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基本药动学参数
1.吸收参数——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 生物利用度是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即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与给药量的比值。在药动学研究中通常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反映体内药物的相对量。AUC是指由坐标轴与浓度-时间曲线围成的面积(图3-7)。血管内给药如静脉给药的AUC最大。生物利用度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图3-7 AUC、Cmax与Tmax

绝对生物利用度反映药物的吸收率,静脉给药生物利用度为100%;血管外给药时,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生物利用度<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反映药物制剂的质量,影响因素包括药物的粒径大小、药物晶型、处方中赋形剂的性质与种类、制剂工艺、药物剂型以及处方中其他相关物质、首过效应等影响。某些药物因不同厂家生产,或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的产品,生物利用度可能有明显的差异,如不同厂家的地高辛生物利用度可以相差4倍以上。
评价药物的吸收特性,除了用生物利用度反映吸收程度外,吸收速度也很重要。药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max)的高低可反映药物吸收程度的大小和吸收速度的快慢;达峰时间(peak time,Tmax)的长短,可反映吸收速度的快慢(图3-7)。
2.分布参数——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 表观分布容积指体内药量按血药浓度计算所需的体液量,其为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单位为L或L/kg。D为体内总药量,C0为药物在血浆与组织间达到平衡时的血浆药物浓度。

表观分布容积并非药物在体内占有体液的真实容积,不代表某特定生理空间的大小,因此称为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特点,Vd在0.14~0.29L/kg,表明药物主要在细胞外分布,如磺胺类药物;Vd在0.3~0.4L/kg,表明药物主要在细胞内分布;Vd接近0.6L/kg,则为细胞内外分布,如苯妥英钠及安替比林等。当分布容积过大时,如对70kg成人,Vd>100L则表示药物集中分布至某个器官中。
3.消除参数——半衰期(half life,t1/2)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也称血浆半衰期,单位为小时或分钟。在一级动力学,半衰期是一常数。t1/2可从消除速率常数Ke计算。

药物t1/2的重要意义:①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速率,根据药物t1/2的长短,可将药物分为5类:超短效为t1/2≤1小时,短效为1~4小时,中效为4~8小时,长效为8~24小时,超长效为t1/2≥24小时。②可用于计算药物从体内清除的时间,经过4~5个半衰期体内药量消除95%~97%,药物可从体内基本消除。③可用于计算多次用药达到稳态的时间和确定多次用药的给药间隔时间和调整给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