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收集临床资料
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3个方面。在收集临床资料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全面、客观、详细和准确。资料片面不完整常导致漏诊,而带有主观性的或错误的临床信息常使临床思维误入歧途,造成误诊。住院患者要求全面的病史和体检资料,而对门诊患者可针对主诉突出重点进行体格检查。
一、采集病史
病史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感觉的表述,是临床资料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部分。小儿大多数不能正确叙述病情,多由其监护人代述,这与成人自述的感觉有所不同。由于监护人的身份、文化程度、与患儿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疾病的关心程度不同,使得病史的客观性与可靠性均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在诊断过程中必须有所考虑。医生除全面系统地听取供史者的叙述外,还应巧妙地从正面、侧面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每一临床现象发生的细节,必要时可反复询问,或向不同的接触者多方面询问。其次,询问应讲究方式方法,如对一个小婴儿要了解是否有腹痛,应询问患儿是否有食欲不佳、突然发作性哭闹伴双腿屈向腹部,或家长触其腹部是否有啼哭等情况。又如1~2岁婴儿咽炎时常不会叙述咽痛,但家长可能会观察到患儿有流涎、拒绝进食固体食物并有口腔异味。另外,家长表述的症状或体征并不一定准确,要注意引证核实。如主诉为发热,一定要询问具体温度及测量部位。又如家长表述其1岁的婴儿有气促,要询问每分钟呼吸频率,是否伴有喘鸣声。有时症状的核实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医生亲自观察才能确定,如新生儿轻微型惊厥。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应全面,不要遗漏体征,但要有重点。可根据病史问诊的线索对涉及的器官系统详细检查,同时还应注意重要的阴性体征。如患儿主诉为咳嗽,则胸部的视、触、叩、听检查应为重点,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气促、呼吸困难,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是否有啰音或哮鸣音等。体格检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与医生的临床经验和负责精神密切相关。小儿在医院与医护人员接触时,多带有恐惧心理,往往不合作,使体格检查不能按正常顺序进行,容易遗忘体检项目。剧烈的哭闹直接妨碍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的进行,这要求儿科医生有一定的耐心,根据患儿的状态必要时应再次重复,如趁患儿睡眠或哺乳时检查。另外,在小儿体检时要考虑年龄及发育因素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新生儿的视敏度低、视力弱、注视距离近,如欲检查光视觉反应,光源刺激的距离就应比幼儿近,这样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体格检查结果的判断标准也因年龄而异,如觅食反射阳性在1个月的婴儿属正常,但出现在1岁的婴儿则属异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病变。
作为儿科医生还应特别强调望诊。在见到患者的瞬间还未正式接触交谈时就应注意患儿的总体情况,如精神、面色、眼神等,这对判断病情有很大帮助,可对病史起补充作用。
三、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已使临床各项辅助检查项目日趋多样和完善,使之成为临床诊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任何病例都应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进行初步分析,然后有目的、针对性地提出必要的检查项目。辅助检查主要用于支持诊断假设或因鉴别诊断需要而排除某些疾病。应避免盲目筛查式地进行过多的实验室检查,以减轻患儿的痛苦及家庭经济负担。检查项目的选择应遵循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逐步进行。尤其是一些创伤性或可能给患儿带来痛苦的项目,应采取慎重态度,事先统筹安排。如多次重复抽血会增加患儿痛苦,并易使患儿产生恐惧、抵触性情绪,不利于治疗措施的实施及疾病的康复。对一些创伤较大或可能发生并发症的检查项目在万不得已时才选用,应事先征得患儿家属的同意并书面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