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一章 临床血液一般检验
第一节 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一)普通采血法
1.试剂与器材
(1)30g/L碘酊。
(2)75%酒精(乙醇)。
(3)其他:一次性注射器、压脉带、垫枕、试管、消毒棉签。
2.操作
(1)取试管1支(需抗凝者应加相应抗凝剂)。
(2)打开一次性注射器包装,取下针头无菌帽,将针头与针筒连接,针头斜面对准针筒刻度,抽拉针栓检查有无阻塞和漏气,排尽注射器内的空气,套上针头无菌帽,备用。
(3)受检者取坐位,前臂水平伸直置于桌面枕垫上,选择容易固定、明显可见的肘前静脉或手背静脉,幼儿可从颈外静脉采血。
(4)用30g/L碘酊自所选静脉穿刺处从内向外、顺时针方向消毒皮肤,待碘酊挥发后,再用75%酒精以同样方式脱碘,待干。
(5)在穿刺点上方约6cm处系紧压脉带,嘱受检者紧握拳头,使静脉充盈显露。
(6)取下针头无菌帽,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下端,右手拇指和中指持注射器针筒,示指固定针头下座,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沿静脉走向使针头与皮肤成30°角,快速刺入皮肤,然后成5°角向前刺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见回血后,将针头顺势深入少许。穿刺成功后右手固定注射器,左手松压脉带后,再缓缓抽动注射器针栓至所需血量。受检者松拳,消毒干棉球压住穿刺孔,拔出针头。嘱受检者继续按压针孔数分钟。
(7)取下注射器针头,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试管中。抗凝血需立即轻轻混匀,盖紧试管塞,及时送检。
3.注意事项
(1)采血部位通常选择肘前静脉,如此处静脉不明显,可采用手背、手腕、窝和外踝部静脉。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
(2)采血一般取坐位或卧位,体位影响水分在血管内外的分布,从而影响被测血液成分浓度。
(3)压脉带捆扎时间不应超过1分钟,否则会使血液成分浓度发生改变。
(4)血液注入试管前应先取下注射器针头,然后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试管中,防止溶血和泡沫产生。需要抗凝时应与抗凝剂轻轻颠倒混匀,切忌用力振荡试管。
(5)如遇受检者发生晕针,应立即拔出针头,让其平卧。必要时可用拇指压掐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或嗅吸芳香酊等药物。
(二)真空采血管采血法
1.原理 将有头盖胶塞的采血试管预先抽成不同的真空度,利用其负压自动定量采集静脉血样。
2.试剂与器材 目前真空采血器有软接式双向采血针系统(头皮静脉双向采血式)和硬接式双向采血针系统(套筒双向采血式)两种,都是一端为穿刺针,另一端为刺塞针。另附不同用途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有的加有抗凝剂或其他添加剂,均用不同颜色头盖标记,便于识别。真空采血法符合生物安全要求。
3.操作
(1)消毒:为受检者选静脉与消毒。
(2)采血:方法如下。①软接式双向采血针系统采血:拔除采血穿刺针的护套,以左手固定受检者前臂,右手拇指和示指持穿刺针,沿静脉走向使针头与皮肤成30°角,快速刺入皮肤,然后成5°角向前刺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见回血后将刺塞针端(用橡胶管套上的)直接刺穿真空采血管盖中央的胶塞中,血液自动流入试管内。如需多管血样,将刺塞端拔出,刺入另一真空采血管即可。达到采血量后,松压脉带,嘱受检者松拳,拔下刺塞端的采血试管。将消毒干棉球压住穿刺孔,立即拔除穿刺针,嘱受检者继续按压针孔数分钟。②硬连接式双向采血针系统采血:静脉穿刺如上,采血时将真空采血试管拧入硬连接式双向采血针的刺塞针端中,静脉血就会自动流入采血试管中。拔下采血试管后,再拔出穿刺针头。
(3)抗凝血:需立即轻轻颠倒混匀。
4.注意事项
(1)使用真空采血器前应仔细阅读厂家说明书,严格按说明书要求操作。
(2)尽量选粗大的静脉进行穿刺。
(3)刺塞针端的乳胶套能防止拔除采血试管后继续出血污染周围,达到封闭采血防止污染环境的作用,因此不可取下乳胶套。
(4)带乳胶套的刺塞端须从真空采血试管的胶塞中心垂直穿刺。
(5)采血完毕后,先拔下刺塞端的采血试管,后拔穿刺针端。
(6)使用前勿松动一次性真空采血试管盖塞,以防采血量不准。
(7)如果一次采血要求采取几个标本时,应按以下顺序采血:血培养管→无抗凝剂及添加剂管→凝血象管→有抗凝剂(添加剂)管。
1.试剂与器材
(1)一次性采血针。
(2)消毒干棉球。
(3)75%酒精棉球。
(4)经过校正的20μL吸管。
2.操作
(1)采血部位:成人以左手环指为宜,1岁以下婴幼儿通常用拇指或足跟两侧采血。
(2)轻轻按摩采血部位,使其自然充血,用75%酒精棉球消毒局部皮肤,待干。
(3)操作者用左手拇指和示指紧捏刺血部位两侧;右手持无菌采血针,自指尖内侧迅速穿刺。
(4)用消毒干棉球擦去第一滴血,按需要依次采血。
(5)采血完毕,用消毒干棉球压住伤口止血。
3.注意事项
(1)除特殊情况外,不要在耳垂采血。应避免在冻疮、炎症、水肿等部位采血。
(2)皮肤消毒后一定要待乙醇挥发,干燥后采血,否则血液会四处扩散而不成滴。
(3)穿刺深度一般以2.0~2.5mm为宜,稍加挤压血液就能流出。
(4)进行多项检验时,采集标本次序为: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涂血片等。
临床血液学检验中常用的抗凝剂有以下3种。
1.枸橼酸钠(柠檬酸钠)枸橼酸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市售枸橼酸钠多含2分子结晶水,相对分子质量为294.12,常用浓度为109mmol/L(32g/L)。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比例多采用1:9(V:V),常用于凝血象和红细胞沉降率测定(魏氏法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时抗凝剂为1:4,即抗凝剂0.4mL加血1.6mL)。
2.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机制与枸橼酸钠相同。全血细胞分析用EDTA-K2(1.5~2.2)mg可阻止1mL血液凝固。适用于全血细胞分析,尤其适用于血小板计数。但由于其影响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因子检测,故不适合做凝血象和血小板功能检查。
3.肝素 是一种含有硫酸基团的黏多糖,相对分子质量为15000,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促进其对凝血因子Ⅺ、Ⅻ、Ⅸ、Ⅹ和凝血酶活性的抑制,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抗凝作用。通常用肝素钠盐或锂盐粉剂(125U=1mg)配成1g/L肝素水溶液,即每毫升含肝素1mg。取0.5mL置小瓶中,37~50℃烘干后,能抗凝5mL血液。适用于红细胞比容测定,因其可使白细胞聚集,并使血涂片染色后产生蓝色背景,故不适合做凝血象和血液学一般检查。
1.器材 清洁、干燥、无尘、无油脂的载玻片(25mm×75mm,厚度为0.8~12mm)。
2.操作 血涂片制备方法很多,目前临床实验室普遍采用的是手工推片法,在玻片近一端1/3处,加一滴(约0.05mL)充分混匀的血液,握住另一张边缘光滑的推片,以30°~45°角使血滴沿推片迅速散开,快速、平稳地推动推片至载玻片的另一端。
3.注意事项
(1)血涂片通常呈舌状或楔形,分头、体、尾三部分。
(2)推好的血涂片应在空气中晃动,使其尽快干燥。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恒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3)涂片的厚薄、长度与血滴的大小、推片与载玻片之间的角度、推片时的速度及红细胞比容有关。一般认为血滴大、角度大、速度快则血膜厚,反之则血膜薄。红细胞比容高于正常时,血液黏度较高,保持较小的角度,可获得满意结果;相反,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时,血液较稀,则应用较大角度、推片速度应较快。
(4)血涂片应在1小时内染色或在1小时内用无水甲醇(含水量<3%)固定后染色。
(5)新购置的载玻片常带有游离碱质,必须用浓度约1mol/L的HCl浸泡24小时后,再用清水彻底冲洗,擦干后备用。用过的载玻片可放入含适量肥皂或其他洗涤剂的清水中煮沸20分钟,洗净,再用清水反复冲洗,最后用蒸馏水浸洗,擦干备用。使用时,切勿用手触及玻片表面。
(6)血液涂片既可直接用非抗凝的静脉血或毛细血管血,也可用EDTA-K2抗凝血制备。由于EDTA-K2能阻止血小板聚集,故在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形态时非常合适。
(7)使用EDTA-K2抗凝血液样本时,应充分混匀后再涂片。抗凝血样本应在采集后4小时内制备血涂片,时间过长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形态改变。注意制片前,样本不宜冷藏。
(一)瑞氏染色法
1.原理 瑞氏(Wright)染色法使细胞着色既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各种细胞由于其所含化学成分不同,对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染色后各种细胞呈现出各自的染色特点。
2.试剂
(1)瑞氏染液。
瑞氏染料 0.1g
甲醇(AR) 60.0mL
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的氧化物(天青)组成。将瑞氏染料放入清洁干燥的研钵里,先加少量甲醇,充分研磨使染料溶解,将已溶解的染料倒入棕色试剂瓶中,未溶解的再加少量甲醇研磨,直至染料完全溶解,甲醇全部用完为止。染料配好后放于室温下,1周后即可使用。新配染液效果较差,放置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久置应密封,以免甲醇挥发或氧化成甲酸。染液中也可加中性甘油2~3mL,除可防止甲醇过早挥发外,还可使细胞着色清晰。
(2)pH6.8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二氢钾(KH2PO4) 0.3g
磷酸氢二钠(Na2HPO4) 0.2g
加少量蒸馏水溶解,再加至1000mL。
3.操作
(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血涂片(见血涂片制备相关内容)。
(2)用蜡笔在血膜两头画线,然后将血涂片平放在染色架上。
(3)加瑞氏染液数滴,以覆盖整个血膜为宜,固定血膜约1分钟。
(4)滴加约等量的缓冲液与染液混合,室温下染色5~10分钟。
(5)用流水冲去染液,待干燥后镜检。
4.注意事项
(1)pH对细胞染色有影响:由于细胞中各种蛋白质均为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由溶液pH决定。对某一蛋白质而言,如环境pH<pI(蛋白质的等电点),则该蛋白质带正电荷,即在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酸性伊红结合,染色偏红;相反,则易与美蓝天青结合,染色偏蓝。为此,应使用清洁中性的载玻片,稀释染液必须用pH6.8缓冲液。冲洗玻片必须用流水。
(2)未干透的血膜不能染色,否则染色时血膜易脱落。
(3)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染色时的温度成反比;与细胞数量成正比。
(4)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液,应用流水冲去,以防染料沉淀在血膜上。
(5)如血膜上有染料颗粒沉积,可加少许甲醇溶解,但需立即用水冲掉甲醇,以免脱色。
(6)染色过淡,可以复染。复染时应先加缓冲液,创造良好的染色环境,而后加染液,或加染液与缓冲液的混合液,不可先加染液。
(7)染色过深可用水冲洗血涂片或将其浸泡在水中一定时间,也可用甲醇脱色。
(8)染色偏酸或偏碱时,均应更换缓冲液再重染。
(9)瑞氏染液的质量好坏除用血涂片实际染色效果评价外,还可采用吸光度比值(RA)评价。瑞氏染液的成熟指数以RA(A650nm/A525nm)=1.3±0.1为宜。
(10)目前已有商品化瑞氏染液及缓冲液供应。
(二)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法
姬姆萨染色原理与瑞氏染色相同,但提高了噻嗪染料的质量,加强了天青的作用,对细胞核着色效果较好,但对中性颗粒着色较瑞氏染色差。因此,瑞氏—姬姆萨(Wright-Giemsa)复合染色法可取长补短,使血细胞的颗粒及细胞核均能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1.试剂 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
Ⅰ液:取瑞氏染料1g、姬姆萨染料0.3g,置洁净研钵中,加少量甲醇(分析纯),研磨片刻,吸出上层染液。再加少量甲醇继续研磨,再吸出上层染液。如此连续几次,共用甲醇500mL。收集于棕色玻璃瓶中,每天早、晚各振摇3分钟,共5天,以后存放1周即能使用。
Ⅱ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二氢钾(无水) 6.64g
磷酸氢二钠(无水) 2.56g
加少量蒸馏水溶解,用磷酸盐调整pH,加水至1000mL。
2.操作 瑞氏—姬姆萨染色法与瑞氏染色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