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疾病临床处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儿科疾病的诊断技术

第一节 病史和体格检查

一、儿科问诊

(一)问诊特点及注意事项

问诊是临床诊治的第一步,病史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很大影响。问诊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是问诊内容和问诊技巧,所谓问诊内容是指询问者从与家长、陪伴者及患儿交谈中获取的有关疾病的全部资料;而问诊技巧是指询问者获取病史资料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问诊技巧的恰当与不恰当直接影响问诊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儿科问诊基本形式与成人相似,但由于年龄特点,在问诊的具体内容及方法上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作为临床医师,在儿科问诊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问诊前先进行自我介绍,可进行简短的交谈,以消除家属及患儿的不安情绪。问诊过程中态度和蔼、亲切,以获得家长和患儿的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问诊顺利进行的保证。

第二,儿科问诊的项目及内容较成人略多,因为儿童期涉及不同年龄、分娩、出生体重、喂养、生长发育及预防接种,甚至母亲妊娠期情况等诸多因素,它们对疾病的诊治有直接关联。新生儿期疾病更与母亲健康状况和产科因素密切相关。故问诊时要全面细致,避免遗漏。

第三,儿科病史大多由家长、抚养者或陪伴者代述,其可靠程度差异很大,对重要症状应注意引证核实。

第四,根据问诊项目顺序逐项有序进行,一个项目问诊完以后再开始下一项目问诊,尽量避免反复在不同项目之间任意穿插。对重危抢救患儿可不必拘泥于顺序,首先问诊重要内容以便及时进行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补充其他项目。

第五,注意提问方式,要用一般性问题开始提问,如“您的孩子有什么不好?”让供史者详细叙述疾病的发展经过,然后再针对某个症状展开,进行深入、特殊的提问,如“您孩子咳嗽时有没有痰?”这样可避免遗漏重要的信息。问诊中应避免使用医学专业术语,以免供史者误解意思;同时还应避免诱导性、暗示性、诘难性提问,或一连串问题同时提问。

第六,婴幼儿疾病常可影响到多个系统,问诊时要做到突出重点、兼顾其他。

第七,问诊过程中认真做好记录,问诊结束时可复述所采集的资料,以核对是否准确无误。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耐心给予解答。

(二)问诊内容及书写格式

儿科问诊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主诉、现病史、个人史、过去史、家族史和社会史共七个部分。

1.一般资料

姓名;性别;年龄:岁、月(新生儿应精确到天,甚至小时);民族;出生地(省、市或县);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包括邮政编码和电话号码);病史申述者和患儿的关系;病史可靠程度。

2.主诉

概括患儿前来就诊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及其发生的时间。问诊时先用通俗易懂的一般性问题提问,如“您的孩子哪里不舒服?”

3.现病史

详细记录患儿目前的主要问题。

(1)起病情况和患病时间。

(2)主要症状的特点,包括出现的部位、性质、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程度、缓解或加剧的因素。

(3)可能的病因和诱因。

(4)病情的发展、演变(按时间顺序记录,包括主要症状的发生、发展和出现的其他症状)。

(5)伴随症状。

(6)有临床意义的阴性症状。

(7)治疗经过(药物名称、剂量和疗效)。

(8)病后一般情况(精神、食欲、体重、睡眠和大小便等)。

4.个人史

(1)胎儿期母亲孕次、产次、流产史(包括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对新生儿要详细询问母亲妊娠期情况,包括疾病、饮食、医疗保健情况、用药史、意外事故、X线检查、出血、羊水异常、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糖尿、血型等。

(2)出生史和新生儿期情况:出生史包括胎龄、产程、分娩方式、接生地点(指出生场所:家庭、医院或转运途中等);分娩前后母亲用药情况(如镇静剂、麻醉剂);新生儿出生情况(如Apgar评分、哭声、窒息和复苏情况)。新生儿期情况包括出生体重、身长、头围、产伤、畸形、呼吸困难、发绀、皮疹、黄疸、惊厥、出血、吸吮和喂养问题、第一次胎便和小便时间、住院时间、体重增减等。

(3)喂养和营养询问: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添加维生素和辅食的种类和时间,平时食欲以及偏食情况,有无长期呕吐和腹泻等。

(4)生长发育。①运动发育:何时会抬头、独坐、站立、行走。②语言发育,何时会叫“爸爸”“妈妈”和说简单句子。③对人与社会环境的反应力:何时会笑,何时会控制大小便。④体重、身长的增长情况,乳牙萌出时间。⑤学龄儿童应询问其学习成绩,年长女童还要询问月经初潮年龄。

(5)习惯和行为:进食、睡眠、体格锻炼、牙齿的清洁护理等习惯,注意询问有无不良习惯或行为障碍。

5.过去史

(1)既往疾病:指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和其他与现病史有关的疾病。

(2)预防接种:包括接种项目、接种年龄和反应。

(3)意外事故、外伤和手术情况。

(4)过敏史:如湿疹、荨麻疹、哮喘等,与药物、食物及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6.家族史

(1)询问父母、兄弟姐妹和祖父母的年龄及健康情况。如有遗传性疾病家族史,应画出完整的家族遗传谱系图。

(2)家族中是否有下列疾病发生:如结核病、病毒性肝炎、先天畸形、精神神经疾病、风湿热、过敏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免疫缺陷病、肿瘤、癫痫、糖尿病等。

(3)家族中已死亡的小儿,要询问死亡的年龄和原因,包括死胎。

7.社会史

(1)父母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和经济收入。

(2)环境卫生情况;患儿有无传染病的接触史(如保姆、邻居或亲戚)。

(3)当地流行病或地方病。

(4)健康保险或医疗费用来源。

书写病史时按上述顺序依次记录。

二、儿科体格检查

儿科体格检查是儿科医师的基本功之一。学龄儿童及年长儿的体格检查与成人基本相似,但婴幼儿和新生儿的生理和解剖特点与成人差别较大,又不易取得合作,故不论在内容、顺序及方法上都与成人体格检查有所不同,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学龄前期小儿体格检查时若合作,可按成人方法进行;若不合作,则按婴幼儿方法进行。

(一)注意事项

(1)检查前准备好器械、听诊器等物品,应适用于受检对象,严格洗手。检查新生儿时应戴口罩,检查场地光线明亮,温度适宜。检查者要态度和蔼,可准备一些小玩具,在检查开始前与患儿逗玩,以融洽医患关系,取得配合。

(2)检查时的体位根据年龄和病情而定。未成熟儿及新生儿可躺在暖箱内或红外线辐射保温床上,婴幼儿可由父母抱着或坐在膝盖上,年长儿可让其坐着或躺在诊察台上,而危重患儿可直接在病床上进行检查。

(3)检查顺序可灵活掌握,不必完全按记录顺序进行。原则是尽量减少患儿的体位变换,可先从望诊开始,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然后选择易受哭闹影响的项目先检查,如心、肺听诊等。有刺激性的或易引起不适的项目,如眼、耳、鼻和口腔,特别是咽部应放在最后检查。而淋巴结、骨、关节等内容不受哭闹影响,随时均能检查。

(4)检查过程中注意保暖。听诊器和手要预先温热,避免引起不适感,尽量不要隔衣裤进行检查,以免影响结果。但脱衣暴露身体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受凉。对年长儿还应注意到他们的害羞心理,不要在人群前随意暴露他们身体。

(5)要有爱伤观点,检查手法尽量轻柔和迅速,对重危患儿要避免反复检查,以免加重病情。检查完毕应将检查器械随身带走并拉好床栏,防止患儿受伤。

(二)婴幼儿体格检查项目及方法

1.一般情况

当小儿在随意情况下,即应观察其体位、站立姿势或步态、面部表情、眼神、对外界的反应、活动情况以及声音大小等,观察外貌并评估精神、神志、发育、营养。

2.一般测量

(1)体温:将温度计从消毒液中取出擦干,温度计内的水银柱应在35℃标示下,测腋下温度时要擦干腋下皮肤,水银端置于腋窝,上臂夹紧,测量时间不应少于5min。也可测直肠温度,将直肠温度计轻柔、缓慢地插入肛门中,深度为长度的1/2,测量时间3min。正常小儿腋下温度为36~37℃,直肠温度为36.9~37.5℃。

(2)脉搏:触诊要在小儿安静、合作时进行,检查者将示指、中指和环指的指腹放在腕关节拇指侧的桡动脉上,压力大小以摸到搏动为宜,计数至少60s。除计数脉搏频率外还应注意节律,如节律不规则,计数应延长至2min。婴儿也可触诊颞动脉。

(3)呼吸频率:在安静情况下,计数30s内胸壁或腹壁起伏的次数。

(4)血压:测量血压时,无论取坐位还是卧位,右上臂与心脏均应在同一水平,手臂要放松。血压计袖带宽度应为上臂长的2/3,将袖带内空气排空,测压计显示为零后,将袖带缚于上臂,松紧度适宜,袖带下缘距肘窝2cm,听诊器胸件应放在肽动脉上。检查者向袖带充气,待肽动脉搏动消失,再将水银柱升高约2kPa(15mmHg),然后放出袖带中空气,使血压计水银柱以每秒0.4kPa(约3mmHg)的速度缓慢下降。出现第一个动脉音时的读数为收缩压,继续放气,动脉音渐强,然后突然减弱,最后消失,此时的读数即为舒张压。如动脉音减弱和消失之间的读数差值在2.6kPa(20mmHg)或以上,应同时记录2个读数。婴儿血压可用简易的潮红法测量:患儿取仰卧位,将血压计袖带缚于前臂腕部,紧握袖带远端的手,使之发白,然后迅速充气到10kPa以上,移去局部握压,缓慢放气,当受压处皮肤由白转红时,血压计上读数为收缩压近似值。也可用监听式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测量。血压不正常时,应测量双上臂血压,双上臂血压不相同或疑为心血管疾病时应测量双下肢血压。测量下肢血压时,受检者取俯卧位,袖带缚于腘窝上3cm处。

(5)体重:测量前排空大小便,脱去鞋帽和外衣,婴儿卧于体重秤秤盘中测量,小儿可用台秤。使用前均应校对体重计。如室温较低可穿衣服称,再称衣服,总重量减去衣服重量即为小儿体重。

(6)身长(高):3岁以下的小儿用量床测量身长,受检者取卧位,头顶接触头板,检查者拉直小儿双膝部,两下肢伸直紧贴底板,移动脚板使之紧贴脚底,记录其量板数字。3岁以上的小儿应测身高,受检者赤脚,取直立位,使两足后跟、臀部及两肩胛角间均接触身长计立柱,足跟靠拢,足尖分开,两眼平视前方,测量者将滑板下移使之与颅顶点恰相接触,读取立柱上的标示数。

(7)上、下部量:受检小儿取卧位或立位,用软尺测量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的垂直距离,为下部量;身长或身高减去下部量即为上部量。

(8)头围: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右侧齐眉弓上缘,软尺从头部右侧经枕骨粗隆最高处,紧贴皮肤,左右对称而回至零点进行读数。若为长发者,应在软尺经过处,将头发向上、下分开。

(9)胸围:3岁以下取卧位或立位,3岁以上取立位。检查者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右乳头下缘,右手拉软尺使其绕经后背(以两肩狎下角下缘为准)、经左侧回至零点进行测量,取平静呼气、吸气时的中间数。

(10)腹围:取卧位,测量婴儿腹围时将软尺零点固定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经同水平位绕背一周回至零点;儿童可平脐经水平位绕背一周进行读数。

(11)腹部皮下脂肪:用左手拇指和示指在腹部脐旁锁骨中线处捏起皮肤和皮下脂肪(捏前两指距3cm),用卡尺进行测量。小儿正常皮下脂肪厚度应在0.8cm以上。

(12)上臂围:周围取左上臂中点(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用软尺与肱骨垂直测量上臂周径,注意软尺只需紧贴皮肤,勿压迫皮下组织。

3.皮肤和皮下组织

在明亮的自然采光条件下,观察皮肤色泽,注意有无苍白、潮红、黄疸、发绀、皮疹、瘀斑、脱屑、色素沉着、毛发异常等。触摸皮肤弹性、湿润度、皮下脂肪充实度及末梢毛细血管充盈情况。为减少患儿的体位变动,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检查在检查头、颈、胸、腹和四肢时分别进行,记录时可集中在本项目下。

4.淋巴结

触摸全身浅表淋巴结,包括枕后、耳前、耳后、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腋窝、腹股沟淋巴结。注意淋巴结大小、数目、硬度及活动度,有无压痛、红肿、瘘管、瘢痕,淋巴结之间及其与皮肤之间有无粘连等。淋巴结的触诊也可在检查头、颈、胸、腹和四肢时分别进行,集中记录。

5.头部

(1)头颅:观察有无畸形,注意头发的密度、色泽和分布(如枕秃)。正确测量前囟的大小(应测量额、顶骨形成的菱形对边中点连线),触诊颅缝,检查有无颅骨软化和颅骨缺损。出生时颅缝可稍分开或重叠,3~4个月时闭合。检查颅骨软化时,用手指加压于颞顶部或顶枕部的耳后上部,有乒乓球感时即为颅骨软化。出生时前囟为1.5~2cm,1~1.5岁时闭合。正常前囟表面平坦,如膨隆或凹陷均为异常。出生时后囟已闭合或很小,最迟在出出生后6~8周内闭合。

(2)眼:观察有无眼距增宽、眼睑红肿、眼睑外翻、眼球突出、斜视、结膜充血、异常渗出、比托斑、巩膜黄染、角膜浑浊、溃疡和鼻泪管堵塞现象。观察婴幼儿眼球是否有震颤,能随光或玩具转动,或以手指突然接近眼部观察是否有瞬目反射来粗测其视力。观察瞳孔大小、形状、是否对称,并检查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

(3)耳:观察和触摸双侧耳郭、耳前后区,注意皮肤损伤、结节和先天畸形(如耳前瘘管、小耳、低耳位)。轻压耳后乳突区,观察有无压痛。当向上牵拉耳郭或向内压耳屏时,婴幼儿出现痛苦表情,此时应考虑有中耳炎的可能。观察双侧外耳道,注意皮肤有无异常和溢液。怀疑为中耳炎者应做耳镜检查。病情需要时应做听力检查。

(4)鼻:观察鼻的外形,注意有无畸形、鼻翼翕动,有渗出物者注意其性质。

(5)口腔:观察唇、颊黏膜、牙齿、牙龈和舌,正常小儿口唇红润而有光泽,注意有无苍白、发绀、口角糜烂、皲裂和唇裂;正常黏膜表面光滑,呈粉红色,注意有无充血、糜烂、溃疡、出血、麻疹黏膜斑和鹅口疮;注意腮腺导管口有无红肿。乳牙是否萌出、牙齿数目、牙列是否整齐、有无牙缺损或龋齿,以及修补情况;检查牙龈时,注意有无肿胀、出血和色素沉着。检查舌时,注意舌面、形态、运动对称性和溃疡等。检查口底和舌底部,用压舌板轻挑舌尖,观察有无异常舌系带或舌下囊肿。检查咽部时要有良好的光照条件,检查者一手固定头颅,另一手用拇指、示指和中指拿压舌板,小指尺侧固定于患儿一侧面颊,将压舌板伸入口内轻压舌根部,动作要准确迅速,利用吞咽反射暴露咽部的短暂时间,迅速观察软腭、腭垂、舌腭弓和咽后壁,注意有无充血、疱疹、滤泡、假膜、溃疡,扁桃体有无肿大及渗出,渗出物的性质,软腭是否对称。

6.颈部

观察颈部外形、皮肤及活动度,注意是否对称,有无肿块、畸形(如先天性斜颈、短颈和颈蹼等),观察有无皮损和颈活动受限。观察颈静脉是否充盈或怒张。婴儿由于颈部较短,脂肪丰富,颈静脉不易看到。如果明显可见即提示静脉压增高。检查颈肌张力,注意有无颈部强直、角弓反张或肌无力。触摸甲状腺有无肿大、气管位置是否居中。

7.胸部

(1)胸廓:观察胸部外形和对称性,正常情况下,婴儿胸部略呈桶状,前后径约等于横径;随着年龄增长,横径渐增超过前后径。注意儿童期可能发生的畸形,如鸡胸、漏斗胸和肋膈沟等。触诊胸壁有无包块和压痛等。检查乳房和腋窝,注意有无乳晕增大和色素沉着以及乳房隆起和渗出物,腋毛的出现是性征发育的征象之一。

(2)心脏。

1)望诊:观察心前区有无隆起以及心尖搏动的部位、强度和是否弥散(搏动范围一般不超过2~3cm),较胖的儿童不易观察到心尖搏动。

2)触诊:触摸心尖搏动位置,大多数婴儿的心尖搏动在左侧第4肋间隙乳线内;分别触诊胸骨左缘第2、第3、第4肋间隙以及各瓣膜区。如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隙触到收缩期震颤,提示肺动脉狭窄或动脉导管未闭;在胸骨左缘第3、第4、第5肋间隙触到收缩期震颤,提示室间隔缺损;二尖瓣区触到收缩期震颤提示二尖瓣闭锁不全,触到舒张期震颤提示二尖瓣狭窄;三尖瓣区触到较强的搏动提示右心室肥厚。

3)叩诊:叩诊相对浊音界,常采用直接叩诊法。①左界:2岁时叩诊从第4肋间心尖搏动外2cm开始,由外向内叩诊;3岁以上叩诊从第5肋间心尖搏动外2cm开始,由外向内叩诊。②右界:从肝浊音界上一肋间开始,由外向内叩诊,动作较成人叩诊轻,否则心脏叩诊相对浊音界会较实际小。测量左界时以左乳线为标志,量出心左界距该线的内或外距离,测量右界时以右胸骨旁线为标志,量出右界距该线的距离。

4)听诊:由于小儿心率较快,听诊者应仔细区分第一和第二心音。婴儿心尖区第一和第二心音响度几乎相等,肺动脉瓣区第二音比主动脉瓣区第二音为响。除了注意心音强弱外,还应注意节律,是否有期前收缩(又称早搏),其频度如何。由于婴儿以先天性心脏病为多见,故听诊重点位置应在胸骨左缘。先用膜型胸件紧贴胸壁分别沿胸骨左缘听诊第2、第3、第4肋间隙,以及主动脉瓣区、二尖瓣区、三尖瓣区。如闻及杂音,应注意性质、响度、与心动周期的关系、是否广泛传导等。然后再用钟形胸件按同样顺序进行听诊。

(3)肺。

1)望诊:观察胸廓活动度和对称性,注意呼吸频率、节律和呼吸方式。小儿以腹式呼吸占优势。

2)触诊:将双手分别对称地放在胸壁两侧,当小儿啼哭或发音时,判断两侧语颤强度是否相等。

3)叩诊:用直接叩诊法(即用1~2个手指直接叩击胸壁),从上到下、从外向里、双侧对称地叩诊双肺野。正常叩诊为清音,婴儿胸壁较薄,叩诊音相对较成人更明显,不要误认为是过清音。如出现浊音、实音和过清音为异常叩诊音。肩胛骨上叩诊无意义;左侧第3、第4肋间处靠近心脏,叩诊音较右侧对称部位稍浊;右侧腋下部因受肝的影响,叩诊音稍浊;左腋前线下方有胃泡,叩诊时产生过清音,检查时应予注意。

4)听诊:从上到下、从外向里,分别听诊前肺野和后肺野,注意双侧对比。由于婴儿胸壁薄,呼吸音较成人稍粗,几乎均为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甚至有时出现支气管呼吸音,不应视为异常。小儿哭闹时影响听诊,可在啼哭时深吸气末进行听诊。听诊应特别注意双侧肺底、腋下和肩胛间区,这些部位较容易听到湿啰音,有助于肺炎的早期诊断。

8.腹部

(1)望诊:观察腹部皮肤,注意腹部外形。正常婴儿卧位时,腹部较胸部高。注意有无胃肠蠕动波、脐部分泌物、腹壁静脉扩张。

(2)触诊:触诊腹部时,从左下腹开始,按逆时针方向,先浅后深地触诊全腹部。注意肝、脾大小及质地,有无包块;通过观察小儿面部表情判断有无压痛,注意检查麦氏点有无压痛和反跳痛。正常婴儿肝肋下可触及1~2cm,脾肋下偶可触及,质地柔软、表面光滑、边缘锐利。最后触诊双侧肾。婴儿哭闹时影响腹部触诊,故可哺以母乳或吸吮奶头使其保持安静。

(3)叩诊:从左下腹开始按逆时针方向叩诊全腹部,正常为鼓音。然后在右锁骨中线上叩诊肝上、下界,左剑突下叩诊肝浊音界。最后检查肝叩击痛。如疑有腹水,应检查移动性浊音。

(4)听诊:用膜式听诊器听诊肠鸣音至少1min,如未闻及肠鸣音,应听诊5min。注意频率(正常每分钟3~5次)、强度、音调。婴儿因肠壁较薄,有时可闻及活跃的肠鸣音。如疑有血管疾病,应用钟式听诊器听血管杂音,听诊主动脉杂音的位置在剑突下与脐之间的中点。

9.脊柱和四肢

(1)脊柱。①望诊:观察脊柱的形态,注意有无畸形,如脊柱前、后、侧凸;观察脑脊膜有无膨出。②触诊:从上到下触诊棘突有无压痛。

(2)四肢。①望诊:分别观察上肢和下肢的对称性,注意畸形,如手镯、多指(趾)、手(足)蹼和小指弯曲、杵状指(趾)、O形腿、X形腿、踝内翻、踝外翻、肌肉外形(萎缩或假性肥大)、关节肿胀、皮疹、水肿等,指压胫前和脚背检查凹陷性水肿。②触诊:分别触诊肩、肘、腕、掌、髋、膝、踝、指(趾)关节有无压痛。同时被动检查上述各关节运动。检查四肢肌力及肌张力。如疑有血管疾病,应触诊股动脉、腘动脉和足背动脉。

10.外生殖器

充分暴露检查部位,观察外生殖器的发育,注意有无畸形、水肿、溃疡、损伤和感染的征象。观察阴毛是否出现,此为性征发育的证据之一。

(1)男性检查阴茎,用拇指和示指上翻包皮、注意有无包皮过长或包茎和尿道下裂;检查尿道口有无红肿和渗出;观察阴囊有无肿大,如有肿大应做透光试验:以不透光的纸片卷成圆筒,一端置于肿大部位,另一端以手电照射,被遮处阴囊如为橙红色、半透明状,多为睾丸鞘膜积液,如不透明多为睾丸肿瘤或腹股沟斜疝;触诊双侧睾丸是否下降,如未下降至阴囊内,应通过腹股沟外环检查是否在腹股沟管内。

(2)女性检查阴蒂、阴道前庭和尿道口,分开小阴唇、暴露前庭,检查有无红肿,尿道口和阴道口有无分泌物。检查处女膜有无闭锁及损伤,小阴唇有无粘连。一般不做阴道检查。如病情需要应请妇科专家会诊。

11.肛门、直肠

望诊肛门会阴区,注意有无出血、分泌物、红肿及直肠脱垂或外痔等。用左手拇指和示指轻轻分开臀沟,暴露整个肛门,观察有无瘘管和肛裂。必要时做直肠指诊,具体方法:检查者戴好手套,在小指上涂以少量液状石蜡,将小指轻轻加压于肛门括约肌数秒钟,让其松弛后,轻轻地插入肛门,再以旋转动作渐向直肠深入,注意直肠有无结节、息肉,有无触痛,再以旋转方式退出肛门,观察指套上有无血液、脓液,有大便则送常规检查。

12.神经系统

(1)浅反射: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4个月以下婴儿可为阴性)。

(2)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和膝腱反射。

(3)病理反射:巴氏征(2岁以下小儿,该反射可为阳性,但如单侧阳性则有一定临床意义)。另外,尚需检查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布氏征、克氏征)等,方法同成人体检。

由于小儿难于合作,神经系统检查一般仅做以上要求。如疑有神经系统疾病,应做全面详细的神经系统专科检查。

(三)新生儿出生后产房内体格检查内容和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在产房内初次体格检查的重点是:①Apgar评分。②是否有先天畸形。③妊娠期或分娩时因临床需要用的一些药物对新生儿的影响程度。④是否存在感染或代谢性疾病的征象。

(四)新生儿全面体格检查内容和方法

1.一般情况

观察外貌,注意神志、反应、发育和营养以及仰卧位时的体位。正常新生儿哭声响亮,对声、光、疼痛等刺激有良好的反应。足月新生儿胎毛少,耳壳软骨发育良好,乳晕清楚,乳头突起,乳房可摸到结节,四肢屈曲,整个足底有较深的足纹。男婴睾丸下降,女婴大阴唇遮盖小阴唇。营养状况可根据体重和皮下脂肪评估。对所有新生儿都应进行胎龄评估。

2.一般测量

(1)测量体温:首次测温常采用肛表,可排除无肛门或直肠闭锁。

(2)触诊脉搏(桡动脉或足背动脉):至少60s。安静状态下,新生儿正常脉搏为每分钟120~140次。

(3)测量呼吸频率:观察30s内腹部起伏的次数,正常呼吸频率为每分钟40~45次,但初生几个小时内可更快。新生儿呼吸有时有5~10s短暂停顿,属正常。如呼吸停止20s以上伴心率减慢(<100次/分)或发绀为呼吸暂停,必须紧急处理。

(4)测血压:可应用监听式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或简易潮红法测量。

(5)测量体重:出生体重要求在出生后1h内测量。

(6)测量身长。

(7)测量头围。

(8)测量胸围。

根据体重和胎龄判断是否属于小于胎龄儿或大于胎龄儿。

3.皮肤和淋巴结

新生儿皮肤红润,应注意全身皮肤有无黄疸、发绀、苍白、皮疹、瘀点、瘀斑、皮下坏疽、深部脓肿和颈部、腋下和腹股沟部位的糜烂。鼻部粟粒疹和胎记应视为正常。新生儿浅表淋巴结不易触及,但约1/3新生儿可在颈、腋下和腹股沟触到淋巴结,直径不超过1cm。

4.头颈部

(1)头颅:观察有无水肿、血肿、产伤和脑膨出。有头皮水肿者注意是否同时伴有头颅血肿,后者常在出生后2~3d较明显,范围不超过颅缝。触摸颅缝,包括额缝、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注意有无颅缝重叠或颅缝分开,颅缝活动度如何。触诊颅骨是否有软化或缺损,颅骨软化多见于过期产儿或未成熟儿,出生后数周消失。检查前囟的大小和张力,前囟过大由骨化延迟所致,可由甲状腺功能低下、21-三体综合征、宫内营养不良、先天性佝偻病、骨生成不良等原因引起。

(2)眼:让新生儿自然睁眼,如遇哭闹或闭眼,可轻摇小儿头部。观察新生儿眼球随光源或检查者运动可粗略估计视力。观察眼裂的大小,双眼的距离,有无斜视、结膜充血、巩膜黄疸、角膜浑浊、分泌物。瞳孔大小及对称性,对光反射。

(3)耳:检查耳郭位置、外形及对称性,注意有无先天性畸形,如耳前赘生物、窦道、脂肪瘤等;观察耳道处有无脓性分泌物。观察新生儿对声音刺激的反应(如眨眼或四肢的活动)可粗略估计听力。

(4)鼻:观察鼻的外形,注意有无畸形、鼻翼翕动、渗出物、呼吸受阻(张口呼吸)。

(5)口:检查有无唇裂、胎生牙、鹅口疮、溃疡、腭裂。检查舌的大小、位置和咽部。

(6)颈:仰卧位时,新生儿颈部不易观察,可用一手托起背部,让头稍下垂,使颈部充分暴露。检查颈部异常情况,如包块、斜颈、颈蹼和运动受限等。颈蹼见于特纳(Turner)综合征和努南(Noonan)综合征,斜颈常继发于胸锁乳突肌肿块,囊性水瘤是新生儿最常见的颈部肿块。坐位时检查颈部肌力:握住婴儿双肩部,让其从卧位到坐位,正常婴儿头、颈和躯干应在一条线上保持1s以上。触诊气管位置是否居中以及锁骨有无骨折。

5.胸部

(1)望诊:观察胸廓有无畸形,新生儿呈桶状胸。注意呼吸运动是否对称、有无凹陷、呼吸频率及呼吸类型是否正常。有些新生儿在啼哭时可见胸廓轻度凹陷,如不伴有呻吟,也属正常。另外,正常新生儿受来自母体雌激素的影响可出现乳房增大、乳汁分泌和乳晕色素沉着,属暂时性生理现象。

(2)触诊:用单指触摸心尖搏动位置,正常新生儿偶可触及心前区搏动,如位置异常,可能提示有气胸、膈疝或心脏转位等情况。疑有心脏疾病时,注意触诊胸骨左缘第2肋间隙、第3肋间隙、第4肋间隙、主动脉瓣区和心尖区是否有震颤。

(3)叩诊:对称性叩诊双肺前、后和侧面;用中指在第4肋间隙左乳线外2cm开始由外向内直接叩诊心脏相对浊音界。新生儿心界叩诊准确度较差。

(4)听诊:对称性听诊双肺前、后和侧面,新生儿胸壁较薄,故呼吸音较成人强,多是支气管呼吸音。如出生时无呼吸困难的表现而闻及少量湿性啰音,应视为正常。听诊心脏:同婴幼儿,包括胸骨左缘第2、第3、第4肋间隙,主动脉瓣区,二尖瓣区和三尖瓣区,仔细听诊心率、心律、心脏杂音等内容。新生儿正常心率为120~140次/分,可有短时减慢或加快。有时心率可<100次/分,但刺激后可加快,仍属正常。新生儿早期出现心脏杂音的临床意义不是很大。如出出生后1~2d闻及心脏杂音,接着即消失,常为动脉导管关闭过程,不应视为先天性心脏病。有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可无杂音,如大血管错位。如心脏杂音很响,则应引起注意。注意右胸部的听诊,以免遗漏右位心的诊断。检查心脏时,应同时检查毛细血管充盈及周围脉搏情况。股动脉搏动减弱提示有主动脉缩窄可能,水冲脉可见于动脉导管未闭。

6.腹部

(1)望诊:观察腹部外形和对称性、肠蠕动波、脐带脱落、脐疝、脐部渗出物和性质、脐轮红肿。

(2)触诊:轻柔触诊全腹部,注意有无包块。由于新生儿腹壁较薄,浅触诊即可触及肝和脾,肝在右肋下2cm,脾在左肋下1cm处触及均视为正常。

(3)叩诊:叩诊全腹部。

(4)听诊:听诊腹部,注意肠鸣音是否活跃或减弱。

7.脊柱和四肢

(1)检查有无脑脊膜膨出,四肢有无畸形,如多指(趾)等。四肢活动是否对称。腰骶部皮肤是否有窦道或凹陷等。

(2)检查上肢肌张力(前臂回缩):新生儿于仰卧位,检查者用手拉直自然弯曲的前臂,然后放手,若新生儿前臂立刻回复到先前弯曲的位置,即为正常。

(3)检查下肢肌张力(腘窝角):新生儿于仰卧位,其骶骨接触检查台面,髋关节屈曲,检查者一手握住新生儿的两小腿,上提并测量大腿与小腿之间的角度(腘窝角),正常为80°~90°。

8.外生殖器

观察外生殖器的发育,注意有无畸形、肿胀、损伤或感染。①男性:检查有无包茎和尿道下裂,睾丸是否下降,阴囊有无肿大。②女性:观察大、小阴唇,大阴唇应遮盖小阴唇。检查处女膜有无畸形和损伤,阴道前庭有无分泌物。

9.肛门

检查肛门和肛周围区,注意有无肛门闭锁、肛瘘、肛裂或肛周脓肿。

10.神经系统

新生儿的体位和肌张力前已述及。肌力可通过观察对称性的自主运动来评估。肌力与肌张力有关。新生儿神经系统检查重点如下。

(1)觅食反射:当刺激颊部时引出该反射,婴儿张嘴转向刺激方向。

(2)吸吮反射:当奶头放入口腔内即引出该反射,出现吸吮动作。

(3)握持反射:当检查者将手指触及婴儿手掌时,婴儿即握住检查者手指。

(4)拥抱反射:将婴儿仰卧在检查台,头部伸出台边并用手托住,然后将婴儿头部突然下降几厘米,新生儿会出现躯干伸直,双上肢对称性外展,手指张开,双腿轻微屈曲,然后双上肢收回胸前呈现拥抱动作。

(5)不对称颈紧张反射:迅速将仰卧的婴儿头转向一侧,此时面部所向一侧的手臂和小腿即展开,另一侧的臂腿呈现屈曲状态。

(6)踏步反射:将婴儿扶为直立位,并让足底接触检查台面,身体略向前倾,此时表现踏步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