骨、鱼肚等;注重推拿与病症、时辰的关系;载有多种推拿图谱。该书内容与前两部书及《幼科百效全书·幼科急救推拿奇法》《万育仙书·推拿目》等小儿著作密切相关,对后世影响较大,清代重要的推拿专著《厘正按摩要术》就是以此为蓝本的。
到了清代,小儿推拿的理论及临床应用进一步发展,诊疗水平进一步提高,相关专著也陆续问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清代张振鋆所著的《厘正按摩要术》。该书是对光绪十四年前小儿推拿集大成的著作,书中所创小儿推拿八法“按、摩、掐、揉、推、运、搓、摇”,以及胸腹按诊、穴位推拿等沿用至今,疗效显著,对临床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熊应雄所著的《小儿推拿广意》主要论述小儿推拿手法在小儿疾病中的运用,详细阐述了囟门、面部、虎口、指纹,以及精神、声息等的变化,介绍了推拿治疗常用穴位、手法、操作顺序等,以及手足45个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主治,且附有图示,并列举了儿科常见病的内服外用方剂185首。骆如龙所著的《幼科推拿秘书》对推拿操作有简明的介绍,认为分阴阳为“诸症之要领,众法之先声”,特别是首次提出了“起式”“总收法”的小儿推拿手法,归纳总结了小儿推拿13个复式手法。夏云集所著的《保赤推拿法》专门论述推拿操作,介绍了43种手法,阐述了推、拿、挤、搓等11种手法的操作要领。徐谦光所著的《推拿三字经》以三字为句,便于记忆,通俗易懂,其治法以取穴少,操作次数多为其特点。其他如《小儿推拿术》《推拿须知》《推拿抉微》《推拿捷径》《推拿指南》《推拿图解》等,都对小儿推拿的适应证及治疗原则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在小儿推拿的理论和临床应用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小儿推拿独立形成体系和快速发展主要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末清初。小儿推拿流传至今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与这一时期的学术发展水平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