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用“管”,全靠认知感
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认知能力,它是传递信息的核心枢纽,认知一旦被困,认知以外的所有信息就会被过滤或抛弃,无法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闭环。同样一件事,在不同认知的人眼中完全不同,甚至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最终结果更会有天壤之别。
同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认知决定了孩子的行为,父母的行为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提高父母的认知,孩子自然就能具备超级感知力。
人到中年,经历了人生风雨后,已经形成了难以改变的观念,即使是自以为非常随和的人,也可能固执己见,只是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同时,很多父母也会遗忘了自己年少时的感受。这个年龄正好和孩子的心理成长期重合,父母的认知自然就会极大地影响孩子。
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让他们过得更好,很多父母都恨不得把所有经验和教训统统告诉孩子,让10多岁的孩子具备30岁的认知,20岁的孩子具备40岁的认知。可是,对孩子来说,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从父母那里听到的道理,都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和沉淀,才能变成自己的认知。
除了自身条件和不可选择的起点,个人的前途主要受限于认知。一旦父母的认知出现偏差,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父母即使身份低微,但认知能力强,愿意陪伴和培养孩子,也能给孩子创造好的人生起点。
正是因为蔡笑晚具有高水平认知,才在贫穷的条件下,为社会培养出了优秀人才。
过去的父母还可以说,社会条件有限,提升认知水平太难。今天的父母,再也不能以此为借口了。因为在信息无比丰富和廉价的时代,任何人都能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中国的先哲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知者强。”只有父母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更准确地认识、分析和了解孩子,对孩子各个阶段的成长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的认知水平千差万别,主要有以下七个层次。
第一层:放养型。
放养型的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几乎没有太多认知,只会任由孩子“自然生长”。比如,一些小摊小贩,带着孩子一起摆摊,孩子在周边玩耍,至于孩子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几乎听天由命。
第二层:物质满足型。
受自己小时候生活环境的影响,长大成人后,认为给孩子多花钱,就是对孩子好。可事实上,现在跟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了,那时候是为了生存,现在是为了活得更好。可活得更好,不单单指物质上的满足。这个层次的父母非常辛苦。他们工作拼命,努力赚钱,陪孩子时间太少,只会通过买东西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第三层:陪伴型。
陪伴型的父母会花时间陪伴孩子,但不懂得高质量陪伴;他们会有意识地腾出时间,陪伴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也会尝试着教育孩子。但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并不能采取最好的方法应对,认识不清晰,比较迷茫。他们理解的陪伴,可能仅仅是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待着,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高质量陪伴”。
第四层:目标导向型。
目标导向型父母会为孩子规划好未来,并严格执行;会提前帮孩子制定未来的教育目标,比如,清华、北大。目标确定后,他们就充满了动力,并乐此不疲。但这类父母,做事容易急功近利,太多看重成绩,奖罚分明。他们疯狂追求孩子每个小阶段的目标,一旦进程受阻,孩子就要承受父母的情绪压力和责罚,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第五层:医生问诊型。
这个层次的父母为了教育好孩子,会不断学习并提升自己。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出现问题时该如何解决,具体原因是什么,还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但是,这个层次的父母都比较疲累,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第六层:自我提升型。
这个层次的父母知道,为了教育好孩子,首先得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他们情绪更稳定,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并愿意与孩子共同努力,一起成长。他们更注重言传身教,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第七层:导师教练型。
这个层次的父母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会引导孩子做真实的自己,会一路鼓励孩子,发现孩子喜欢、擅长的事务,帮助孩子发挥自己的“天赋”,使之成为最独特的人。
总之,不同认知水平的父母,采取的教育方式、取得的教育效果也会千差万别。同时,父母对教育的理解要经历一个动态的过程,“层次”只是对某个阶段的简单概括,想要跃升层次,就要多学习、多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