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晋唐宋元时期——小儿推拿的奠基时期

晋唐时期是推拿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推拿按摩在内、外、妇、伤等各科及急症治疗和养生保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小儿推拿也散见其中。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创的指针法、捏脊法、颠簸法等手法如今仍广泛应用于小儿推拿的临床治疗中。其中有关捏脊法的记载:“卒腹痛……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行之,从龟尾至项乃止,未愈更为之。”现今小儿捏脊流派的形成正是得益于此。

隋唐时期按摩已成为国家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隋朝的官方医学校“太医署”设有按摩博士。唐代的“太医署”规模更大,除按摩博士外,还设有按摩师、按摩工、按摩生等共计70余人。同时隋唐时期也是中医儿科学发展的奠基时期,太医署除了设有按摩科外,还有少小科(即小儿科)。据有关史料记载,隋唐以前推拿无成人与小儿之分。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有小儿病专论6卷,共计255候,详细记述了小儿的保育病症,并在所有卷末附有按摩导引方法。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将妇人、少小婴孺诸病列专篇论述,其中小儿病症分序列为初生出腹、惊痫、客忤、伤寒、咳嗽、癖结、胀满等九科,并应用膏摩防治小儿疾病,如“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风”,首次将膏摩应用于小儿保健推拿,而且系统记载了运用膏摩治疗小儿“少小心腹热”“少小中风”“中客忤”“项强欲死”“小儿鼻塞不通浊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乳食”等十几种病症。唐代的儿科医生需要经过医学博士教授5年,考试合格后方为小儿医。隋唐时期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最为昌盛的时期,医学教育的开展促进了推拿学的发展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而且随着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医推拿也开始传入日本、朝鲜、印度和西欧各国。

宋元时期,推拿学在理论和临床发展上均遭受了重大挫折,太医局取消了隋唐以来存在了近400年的按摩科,以按摩命名的专著仅见《宋史·艺文志·按摩法》,惜已亡佚。在小儿推拿方面,出现了运用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最早记载,北宋沈括《良方·十卷》记载了用掐法治疗脐风,这也是宋朝少有取得的一项关于小儿推拿疗法的成就。此时期的中医儿科学得到了全面发展,流行于唐末宋初的《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在其影响下,著名儿科学家钱乙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该书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诊断方面创立了“面上证”“目内证”等,堪称中医儿科学之精髓。该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也为小儿推拿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晋唐时期按摩推拿学的快速发展和宋元时期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的逐渐完善,为后来小儿推拿自成体系奠定了基础,故此期为小儿推拿的奠基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