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儿科疾病的诊断步骤与常见症状和体征
第一节 儿科疾病的诊断步骤
疾病的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诊断的正确性和及时性。诊断错误或时间上的延误均可导致不可逆的严重后果。虽然有些疾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正确的诊断仍很重要,因为它是判断预后的根据。与成人相同,儿科疾病的诊断包括三个步骤:收集临床资料;整理分析资料,提出初步诊断;进一步临床观察验证诊断。由于儿科学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儿童在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营养代谢等方面都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且不同年龄期的儿童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其疾病的种类以及临床表现均有其特殊性,故作为儿科医生应具备全面、系统的医学知识,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以及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
一、收集临床资料
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在收集临床资料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全面、客观、详细和准确。资料片面不完整常导致漏诊,而带有主观性的或错误的临床信息常使临床思维误入歧途,造成误诊。住院患儿要求全面的病史和体检资料,而对门诊患儿可针对主诉突出重点进行体格检查。
病史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感觉的表述,是临床资料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部分。小儿大多数不能正确叙述病情,多由其监护人代述,这与成人自述的感觉有所不同。由于监护人的身份、文化程度、与患儿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疾病的关心程度不同,使得病史的客观性与可靠性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在诊断过程中必须有所考虑。医生除全面系统地听取供史者的叙述外,还应巧妙地从正面、侧面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每一临床现象发生的细节,必要时可反复询问,或向不同的接触者多方面询问。询问应讲究方式方法。例如,要了解患儿是否有腹痛,应询问患儿是否有食欲不佳、突然发作性哭闹伴双腿屈向腹部,或家长触其腹部是否有啼哭等情况。又如,1~2岁婴儿咽炎时常不会叙述咽痛,但家长可能会观察到患儿有流涎、拒绝进食固体食物并有口腔异味。另外,家长表述的症状、体征并不一定准确,要注意引证核实。例如,主诉为发热,一定要询问具体温度及测量部位。又如,家长表述其1岁的婴儿有气促,要询问每分钟呼吸频率,是否伴有喘鸣声。有时症状的核实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医生亲自观察才能确定,如新生儿轻微型惊厥。
体格检查应全面,不要遗漏体征,但要有重点。可根据病史问诊的线索对涉及的器官系统详细检查,同时还应注意重要的阴性体征。如患儿主诉为咳嗽,则胸部的望、触、叩、听检查应为重点,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气促、呼吸困难,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是否有啰音或哮鸣音等。体格检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与医生的临床经验和负责精神密切相关。小儿在医院与医护人员接触时,多带有恐惧心理,往往不合作,使体格检查不能按正常顺序进行,容易遗忘体检项目。剧烈的哭闹直接妨碍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的进行,这要求儿科医生有一定的耐心,根据患儿的状态必要时应再次检查,如趁患儿睡眠或哺乳时检查。另外,在小儿体检时要考虑年龄及发育因素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新生儿的视敏度低、视力弱、注视距离近,检查光视觉反应时,光源刺激的距离应比幼儿近,这样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体格检查结果的判断标准也因年龄而异,如觅食反射阳性在1个月的婴儿属正常,但出现在1岁的婴儿属异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病变。
作为儿科医生还应特别强调望诊。在一见到患儿的瞬间还未正式接触交谈时就应注意患儿的总体情况,如精神、面色、眼神等,这对判断病情程度有很大帮助,可对病史起补充作用。
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和仪器检查。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已使临床各项辅助检查项目日趋多样和完善,使之成为临床诊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任何病例都应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进行初步分析,然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必要的检查项目。辅助检查主要用于支持诊断假设或因鉴别诊断需要而排除某些疾病。应避免盲目筛查式地进行过多的实验室检查,以减轻患儿的痛苦及家庭经济负担。检查项目的选择应遵循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逐步进行。尤其是一些创伤性或可能给患儿带来痛苦的项目,应采取慎重态度,事先统筹安排。如多次重复抽血会增加患儿痛苦,并易使患儿产生恐惧、抵触性情绪,不利于治疗措施的实施及疾病的康复。对一些创伤较大或可能发生并发症的检查项目在万不得已时才选用,应事先征得家属的同意并书面签字。
二、临床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将病史问诊、体格检查和各项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去粗存精,有条理、系统地进行归类并列出条目。要求有高度的概括性,围绕主诉、突出重点,将主要症状的特点、体格检查阳性发现及重要的阴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的异常结果列出条目。
在对临床资料进行归纳的基础上,结合病例特点进行分析判断,提出能解释临床问题的假设,即初步诊断。临床资料的分析是一个鉴别诊断的过程,属临床逻辑思维的范畴。实际上,临床逻辑思维贯穿于疾病诊断的全过程。一个有经验的儿科医生在听到主诉后,有时甚至刚看见患儿还没开始问诊,就可能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大致是什么方面的问题,这就是临床思维的开始。而这个初步印象会在接下来的问诊、体格检查过程中起一定的导向作用。提出诊断结论所需时间可长可短,有些病例病程短、临床表现典型、资料齐全,很快即可作出诊断;而有些病例病程长、反复多、临床表现不典型、涉及多个系统、病情复杂,短期内不一定能得出诊断结论。
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病例,都必须严格进行鉴别诊断,可以说临床思维的中心问题即为鉴别诊断。对复杂病例常选取1~2条最重要、最客观又最便于进行类比判别的临床表现,逐步对照病因进行分析,列举相似点,不支持或不明确之处,最后提出可能的诊断。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收集临床资料如辅助检查,尤其是一些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的项目,以确诊或排除诊断。
三、临床观察验证诊断
通过资料收集、归纳、临床思维分析得出诊断结论后,并不一定意味着诊断确立,有时还需经临床观察验证才能最后确认。根据诊断开始治疗后,仍然要考虑有没有其他可能性存在,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诊断进行修正,而不是认定初步诊断不放。因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典型临床表现的出现有一个过程,如一些急性传染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常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相似,以后才出现典型表现。有些情况下,虽然做了许多检查,但仍得不出确切诊断,只能根据可能性大小排列出几种可能诊断,这些更应通过临床观察(包括治疗效果)来验证当初诊断的正确性。
总之,临床情况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儿科作为一个特殊的专业,诊断过程有其特殊性,但关键是要有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必须具有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临床专业技能、良好的临床思维和很强的责任心,尽可能地减少临床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