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生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人不是猿变的

当我们身处科技如此发达、创造成果如此丰富的智慧时代,当我们自豪地大声呼唤向美而生、世界有我,我相信,不少人一定会对我这一论点发出强烈共鸣——人不是猿变的!

人不是猿变的——这是20年前我的大胆推测,也是我对传统教科书观点逆向思考的开始;更是我这20年来,对生命的不断探索与研究的积累。

父亲留给我的遗产是我思考生命的缘起

记得2001年的冬天某日,我回到家后想同父亲聊天,却突然发现他不认识我了。我坐在他的面前看着他,他也满面笑容地望着我,我问他我是谁,他摇了摇头。之后,我又把家里人一个个叫了过来,他也全都认不得了。一个月后,他就离开了我们。

我的父亲原本是一位聪明、勤奋的瓦匠,他有过很多的小发明,还懂得项目管理的工作。但是,在第二次中风后,脑出血的后遗症导致他不能走路,连进食也只能靠家人帮忙。虽然在表面上看他与常人无异,但严重的时候他已无法如常人般思考了,我现在懂了这其实就是老年痴呆症。记得当时我心酸地说了句,人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妻子埋怨我不该说这句话,一个月后父亲真的走了。直到半年后我才顿悟:离去的父亲其实给我留下了一笔遗产啊!

父亲用他的病体告诉我,没有记忆,没有思维,生命就会渐渐消逝,剩下的只是一具肉体而已。这件事反过来也告诉我:有更多的智慧,更深的思维,才有更长久的生命。

精神生命才是人真正的生命。人只是像猿而非猿,人即是人。人是宇宙的造化物,是凭自身进化为人的。而猿只是一般动物,人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猿永远是猿,人猿绝非同祖……从那天凌晨起,我凭着自己朴素的假想与推断,不经意间挑战、质疑了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让自己的思想开始了一场对生命、对人性本质的探寻之旅。

对“九情九欲”的研究我发现这是唯人类才具有的精神脏腑

小时候,常听村上的老人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人是有七情六欲的”,这成了我对人类生命研究的起点。前十年里,我每年研究一个主题,按主题看了十年的书,再结合自身的体验来分析、思考,研究的成果就写成了《成长:体验的智慧》《生活:体验的智慧》《体验的智慧·生命哲学》三本书。一开始我先研究七情六欲,发现还缺什么,就补什么。

其实,最初古人只说人有三情一欲,也就是《中庸》里出现过的“喜、怒、哀、乐”,其中“乐”即“欲”。现代人对七情六欲的认知十分笼统,不作具体的区分。还有好多人把“喜、怒、哀、乐”误解成七情六欲。之后近千年,儒家、佛家和医家都有“七情六欲”之说,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但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儒家的七情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佛教的七情与儒家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医家的七情则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实这些说法最终都会归纳为七种情绪:喜、怒、哀、惧、爱、恨、怜。六欲通常采用的是佛家的说法:色、声、香、味、触、法。我把其归纳为六种欲望: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虽然各种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世上每一个人都拥有的自然存在,但我认为要真正厘清人身上的情与欲,还是必须细分研究。当我进入这一领域后,发现现代人对此的认知十分笼统,也不全面,甚而还有许多误读,于是我下决心将“七情六欲”升级为“九情九欲”,增加了“二情三欲”,因为当下社会的人性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古人的认知,只有深度剖析才能完整地解读人的情感与欲望,从而更深刻地提炼出生命的本质意义。

我定义的“九情”为:喜、怒、哀、忧、悲、恐、憎、爱、善;“九欲”为:生、食、知、诉、征、名、利、色、适。“九情九欲”是人生命的“驱动链”,如果说人的身体中有五脏六腑,那“九情九欲”就是人的精神脏腑,它们在人体的整体运行中相互补充、相互成全、相互交汇、相互拉动,提高着人的智商与情商,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与灵魂空间,才形成人类创造力的无限可能。人类肉体的存在靠什么?遗传基因、神经、细胞、骨架、营养、血液等;而精神的存在,就是人的道德、品质、意志、思维、智慧、信仰、价值观、愿景等。

猿有“九情九欲”吗?猿只有动物的本能,或者只是局部的、低级的欲望。人类与动物有个有趣的区别,就是在已知动物种类中,唯一会脸红的是人类。达尔文也曾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找出人与动物的重要差异,才能改变我们对原有论述理解的谬误,于是我发现了“九情九欲”是人最基本的能力,更是人类生命的能量。成就人一生的,我总结过——梦想、对手、异性,这三项都同情感与欲望有关,所以我们必须对“九情九欲”有充分的认知与体验。

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一切生物可以被分为微生物、植物、动物三大类。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不仅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而且人的欲望比起普通动物的欲望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收信息、感受信息,还能因接收的信息而感动、激动,并又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上。人作为独一无二的物种,凭借着语言、文字、记忆等独特的文化特质与动物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由于人能发出更多的持续音节,进行更复杂的语言交流,进而提高了生产力,语言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工具,也是区别于动物的一大标志。人类发展史还证明了,民族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语言的发展。

“九情九欲”是唯有人类才具备的基本的心理活动和生理要求,是人性的基础。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九情九欲”所揭示的人心理与生理的互动需求,正是人猿之间最有力的区别。马斯洛所说的人的五个需求层次,也都能在“九情九欲”中体现。

“九情”是人成长的“母亲”

我说过,“九情”是人成长的“母亲”,“九欲”是人成长的“父亲”,人就是如此培养出来的“孩子”。

“九情”之喜:大家知道,喜就是高兴、快乐。但问题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喜从何来,如何能喜,又怎样善用喜。喜的关键在于心态。积极心态是喜的根本,也就是说,喜的原动力来自我们讲的光明思维。而且这种光明思维会引导我们开发出许多实现快乐的方法。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一期李咏主持的专题节目,被访主角是位残疾人,但她上网,还开网店,通过这些方式她不仅化解了不良情绪,还收获了快乐。由此我感悟到:“喜”是调节情绪的“百搭”,“乐”是情绪的营养剂。

喜的外在体现就是笑。笑是积极心态的外在展示。笑还是最好的美容保健方式,它不仅锻炼面部肌肉,更促进人体内脏活动,增加人的元气,协助排出废气。喜更是高智商、高情商的孵化器,喜的心态会影响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所以有个成语叫“喜上眉梢”,高兴了,还要在眉目间展现出来,这样才能去解怒、哀、忧、悲。动物也会有喜,像狗摇头晃耳,麻雀唧唧地叫,马摇尾巴等,但它们脸上却很难生动展现喜的表情。而人的喜更是一种创造快乐的能力,我们不仅要让自己喜,还要将喜传播给别人,让对方也同你一样喜,这样的话,对方的喜悦又会反过来感染你。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喜是看到别人幸福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感情。”

喜当然也不能过度,一旦喜过了度,就会发展成傲、狂,就会变成好大喜功;喜如果失去了客观判断依据,便会导致失落,更严重的会乐极生悲。比如《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他求取功名却半世未果,直到50多岁突然中了举人,狂喜之下竟喜极而疯,可见喜的失衡会酿成悲剧。

“九情”之怒:人一生气,就会动怒——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发火”,这时往往会“闯祸”。你想,怒气一旦变成火,是多么可怕的事,如果不加以抑制,它会把我们的心灵烧成一片焦土。怒是最具杀伤力的情绪,中医说“怒则气上,伤及肝”。佛家有言:“怒者,心之奴。”让这颗“心”成为“奴隶”,或者置心于奴隶之下的状态,就是“怒”;如果让这颗心处于“如”下,即不会发怒,而行之仁“恕”了。主持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其家中墙上就常年挂着写有“制怒”二字的横匾,他以此来告诫自己要尽量少发怒。但我们不仅要少发怒,更要分析怒的根源。那么人为什么会发怒呢?行动受到限制,或受到他人的刺激和伤害,这些都会成为一个人发怒的导火索。发怒会使人的情绪不同程度地失控,甚至让人产生精神失常与行为过激的情况。其实,有时候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制怒的真经就是宽容。

但怒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必要的宣泄,它可以化解人的郁闷之气,让人达到心态的平衡。但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调节发怒的尺度。经常哀、忧的人,发几次怒会有好处,怒的时间也可长一些,但也不宜超过一小时。尤其对那些没有火气的人或纠结、抑郁太久的人来说,适度发怒可以激发他的阳刚之气。必要的时候,我觉得真要怒,起码要达到九成之怒,不然不足以宣泄。确遇大事,甚至应把怒发到十二成,这样会增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譬如岳飞“怒发冲冠”,是为民族和正义,故而千古传颂。他怒得有理由,有价值。这就是怒的正作用。

电视上曾播过一个少年音乐家的故事,该孩子就具有“征服的怒火”。心理学家艾伦·温纳(Allen Weiner)说,有些人不喜欢“怒火”这个词,因为它会让人联想到愤怒,但我很喜欢,因为它真的捕捉到那种强度。由此我想,天才的成功肯定有愤怒的功劳,否则他面对灵感只会麻木。“愤怒是心中的一个能量区,是属于我们的一部分,是个内心正在受苦而需要照顾的小孩。在生气时,我们最该做的事,就是聚集另一种能量来拥抱与照顾愤怒。”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怒有时也是威严的象征,是一种气场。当然,怒不受控制也会让人变笨,怒火冲上大脑,大脑就会因缺氧而一片空白,人就会失去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失去了理智,人也就丧失了智慧。

动物是会发怒的,但动物的怒没有强度,因为它的怒不是从内心发出的,情绪就同人不一样。动物只有单薄的、浅层的、不持续的少量记忆,所以它的怒没有积累,受了气一会就忘,不像人会记得所有引起怒火的原因,积少成多后就会爆发出来。当然动物更不会像人类一样懂得制怒。

“九情”之哀:常言道,得到所爱就是乐,失去所爱就是哀。哀比较复杂,它由一种伤痛造成,有悲的成分,也有忧的成分,但又不尽然。它是一种无奈、沮丧和极度低落的状态,但又不全是。总之它像一片驱散不开的阴霾,总是罩在人的心头,让人好像陷入了无边的沼泽。李清照词中描述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是哀的心境。

哀和悲,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我们无法避免的。这两者往往连在一起,估计这也是“悲哀”一词的由来。譬如亲人离去,譬如个人情感或事业受到重大打击,这都是无法避免的。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不可能不悲伤,但我们可以从主观上将之化解。难处理的是哀,它是一种负情绪链,会无限制地延伸,最后会让人丧失自我、无法振作,让人沉浸在负面情绪里不可自拔。哀太过,往往会通过耗伤肺气而诱发心、肝、脾等多种脏器的病变,这样就会使人的气消减,让人萎靡不振,使人懒惰等。但这种状态,别人很难协助克服,只有靠自己化解。

给大家讲一个正面的案例吧!

旅德摄影艺术家王小慧,现在在业界已经很知名了。多年前,她的丈夫在一次意外车祸中不幸去世。他们原本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同时还是事业上的伙伴与知音,丈夫突然离世带来的无尽痛苦与悲伤,对孤身一人在海外的女子来说,其压力和无助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王小慧并没有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哀的氛围里,而是把全部的情感与精力,都投放到钟爱的艺术创作上。她更用心地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艺术上有了全新的突破。

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心态与毅力。把身心交付给钟爱的事业,进而达到忘我境地,这是走出哀之沼泽地的最佳疗法。

化解哀的情绪,就要尽量寻找快乐的事情来感染自身,特别是多与快乐的人沟通,努力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转移哀的缠绕。或者变换一个情境,在大自然的拥抱中进行自我调节。还可以通过有益身心的运动锻炼,包括体力劳动,把哀、忧、恐都拖出来消灭。

当然,在这里我还要给读者朋友推荐另外5种疗法。

第一种是感染法:尽量寻找快乐的事情来感染自己,以化解哀的情绪,特别要多与快乐的人沟通。

第二种是转移法:努力让自己找到感兴趣的事物以转移哀的缠绕。

第三种是旅游法:变换一个情境,特别是将自己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这样可以有助于自我调节。

第四种是运动法:通过有益身心的运动锻炼(包括体力劳动),把哀拖出来消灭之。

第五种方法是:必要时也可以发怒,实事求是的怒可对冲哀。

“九情”之忧:忧就是担心、忧虑,也就是思虑太多而无法解脱。一个人如果不能及时将忧调整好,那么他的思绪就会无法集中,他就有可能变成神经质,甚至精神分裂,这样的话,忧也必将发展成哀。忧其实来自对未来或未发生事件的畏惧,属于一种焦灼的情绪状态。一个人觉得自己对许多事情把握不了,但又无法放弃,于是整天忧心忡忡、焦躁不安,在内心的徘徊中深感压抑、苦闷。忧必然发展成恐,甚至还会发展成哀。有的人特别善忧,古时候那个杞人不是天天都在担心天会掉下来吗?

当代都市人为何焦虑?很多人成了“房奴”“车奴”,能不焦虑吗?因此现在许多大都市的所谓幸福指数高,其实都是“伪幸福”。这背后的核心问题,其实是虚荣心、攀比心在作祟。有人说,中国人追求的其实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比别人有面子。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放不下架子,撕不开面子,解不开情结。有的人无法直面自己的得失,无法化解诸多心结,当然就会多虑。还有一个词叫“思虑”,说明虑是想出来的,这也印证了古人所讲的“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如果生活中让你忧虑的事情太多,那么你一定要想办法了解事情的真相。因为如果能推测结果,你也许就没那么犯愁了。

当然,“忧患意识”也有正作用。我认为,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故,或意外事件一旦发生时,我们的应变能力不至于太差,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理性地预测,排查,做出战略的分析和计划。具备了这样的科学态度,我们的每一天才能活得快乐且坦然。虽然人有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情绪,但我们还是要尽量以乐观的情绪去弥补、消化悲观情绪,用快乐去排忧,这样精神才能健康。排忧、化忧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相信:相信他人,相信朋友,相信领导,相信下属,相信爱人,相信孩子,相信自己……当然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因为一个人处在偏执状态时,会怀疑一切,会极度缺乏安全感。更严重的是,这时的他不接受事实和理性的纠正,只接受与其偏见一致的信息,这其实是在用虚构的风险吓唬自己。所以,一个人遇到不顺心或者麻烦的事,尽量要往好处想,要庆幸这还不算最差的。忧虑从本质上来讲,是自卑的表现。而自信对忧虑的抗衡作用是最有效的,要相信自己会成功,相信未来一定很美好,相信自己什么都能搞定……那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九情”之悲:悲是一种丧失,是一种因缺憾带来的痛苦,是一种无法弥补的伤。对人的健康来说,悲更是一种“损”。譬如说,亲人的离去,自然灾害造成无可比拟的摧残等,都是一种悲。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汶川和玉树地震后的场景,就会有这样的体会,那种悲伤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们看到电视上的惨状时都忍不住要掩面而泣,何况那些失去亲人的人!

亲情本质上是一种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一旦被突然斩断,人就会对失去的人和逝去的事产生无限感伤。这种心痛,会像海水一般漫过头顶,把人整个吞没。你就会感觉,生命中再也没有阳光和欢笑了,失去的永远都无法弥补……动物也会有悲,但很短暂,人的悲情却会持续很长久。有人说,悲伤是一条黑暗的隧道。但我认为,它总有尽头,总会有一扇门通往光明。其实人的一生中,失去的东西会很多,除了亲人、朋友,我们还会失去自己的青春,甚至自己的健康。每一次的失去,都会让我们为曾经的拥有悲伤不已。但世界并不会因此失去生机与活力,社会发展的齿轮,也不会因我们的痛苦而降低转速。我们如果在这种悲伤情绪中不能自拔,抵抗力就会变得极差,身体的机能会走向低谷,不仅会丧失原先拥有的,更会在悲中损伤自己。过悲伤肺,《红楼梦》里的那个林妹妹,整天悲兮兮的,见到落花都要伤怀,更加重了病情,结果那么年轻就去世了。

遇到悲伤之事应该怎么办?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就曾提出:人是一只被充了气的气球,遇到悲,一定要哭出来。哭能放气,气体一旦开始积聚,一定要将之释放,否则气球就会爆掉。科学表明,身体可以通过哭泣释放出压力荷尔蒙与其他毒素,并会分泌内啡肽和让大脑“感觉良好”的荷尔蒙。人在极度悲伤时,哭是对心灵的洗礼。泪水能将悲伤中的珍贵之物转化成内心深处的珍藏。不会释放悲伤,就不能沉淀珍贵的东西。佛家语“一苦一智慧,一厄一慈悲”,悲是能生善和慈爱的。这就是让“丧失”转化为“珍藏”的方法!

我的母亲,因为操劳过度,48岁就过世了;20年前,与病魔顽强斗争了13年的父亲也撒手人寰,离我而去。我的父母临终前都没能亲眼看到儿子今天的成绩,这种悲痛是难以形容的。但在悲之余,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默默思念父母的同时,把他们身上那些可贵的品质发掘、提炼出来,作为我人生的座右铭来“珍藏”。悲痛更可化为一种特殊的力量,战争年代,我们的将士们就是把战友牺牲的悲,凝聚成了巨大的勇。

“九情”之恐:我们常说的“担惊受怕”,说的就是恐惧。恐惧有时候是一种客观存在,更多的时候,它其实是人们内心的一种紧张感。往往有些事情不是这样的,但你担忧过头了,它就转化成了一种心理障碍。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有篇小说,讲一对夫妇:妻子在家中难产,满身是血,呼号不止;丈夫吓得躲在门缝后看,越看越恐惧。结果妻子终于平安生下了孩子,而丈夫反倒不幸在惊恐中猝死……他写这篇小说,目的应该是揭示恐惧,从而鼓励人们战胜恐惧。其实过去有许多鬼故事,像中国古代的《聊斋志异》,现在也不断有新的神怪小说和恐怖电影推出。我想这些作者的本意是通过渲染恐怖,让观众和读者直面恐怖从而战胜它。

忧虑多了就会变成恐惧。中医讲“悚伤肾”。长期胆怯、惧怕的心理,或意外的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三国演义》里的张飞,站在桥上一吼,竟把敌将夏侯杰给吓死了。恐不仅会对人的生理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而且会摧毁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的人恐癌症、恐高、恐蛇、恐毛毛虫……你难以想象一个人整日处在恐惧之中,将如何生活。假如把你同一头狮子关在一起,尽管事先明确告诉你,狮子是绝对不可能吃你的,但恐怕一个月关下来,你不被吓死,精神也会出问题。可见恐惧会对人产生巨大的威胁力。

有些恐惧是由无知造成的。譬如我们坐飞机,经常会碰到飞机遭遇气流而颠簸的情况,于是有人就很害怕,觉得飞机是悬空的,没有着力点,老担心它会掉下去。其实飞机起飞正是靠气流的巨大推力,它在空中可以平着飞,也可侧着飞、反着飞——战斗机就是如此,而客机要让乘客舒适,所以都是平着飞。飞机遇到特大的逆风或浓密的云层,会产生大的颠簸,但它照样靠气流的巨大推力与惯性安全地飞行,不会产生大的垂直落差,即使有下降,最多也就几十米、几百米。所以乘客只要系好安全带就行,飞机大多情况下还是安全的。这就像汽车在行驶中碰到路上的石子,船在航行时遇到风浪一样。了解了这个常识,我们就不会感到恐惧,那种颠簸反而会让人觉得像躺在摇篮里一般舒服。我面对恐惧的方法,一是自己剖析,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到事物的真相;二是请教专家,用科学的原理来指导认知和实践。

认知能战胜恐惧,信心会让人超越恐惧,并且对所有带来恐惧的可能都一概抱以不相信的态度。人一旦恐惧、愤怒、焦虑、紧张,细胞就会产生肾上腺素,反而对人的身体产生消极影响。其实人是没有死亡感受的,因为没有人能体验死亡,没有死人可以回头告诉我们死的滋味。如果连死亡都不可怕,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动画片《功夫熊猫》的精髓就在这样一段话:“昨天是一段历史,明天是个谜团,而今天是天赐的礼物,你要像珍惜礼物那样珍惜今天。”这就是说,人如果太在意从前,又太担心将来,就会因患得患失而产生焦虑和恐惧,但焦虑和恐惧于事无补,不仅改变不了明天,反而会影响今天的心情。人生唯一应该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对于可控的事情,我们必须珍惜当下,专注当下,并规划好明天的战略,注重明天的行动方案;而对于不可控的事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乐观与自信。

人的好胜心能够改造恐惧,因为恐惧可以激发人体内的无限激情。就像有人上战场前老是害怕,但等战斗真的打响、他开了第一枪以后,反倒会克服所有的恐惧而去冲锋陷阵了。所以平常坐过山车、体验魔兽游戏等也有益处,惊险的娱乐体验,不仅对小孩,对大人也是一种有益的抗恐惧训练。科学地讲,恐惧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保护我们不受外界伤害的“护身符”。如果我们碰到毒蛇却不知恐惧,毫不躲避地从它的头上踩过去,那后果会怎样呢?当然,如果我们面对一条假蛇仍然大惊失色,那就是无谓的恐惧了。本能的恐惧会令我们警醒,给我们应急的力量。

“九情”之憎:一般人认为憎是负面的,憎多了会影响人对世事的看法。但它不仅有中性的一面,还有正向的一面。憎可以是愤懑之气,也可以是一种正气、志气,它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凝聚力。但憎如果是负面的话,就会变成郁结之气,变成一种负回报,使人身心俱损。这就是憎的特性。我说过,一个人3岁就要培养好奇心,20岁要憎,30岁要怒,60岁要有二度求知欲,这样他的大脑才能保持年轻。所以我教小朋友时,会让他也懂一点憎的正力量和逆力量。

“九情九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憎。你是不是会愤怒?你是不是会对不满的事情产生憎恨?或者对于欺负你的人,你是不是想打他一拳?只有这样,碰到对手时,你才会拼命想超过他。相对来说,男人的憎欲比较强,爱憎更分明,为了业绩、成果,与对手竞争的仇恨心也强。而女人往往是嫉妒心偏强,嫉妒心也是憎欲的一部分。嫉妒心会让人变得小气、狭隘,会让人在被一件不如意的事情干扰时,感到全部的人生都是难以接受的。而且越接近嫉妒的对象,人的嫉妒心就会越强,这样成长就被局限了。女性的仇恨感往往偏弱,于是为复仇爆发出的力量就弱,那与之相伴的为事业拼搏的力量当然也就偏弱了。农耕时的劳作,战争时的厮杀,重工业的机械活动,都需要充沛的体力,而女人的客观生理因素,让她们难以成为主角。但如今是后工业与知识经济时代了,女性的优势在逐渐显现出来,她们的智商、情商和财商往往还高于男性。另外,女性也可以通过崇拜英雄来提升赢的斗志。

憎与嫉妒都可以转换成正面的力量。特别是关于国家民族之恨的大憎,怎么可以不生气呢?这种憎欲你千万不能去抚平它,而应该充分地张扬,从而激发出所向披靡的征服欲。抗日战争时期,悲观者从忧、恐、悲一步步发展到哀,认为民族要灭亡了。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抗战力量就成功地将这些负情绪转换成憎、怒、征的正能量。通过悼念、祭奠牺牲的战友,战士们把对战友的爱转换成对敌方的恨,形成了英勇杀敌、不怕牺牲的凝聚力,最终赢得了胜利。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我写了一篇《把疫情的损失10倍夺回来》的文章,就是呼吁要把对疫情的大憎转化为复工大干的征的战斗力。

人性欲望释放的力量是惊人的,其最本质的一个特点,就是爱憎分明。人在懂得爱的同时,也应懂一点憎。怒和憎会促进韧和刚,这样的人才会变得更坚强。现在很多年轻人有情欲,但我觉得光有这些不够健全,他们还应有憎,更要有赢的欲望。见到比我们厉害的人,我们就想超越他,战胜他。赢的欲望能打造一个人的意志力。憎才能让想“躺平”的你站起来,才能让你拼出赢,憎也就是战斗力。

“九情”之爱:有部分观点认为,动物是不具备爱的心理本能的,它们只是凭着生理本能完成客观意义上的繁衍,而且一部分动物在幼崽出生后,都是任其自行觅食。但人类不仅会照顾婴孩,更会全身心地对其投入爱,并终身以爱赋能。拥有幸福的能量密码是什么?这个密码就是爱!而爱的回报就是爱本身。有本书叫《十二味生活设计》,其中说:“因为爱,所以会对生活保持长久的热情,才不会因一时困顿而泯灭希望,才有余裕去感知和发掘自己内心的力量,才有将幸福推己及人的能力。”我很认同这句话,认为这也直接道明了幸福与爱的关系。因为心里有爱,才能够将理想和现实平衡统一,从而真正推进生活的质量。

爱首先是大爱,爱大自然、爱国家、爱民族、爱事业,当然,这个爱也包括爱情之爱、亲情之爱、友情之爱。一个懂得爱的人,肯定不是自私的人,而必定是善于付出的人。我曾经如此写道:自己只有一条路可走——爱,大爱,爱社会,爱每一个人。在我看来,爱往往比被爱更有幸福感,在你为一件值得的事而付出时,你付出爱的那一刻是最幸福的。反之,一个不懂也不会付出爱的人,他本身没有幸福的基因,当然就很难感受到幸福。感受不到别人的爱,其实是一种精神的“鼻塞”。

当然爱情也是人能够感知幸福的特有能力,是人生活质量的本源。因为人不仅可以控制并超越色欲,和另一半相处几十年,而且能演绎出浪漫万种的爱情。释一行禅师说:“爱就是承认,被爱就是被对方承认。”有爱,你的内心就会发出一种呼唤,而这种呼唤就会转化为欣赏;你会愿意为对方付出,同时还会尽量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优点,譬如男人会表现得豁达勇敢(男人味),女人会表现得温柔体贴(女人味)等。这样就会促进彼此的亲近。亲近就是相爱的外在体现。相爱是某种情感的结晶,它会燃烧,会沸腾,会千回百转地缠绕在一起,怎么也化不了、解不开。但爱是释放,不是占有。释放,再积聚;再释放,再积聚。这就像储蓄与刷卡,只有不断地储蓄与消费,爱的过程才能长久。

亲情之爱也是如此。2010年春节前,我请香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曾子墨专门给公司的员工和家属作了一次演讲。她有一段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她说:“一个家里如果没有爱,孩子就失去了依靠。”孩子的依靠是什么?不是物质财富,恰恰是爱!这种情形很普遍:大人一吵架,小孩子就会感觉天要塌下来了一样。如果家庭不和睦是一种常态,那么这个孩子将来的自信心就会差很多。

工作之爱亦同理。那些全心干事业的人,他的情结就一定在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中。事业是生活的载体,又是提升智慧的实践平台。爱工作,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才会快乐工作,做出业绩,体会到成就感,受到表扬,磨炼出技能。梦想、目标、事业心,都是工作之爱的连接点。连接上了才会产生“心流”,有“心流”,你才能产生成就感,才能快乐生活。以获取复利著称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就说过:“爱也是一种复利。”

爱,恰是人一辈子生活幸福与事业成功的功课。而当爱完全成为一种习惯时,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哈佛大学曾耗资2000万美元,持续75年进行一项名为“格兰特”的研究项目,推算幸福的方程式。其中第一个幸福公式就是爱:“一个人如果没有能给予他支持、充满爱的情感联系,他就不会感到幸福。”而四个幸福指标最重要的是“牢固的情感联系”。

九情之善: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我之所以要在“九情”中加上“善”这个情,因为善应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最美好的情感与品性的基础,也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的保障。善包含忠诚、良知、真诚、孝心、宽容、无私、怜悯之心、助人之心。善生德,德又生善。当他人遇到困难时,你伸出帮助之手是善;当你获得帮助后,满怀一颗感恩之心也是善。但由于后天每个人身处的环境不同,遭遇不同,特别是受到的伤害多了,挫折多了,善的本性也会渐渐缺失,甚至被丢弃,这是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自身心理修养课。

人类文明的基础是善,仁爱之心、怜悯之情也是善。善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获得。一个成功者,用资源与实力去积德行善,去帮助别人,就会被他人和社会尊重,就有了尊严。善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里又包含着智慧。一个人要是每天做一件助人为乐的事,每月做一次慈善,他就能体验到其中的快乐,就会拥有更大的成就感。佛家有“善有善报”之说,但其实非功利性的善才是大善,大善才会带来大得。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起之时,我们红星美凯龙率先在全国所有商场免租金一个月(涉及金额总计5.9亿元),这项措施随即得到了全中国家居行业的积极响应;接着我们捐款6600万元,通过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设立“红星美凯龙爱家基金”,用于湖北武汉等地的新冠病毒肺炎定点接收医院ICU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随之我们再度发起员工爱心捐款倡议,又迅速得到3万名员工的热烈呼应,募集捐款总额近800万元……我觉得这样的大善之举既是一次爱国体验,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因为帮助他人是最高境界的幸福,这种幸福是那种让你自身感受到的平静但充满力量感的愉悦!由此我发表了《爱国就有最大运气》,这篇文章在自媒体平台上就获得了1亿多的点击量。

爱和善是我在“七情”上加的“二情”,为何没把恶放进去?因为我坚信恶不是人性的原色,是后天衍生出来的。或者是因为生存的基本保障没达到带来过度的不安全感,或者是负面情绪得不到控制与调节,导致欲望过多、贪婪无度,但恶不是人性的本质。公安局在破案时,须先认定人是善的(无罪推定原则),才能排查出有作恶动机的犯人。

“九欲”是人成长的“父亲”

“九欲”之求生欲: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求,也是人的第一欲望。几乎没有人不想求生,求生倒过来说也就是怕死,人类正是凭借求生欲才得以一代代地繁衍存在。大部分学者认为动物对“死亡”二字是没有概念的,人们杀它时,它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只是对疼痛的知觉,而不是对后续结果的恐惧。蚂蚁不知道天地有多大,人没有大智慧就不知道宇宙和人类有多伟大。如果人的追求只停留在吃喝玩乐的“原始时代”,那也同动物无异。

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我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一种只是肉体生命的存活;另一种则通过修炼,获得了精神生命的延续。肉体生命只是生理生命,精神生命则是一种心理生命。肉体生命是为了追求本能与物质意义的幸福,而精神生命的核心是获得智慧和成就感,以及心灵的体验。看似简单,但一个人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做内核,他就会活得无聊、麻木,甚至连生的欲望都可能被自己扼杀。精神动力是什么呢?就是对生命的信仰、价值观、热爱、尊重。但如果失去了这些,生的价值就消亡了。当你有了精神动力,就会不怕吃多少苦,经历多少磨难的。所以即使是盲人或聋哑人,他们也大都坚强地活着并绽放出生命的光彩,他们虽然失去了视觉或听觉,但就像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那些奋勇拼搏的运动员们,以及那些在开幕式上用手语演唱《我和我的祖国》的聋哑人与盲人一样,他们更是谱写了一首精神生命的乐章。张艺谋拍过一部电影叫《活着》,葛优在其中饰演男主角福贵。福贵可以说是历尽艰辛,碰到过多次死的可能,但他总是凭着顽强的信念,一次次活了下来。这个信念就是“活着”,电影想要表现的也正是这个主题。

前些年,我对都市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进行研究,在北京、上海、香港、东京4个城市发下去300多份问卷。我希望能研究出一套办法,来“生产”百岁老人。而在这次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生命要长久首先还是要有积极的心态,后者会催化自信,有了自信之后人就不是盲目地求生,同时也不会恐惧死亡。长寿不光是肉体生命活得长久的概念,更关键的是它会让人产生对生命的成就感。我看到,越长寿的老人,精神越好,越不恐惧死亡,就是这个道理。

生命就是事业,事业就是生命。生命真正的载体是什么?就是事业。把事业作为生命的人,就不在乎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在乎自身修炼提升,追求奋斗的体验。这也是他生命的精神动力。同样,一个企业也需要精神动力,即一群人的共同信仰、愿景、价值观和使命。我们红星美凯龙的精神动力就是:以创业之激情创造业绩,业绩能让奋斗者品尝到幸福感,业绩能让奋斗者萌生成就感,业绩能焕发奋斗者的精神生命,会让每个生命都变得优秀和卓越!我说过,人生是一个用来庆贺的礼堂。人不是被动地等待生命的延长,而是积极地活在当下的情境里,不断创造业绩,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使本来悲剧的人生有了非凡的意义。

“九欲”之食欲:民以食为天,食物不仅是人类,也应该是所有生物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是求生欲望的具体体现。人为了生存,当然得吃,饥饿大概是仅次于死亡的痛苦。就这点而言,人与动物的生理本能基本相同。可二者之间巨大的区别是,千百年来人类的吃不仅能够充饥,更吃出了文化。2012年有部纪录片很火,叫《舌尖上的中国》,就足以证明美食对人的影响力有多大。美食现在对人而言更多是一种心理满足的快感,也是一种涉及视觉、嗅觉、味觉的色、香、味综合体验。

培养食欲、保护食欲很重要,它会牵涉人类的创造力。特别是小孩,一定不能破坏他的食欲,如果他的食欲被破坏了,那他的求知欲就会被破坏,他将来的智商开发也会被破坏。我到过一位朋友的家里吃饭,他家有个大约四五岁的孩子,就是不肯好好吃东西,于是孩子的父母、外婆外公等一家6个人都试图逼这个孩子吃饭,但越逼孩子越不肯吃。我当时就看出来,这个孩子的食欲已经让大人们用所谓的“各种办法”破坏掉了。你想,小孩刚生下来,可能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吃,如果连吃的欲望都没有了,那不是很可怕吗?食欲没有了,其他欲望也就会减弱许多。其实为了引导小孩吃饭,先饿他一顿并不要紧,等他饿一点了,他就想吃了。我一直认为,小孩子的成长主要靠“五好”:好吃、好动、好奇、好斗、好胜。好吃是排在首位的,后面的“四好”都是从好吃延伸出来的。

我对食的观点是尊重。尊重大自然的赐予,尊重劳动者的辛勤,也尊重自己的肠胃。人最难得的能力就是自律,不像很多动物,毫无节制地吃,于是它们过饱就会撑死,没得吃就会饿死。人为何比大多数动物的生命要长,就是人能管好自己这张嘴,人不仅有生产能力,还有储存能力,更会有计划地摄入。年轻人长身体,代谢快,可以多吃点,但年龄上去了,不需要长身体了,代谢也慢了,食欲就应该降下来。照我的看法,如果以20岁的食量作基数,那40岁就只能吃八成,50岁吃七成,60岁吃六成,70岁吃五成,80岁吃四成,90岁吃三成,100~120岁吃二成……这样吃就可以多活20年。吃时还要学会细嚼、慢嚼、多嚼,这样味觉更佳,也更有助于消化。善吃,会品味,才能享受到美食的乐趣。

“九欲”之求智欲:人类有一个动物绝对不具有的伟大的欲望——求智欲,即想要了解知晓一切事物的好奇心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的天性”,想把某件事情的真相弄清楚,这种冲动是人的天性。过去一般称之为“求知欲”,我现在为何要称之为“求智欲”?因为人是具有智慧的动物,光求知还不够,智慧才是人的根。求知本身是一种快乐,人之初首先有求知欲,逐渐会发展成追求智慧的欲望。

人为什么天生好奇?就是因为有求知欲。我国有个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它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叫王恩多。王女士的学术成就为世界公认,而从她的成长历程来看,正是这种好奇心让她对未知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惊叹于科学的奥妙和神奇,并由此将科学研究认定为终身事业。她认为培养学生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她的格言就是“好奇心和童心让我充满活力”。我记得自己小学时特别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其实没有特别的目的,就是喜欢书中给我解密的那么多“为什么”,于是就一本本地借来看,这成了我求智欲的启蒙。培养了凡事总要问“为什么”的思维方式,才可能养成探究事物本质、规律和事物间联系的习惯,因此我说求智欲是帮助人飞向成功的翅膀。

许多成功人士在童年时期,让好奇心得到满足的方式就是听故事,他们通过故事的激励让自己立志,长大后就努力去成为故事中的优秀人物。小孩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但我也发现许多大人往往对此不耐烦,会呵斥孩子:“问这么多为什么干吗?”但他们的“不耐烦”可能会扼杀一个天才!好奇心、好胜心会激活求智欲,好故事就是求智欲的开关。我培养孩子的分析能力,就是让他们多看《少年包青天》《狄仁杰》《大宋提刑官》等电视剧,让其从小在复杂的案例里锻炼思维能力,学会分析,学会从果推因、由因推果。孩子的思想,往往无法超越他周围人的思想,所以父母要常带孩子到各种聚有优秀人才的场合,让孩子不断接受新的智慧。这样他会有不可思议的变化,超越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

成人更应该有追求智慧的欲望,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很普通的人,但我们的智慧是随着个人的累积不断成长的。成功对新智慧的产生非常重要,因为成就感会激发智慧。求智欲的翅膀在不断生长,成人其实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是很强的,但往往不好意思像小孩那样提问,那他就需要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在工作实践中的解剖、钻研、分析和推理,都可以最大化地满足你获取新知识的欲望。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说过:“我想一辈子都保持小学生的好奇心,去了解,去阅读更多,从而丰富自己。”

动物没有想象力,没有审美能力,更不可能有逻辑推理能力,关键就在于动物没有求智欲。这是因为人类大脑发育与动物有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人出生后大脑还能发育,而动物出生时大脑几乎已发育完成,所以人智商的提升首先来自大脑的发育,再靠获得智慧来萌生自身的智慧,以积累的智慧去刺激新的智慧。人的成长正是被不断增长的求智欲催化的过程。

“九欲”之诉欲:诉是表达欲,是想要把自己的见闻、想法、感受等告知别人,并获得他人认同的欲望。人应该善于诉说,倾诉,或排解内心因失去、挫折带来的烦闷、积郁,因为语言本身就有情绪释放的功能。诉就像打开一扇心窗,让健康的精神空气对流。否则不良情绪消化不了,就会影响正常的思考,使人注意力无法集中而郁郁寡欢。诉是心灵的自我化瘀法,是人的精神呼吸,可惜人们对此的认知还不够。当然我们还要善于倾听,善于相互倾诉,善于交流、交心、交锋、交融。

动物有诉欲吗?可能也有,因为我们常常会听到鸟鸣,或者某些动物发出的啸声、吼声,但这也只是出于动物生理本能的诉求。黑猩猩的声音传讯只是近似人声,可它的发声器官与人的还是不一样的。而人的倾诉,才可化解忧、恐、悲、哀、怒、憎这些情绪里的负能量。诉有多种方法,一个人可以独自面朝大海或原野大声地呼喊,把郁结之气统统宣泄出来,也可以通过书信和电邮等向你的知心朋友倾诉,还可以借助网络与陌生的朋友诉说。专家认为,女子的寿命普遍比男子长7年左右的原因,除了职业、生理等优势外,善于哭泣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通常人们哭泣后,情绪强度会减降40%。反之若不哭出来,不利用眼泪把情绪压力消除掉,人的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人在悲伤时掉下的眼泪中,蛋白质含量很高,但这种蛋白质是由于精神压抑而产生的有害物质,强忍眼泪而让它积聚于体内,等于是一种慢性自杀,所以哭泣也是一种有效的倾诉。同时,一个人将愁、哀等情绪说出来,也可以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得到他们的同情和帮助,因为诉本身就是人际情感交流的渠道。

一个人如果与人分享成功的喜悦情绪和智慧等,那他就会更得到对方的认同与好感,满足自身的归属需求,并增加亲情、友情的黏性。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我向来非常重视员工的诉欲,除了每天都要安排与数位员工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还经常通过各类会议,让员工讲案例、谈感悟,这样我可以明白下属的诉求,让诉欲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尊重感。其实不仅是个人,家庭、团队、国家也都有倾诉的需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是中华民族力量的传达,这是喜悦之诉。我们在前些年春晚上看到的舞蹈《千手观音》,则是在向观众无声地诉说着和谐与安详。而2022年春晚的大型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又是东方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相交的无比美好的情感倾诉。现在城市居民为什么重视房屋装修,因为这是家庭品位的一种诉说,而所谓品牌的打造,也是产品品质与地位的外化之诉。

“九欲”之征欲:征服欲的本质是挑战欲,即在人群中争强好胜,以显示自己的威严,获得他人的尊重、支持和崇拜的欲望。动物肯定是有征欲的,特别是一些凶猛的兽类,为了争地盘,争霸主,争雌性,往往非常强悍,表现出一种所谓“兽性大发”的状态。但征在人类身上,已进化成一种积极的、勇敢的欲望,表现出来的是激情和挑战。我们不是常说人生需要挑战吗?那碰到困难就用征来战胜它们!征欲强的人心态不一样,他们有路就走过去;如果没有路,就开路;如果遇到山,就钻山洞;如果山太高了,那就爬过去……因为征让你的心脏可以燃烧,让你的血液可以沸腾,“心胜”就一定能胜,背水一战,就能超越对手。

征还是一种释放,它会让大脑敏捷,使人充满自信。在险中看到有利点,就能抵消哀、忧、悲、恐这些负情绪。什么是血性?就是要怒、要征服,所以征欲具有转换憎与怒的正作用。电视剧《亮剑》的人物原型、人民解放军中将王近山,当年在红军当连长时,打仗从来都是冲在最前面,像“疯子”那样不要命,用兵奇险且有胆略,抗美援朝时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就是他亲自指挥的。怎么才能把血肉之躯打造成精神之躯?靠的就是征欲。

培养征欲,就是培养英雄的价值观,一个人把自己设定为英雄那样的人物,就会按照英雄成长的轨迹去实现自我。我13岁时收藏了32本书,书中的主角有赵子龙、岳飞、岳云、杨家将、霍元甲、楚留香等。英雄情结对人的潜能开发具有超凡的作用,会帮助培养出独特的精神气质与事业激情,还会有助于战胜求生欲。当盖商场碰到资金短缺情况,站在光秃秃的工地上,我想象着自己的骨头就是钢筋,自己的血肉就是混凝土,内心就有一种强烈的呼唤:一定要能成功!一定要争做第一!正是在这样一种征欲的驱动下,一幢一幢的商场真的就被盖起来了,现在我已有80多座自有商场林立在中国大地上。征欲会让人对你刮目相看,当你获得了成就,便更不在乎和计较个人情绪的得失。

“九欲”之名欲:名欲是人类才具有的高端欲求,也是人类获取成就感的直接驱动力。名是一种表现欲,又是一种炫耀欲,人们想要显示自己的独特性、权威性,并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爱。名是精神追求的寄托,无数的发明创造动力是多是名的追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功名的传统,凡成功者,大都以求得名誉地位为重。对某些人来说,生前能光宗耀祖,死后能流芳百世,才是其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儒家文化讲礼仪,也就是讲面子,面子就是名。佛家文化之所以把庙宇的空间和雕塑都放大几倍,目的是营造出庄重、威严、正义、慈悲的氛围,也是为了正名。皇帝的宫殿和龙椅要搞得那样高大雄伟,那样神圣,就是通过仪式感让名具象化。我们装修屋子时,除了考虑实用功能,还追求美的感受,这也是求名的一种形式表现。记得我当学徒时,大家围着一张八仙桌吃饭,就只有师傅一个人可以朝南坐。瞧着他得意的神情,我心里很羡慕,就想着哪天自己也能朝南坐。这便是名的魅力与召唤力。

动物没有智慧,当然就不会有名欲。名是人的智慧的结果,但名更需要智慧来把握。成功在于名的召唤,败也败在名的诱惑,这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道理是一样的。名是帆,实干是船,有作为一定有地位,有地位也必会有功名,关键在于掌舵的人如何利用这功名。纯粹为了名而去追逐名,是得不到名的,实至名归才会名不虚传。有人常常通过自我炫耀来追名,有人热衷于批评他人来让自己得名,其实这两种人都是被名扭曲了,结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使自己整个人生都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更有甚者,一些专家学者本来已有了小名,想要大名却实力够不上,就去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以致身败名裂。我认为一时之名是虚名、浮名,今天的名叫暂时之名,明天的名才是本质之名,将来的名才是长久之名,身后的传世之名才是永恒之名。

“九欲”之利欲:利,就是财欲,是人对财富的需求,古人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世间万事皆为利往,人的一生难免围绕钱财奔忙。其实利是中性的,我们不必谈利色变。利既是企业家用来打商战的武器,又是人成功的工具。打个比喻,钱少,就用步枪,一枪只能打一个;钱多,就用大炮,一炸能炸一大片。名可以让你赚钱,利又会把名不断放大,不断产生新的价值……另外,利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积累财富,更可刺激人创业的欲望、发展的欲望。

但人一旦完全被利的占有欲笼罩,便会做出种种违法、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事情,这就是人性被利扭曲、异化了。利欲与人的关系同名欲与人的关系不一样,并非人人都有那么强烈的求名欲望,但利欲恐怕很少有人能不被其所诱惑。所以我们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利益观,也就是懂得大利与小利的关系,让欲望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才不会成为利的俘虏。所谓懂得大利,就是要学会看大局势,把眼光放长远,而非鼠目寸光,只会盯着蝇头小利。这在根本上其实是人生境界的修炼,凡古今中外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对利有自己独到的认知。伟大人物的利欲观肯定是具有超越性的,他们更在乎的是国家、民族的利益。

除此之外,就是利他与利己之间的关系。利既可以利己,又可以利他,可见利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有些人提倡先谋自己的利益。但历史上许多事实都证明,真正成就大事业者,无一不是把利他放在首位的。而凡是首先考虑自己的,反都只会被更大的利益所抛弃。秉持利己主义的人,即便他有才,有技能,但是他任人唯亲,不能带团队,不会成为优秀的管理者。所谓“大成在胸怀,小成在德才”。追求利益是经营事业和人类活动的原动力,但不能让利益欲望局限在利己的范围,也应该把其他人的利益也考虑在内。而以“大的欲望”为出发点去谋取公益,利益的范围又会比原先更为扩大。

我现在特别强调,“利他思维”其实就是一种“双赢思维”。譬如你先多让利于顾客,之后顾客来消费得多了,你得到的口碑也好了,于是你就能从中收获更大的利益。所以我们商场的要求是:对顾客大爱无疆,对顾客无私奉献,为顾客打造家居梦,为顾客做好高端优选。有个“布施定律”,说的是一个人布施出去的任何东西,终将成倍回报到他自己身上。还有条“不图报原则”是布施定律的补充:一个人在布施的时候永远不要企望获得回报,他越不望回报,最终获得的回报将越大。利本身是冷冰冰的,但“利他”在其中注入了人性的一面。这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有人曾对我说:“车总啊,你赚了那么多钱还在努力,其实还是为了名啊。”我思考后答道,我追求的就是“红星美凯龙”这块金字招牌的长久之名,图的是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利。事业心强的成功人士名欲和利欲都会比较强,征欲也强,这就会形成一个创造品牌价值的闭环:以征欲去求名,让名带来利,利又可成就更大的名,大名激发出更大的征欲……名欲、利欲是一对孪生兄弟,而只有具有大目标的征欲才能管好这兄弟俩。

“九欲”之色欲:色欲从生理上来说,也就是性欲,是人与动物皆有的本能。但人的欲望比起动物的欲望要高级得多,人的色欲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生理欲望的满足,二是心理情感的体验,三是精神欲望的提升,四是超越现实的信仰感召。其对应的分别是生理伴侣、心理伴侣、精神伴侣与灵魂伴侣四种。如这四者能互为作用,叠加深度,催化高度,便可以获得数倍的幸福。

反之,无情之欲是可怕的,对身心的健康危害极大。所以也有人说色欲是河流,婚姻是河床。奔腾的河水,只有在河床里流动才是健康的,也是久远的,否则便会洪水泛滥,其后果不堪设想。现在的一夫一妻制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我的“有限幸福论”中重要的一条也就是“婚姻唯一论”。假如一个人让欲望无限膨胀,那他绝对得不到幸福,而只会受困于无尽的烦恼。从本质上来分析,这还是因为爱的匮乏。情爱缺失症,其实也是一种病态,就如《新鸳鸯蝴蝶梦》歌里唱的:“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其实,色欲也是可以催化情爱、催人成长的潜在能量。欣赏与羡慕是人的天性,自古美女爱英雄,女人的潜意识里都会欣赏有本事的男人。由此,一个成功的男人,心中就一定要有一个让他牵肠挂肚的女人。反过来说,当一个男人希望赢得一位女性的青睐,就会先选择让自己变得优秀。他会改变自我,提升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在得到恋情的同时也实现自我价值。欲望还会带动欲望,把一个欲望拔高,也会增强另两个欲望,色欲强了,名、利的欲望也自然会随之增强。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文艺作品都少不了爱情的元素,因为它不仅激发人对情爱和美的追求,还增强了人的创新、创造能力。

人之所以不会像大多数动物那样乱交,就是因为人能够控制欲望,从而达到无限幸福的感觉。并且,人类在婚姻或恋爱中都会为彼此创造条件和机遇来提升彼此的情感。如果夫妻双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为对方付出,那么他们就会让自己的婚姻生活非常幸福,从而促进彼此的心理健康。但如果一个人色欲过盛,那就要用求智欲、征欲来对抗、平衡色欲,就可以通过增强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情操来节制色欲,还可以通过读书、旅游、体育运动来排解、转移色欲。尤其是青少年,一定要胸怀大志,将来才能有一定的成就。正如杨绛先生对年轻人的忠告:“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九欲”之舒适欲:“九情九欲”里有一种人们天天都在感受、追求,却又对之认知不够的欲望——舒适欲,这就是尽量使自己感觉更舒服的欲望。像冷热、香臭、明暗、软硬等,都与舒适欲相关,舒适欲作用于身体各个感官。舒适欲可能动物也会有,但动物的一定不如人类的全面,因为动物不会体验,更不可能为满足舒适欲而去进行发明创造。

其实在很多的产业中,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都是为满足人类的舒适欲。空调、冰箱的发明与生产,就是为了让人过得更舒适。人的惰性是先天的,人们不肯多走路去当面沟通,于是就发明了电话;又因为打电话接电话还要跑到固定地点去接,于是又有人发明了手机(移动电话);在没有飞机前,人们去欧洲只能坐船,花费时间之久简直不可想象……物质水平的提升带来了人的舒适,而人对舒适欲的追求恰恰也成了创造新物质的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的舒适欲推进了工业革命。

还有许多娱乐活动的开发,都来源于人对舒适欲的追求。当然,舒适欲的积极意义,一定要让它转换成生产力才有价值,否则人会更懒。如今的高科技产品,像苹果公司生产的电脑、手机等,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视觉、触觉舒适欲,更给人带来体验的快感。时代让舒适欲升级,现在更要求品位与感觉的结合,像我们的家装,就远不再是简单的物质生活空间布置,而是品质、情境与意境之美的舒适体验。舒适欲的满足,在物质条件和科学创造达到一定高度的今天,是很容易达到的,但幸福却不那么简单。

舒适欲是人的本能,但以为舒适就是幸福,就进入了误区。舒适欲只是一种快乐,是幸福的一小部分基础,而快乐往往是短暂的。快乐是人在进行某项行动时的感受,幸福则是行动过后的感受。较之于快乐,幸福更为深刻,持续的时间也更为久远。游玩、打球、玩牌、看电影,这些由舒适感带来快乐的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放松下来,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烦恼,甚至让人开怀大笑,可这些情绪会在活动结束之后很快消失。许多经常获得舒适、快乐的人,背后却隐藏着不幸,他们中有的人悲观厌世、酗酒吸毒,从而导致家庭解体甚至个人自杀轻生。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相信简单的快乐就等于幸福,那么我们不但不能获得幸福,相反我们还可能失去真正获得幸福的机会。

现在大部分家庭的物质条件好了,但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不能光让孩子躺在舒适的温床上,而应让他们战胜慵懒的习惯。拿我自己举例,我之前在跑步机上锻炼,每天跑步45分钟,多跑了心理上就感觉累。但后来有位朋友告诉我,他每天要跑10公里,我一下子受了刺激,立即改成每天跑60分钟,长期坚持后发现也没那么吃力,同时还很有成就感。这真所谓“跟好人学好样”啊!所以家长们要让孩子们敢于去挑战自己的舒适区,懂得取得成就的幸福感是只追求安逸、舒适的人无法体会到的,舒适欲也要靠自己去创造。要以征欲、求智欲去转换舒适欲,用名欲、利欲来促进事业心、责任心的增长,只有勤奋拼搏,才能先苦后甜。要想具有幸福感的舒适欲,一定要上升到心理层验,单一的、被动的舒适欲不会具备幸福感。只有可以互动体验的、积极的、在过程中付出了代价的舒适欲的满足,才是充盈而长久的。

人“九情九欲”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我的“转换论”

人为什么不是猿变的?因为与生俱来的“九情九欲”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的本质。人生的沉浮总是在“九情九欲”的激励、催化、纠结、困扰中,或斗志高昂,或颓废沮丧,或功成名就,或一事无成……我认为“九情九欲”的核心价值是一个“转换论”,即尽量让负情绪转换成正情绪,让负能量切换成正能量,从而达到人心理上的合理排泄与对流,提升心理抵抗力,梳理情绪心智,修复、完善好人类本应具有的健康的情感心理。因为人的大脑并非单一的管理系统,它其实是在运行着各个不同的“小程序”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情绪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转换成物质和疾病,存在于身体当中,譬如一些肌瘤、囊肿等皆是因情绪而起。喜,在五脏属心;怒,在五脏属肝;忧、悲,在五脏属肺;思,在五脏属脾;恐、惊,在五脏属肾。情绪产生时,身体各部位也会“感同身受”:后背疼往往是有压抑的愤怒,腰痛可能由恐惧产生,胃疼乃委屈所致……但物质也能转换成另一种情绪,被释放掉。正如哲学家鲍勃·普克特说过的:“疾病无法在处于健康情绪状态的身体中存活。”任何情绪,只要是流动的,没有被卡住,就不会伤害身体。伤害到你的情绪,都是你没有能力处理的情绪。所以人应特别注重情绪上的平衡。当有负面情绪时,要及时宣泄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心理及精神的调节。像求生欲里“贪生怕死”的负意识,就一定要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转换,因为怕死会分泌出忧、恐、悲、哀这些心理毒素,不及时转换的话,越怕死的人反倒会死得更早;而若以喜、爱、善、征、诉等正能量正视之,向美而生,人反而会求得生命的质量。自我认识的过程,就是自我治疗的过程,疗法就在欲望的转换,而转换的基础正是自信、热爱、积极、勇于挑战。

情绪分为正情绪和负情绪。当然很多人一般只利用正情绪,但要做一名好的领导人,势必还要发现自己的负情绪,并能善用之,在负情绪中找到具有积极意义的正作用;更要研究如何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合理运用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人不宜过分压抑自己,这样会降低智商、削弱快乐感。有人形容情绪就像我们的“安保系统”,一旦身边的人和事对我们的身心构成威胁,这个“安保系统”就会发挥作用,发出相应的警报。比如我们遇到危险,就会产生恐惧情绪,迫使我们要么躲避,要么抵抗。如果有人伤害我们的自尊,我们的情绪就会变得先是郁闷,然后是愤怒,同时提醒我们寻求缓解。

心态也分阴心态和阳心态。阴心态是消极的,阳心态是积极的。一个人如果遇到所有的事情,都往最糟糕最负面的方向去考虑和解释,久而久之,他的负面心态所带来的愤怒、抑郁、焦虑、害怕情绪等就不可避免了。一个人如果长期沉浸于负面的心态和思维中,就会患上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攻击他人,攻击自己(自杀、自残)。“九情”里有“阳情”和“阴情”,“九欲”里也有“阳欲”与“阴欲”。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本来聪明过人,但就因其过于自负又心胸狭隘,无法正视一时之得失,憎欲未能及时化解,更没有转换成征欲,结果把自己活活气死了。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挫折,或者受了苦,气、痛都会变成忧和恐,但也可以转化成征,不服输嘛。如果做不到,至少要转成诉,把它宣泄出来,否则它会转成哀。即使如此,哀和忧也可以用怒来转换。欲望一时没有达到,失了面子,易生妒忌的例子很多,有的人转成悲,有的人却转成了怒或憎,反过来有了力量。但同样是憎和怒,有的人选择只为宣泄而报复,愤怒就会转成恶。当下社会法制保障体系下,易滋生恶的环境与土壤在不断改良,人们生理上与心理上可能生恶的客观条件在被逐步排除,即便还有名、利、色的欲望驱动,但完全可以将其转换成正情绪去良性竞争;更不可再被怒、憎、哀等负情绪所左右生恶,而应该进入善和爱的良性自循环。完善和改良人的情绪置换体系,就是为了尽可能避免它的偏、畸,从而更好地提升人的自律能力。在动物世界里常见那些互相撕咬的残酷画面,但人类文明的光芒正在于人性的自律。

自律就是人能够控制欲望泛滥的能力,道德是自律的上线,法律是自律的底线。可现在的贪官无一不是丧失了自己的自律能力,放任自己的利欲、色欲无限制膨胀,早就忘记了入党时“为人民牺牲一切”的宣誓,他们其实已蜕变成比有的动物还恶的魔鬼,他们践踏了法律,更毁灭了自身。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倡导为国为民、立德立功的大名,以这样光明磊落的名欲,去抵御、消灭卑劣肮脏的利欲、色欲,来捍卫人性本应具有的尊严与高洁。

“九情九欲”的燃烧导致人生的折腾,但这里面所产生的对抗与平衡的极大能量,却是促使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一个“九情九欲”不完善的人,其人生就会有局限和障碍;“九情九欲”运营能力越强的人,其实力就越强,就越容易成功,而成就感又可反过来疏解人自身情与欲的冲突。那么“九情九欲”中哪个是中心?你把哪种情欲体验得多、发挥得多、满足得多,哪个就是中心,欲望引导欲望,其他相关的情和欲会随之拔高带动。喜多了,就是积极的人生;善为中心,回报的爱更多。这决定着你的人生走向,它也是有“螺旋上升”效应的,它影响着人生的价值观,并能让人丰富的情感良性循环成人生的动力。

我认为唯有人可以转换的“九情九欲”,应该是马斯洛“层次需求论”在今天的必要补充。

动物只有“肉体生命”,唯有人可以拥有“八种生命”

人的生命的定义是什么?应该是“九情九欲”、记忆、思维和智慧这四项。那么动物呢?譬如猪,它的生命定义恐怕就只有吃和睡,虽然活着其实相当于白活。狗比猪要高级些,它有部分记忆与低等的意识,但生命依旧不健全。天地之造化唯有人,所以每个人的生命个体都是伟大的。由此,我从“九情九欲”的精神脏腑里,又积淀、提炼、升华出唯有人可以拥有的“八种生命”。

第一种是时间生命。时间生命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年龄。一个人从被孕育到出生,再到去世,是肉体生命自然消亡的过程。但如果把人类历史以100公里作为完整刻度,粗略把100年作为1厘米。那无论人活70岁还是120岁,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有0.7厘米和1.2厘米,区别并不明显。何况,人的生物生命最长也就100来年,而太阳已经存在了46亿年,那么在浩瀚的宇宙中,比起太阳的物理生命,人的时间生命则是微乎其微的。虽然人人都追求肉体的长寿,可如果在这个世界什么痕迹都没留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又很少,那他的生命是无价值的;或者他有一定的知识,但没有形成智慧,没有得到很大的成就感,那么这样的生命,也可能是麻木的。

第二种是质量生命。生命质量的优劣有赖于个人的创造。有些人的质量生命往往像是到世界来旅游了一趟,看了、吃了、玩了、乐了,到达目的地后,就满足了,觉得舒适了。他们解决了衣食住行等物质意义上的问题,从个人感受上来说是幸福无忧的,却仅是这个世界的观光客。高质量的生命,则会在事业上努力,为社会或周围环境做出贡献,自己也住上好的房子,让孩子读好的学校,有美满的家庭和甜蜜的爱情,还有多个知心朋友,拥有高品位、高情感的生活,并且在平时坚持锻炼、善于养生,保持身体健康的状态。古今中外无数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无一不是将自己的生命价值载入了史册。但如果一个人对社会没有贡献,自己也浑浑噩噩,终生一事无成,两手空空地离开世界,那么他就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生命。

第三种是精神生命。精神生命由智慧、成就感和德行三部分构成。智慧是人的感觉与感悟,是个体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是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最基础的就是因果分析、逻辑推理、联系假想。智慧越大,生命越长,直至无限。漫画家蔡志忠说,全世界没有比智慧更美的东西了。人真正的逝去其实不是肉体的死亡,而是智慧的消亡。每个人都争取活得久一些,却很少有人去争取体验当下更多一些,只有很少的人会在当下用智慧体验生命。有了智慧才拥有乐观的当下,有了智慧才能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才能体验酸甜苦辣、“九情九欲”,才能用智慧的方式来体验生活,体验人生,才能洞悉五千年的过去、预判五千年的未来,让生命更立体、更丰满!

如果说人也是高级动物,那么人一定是智慧的动物、心怀希望的动物、拥有意念的动物。生命从高级意义上来说是主观的,生命的宽度会影响生命的长度。日常生活中,具有智慧的人,注重把精神充分开发的人,自身生命的价值和宽度系数肯定与常人不同。时间生命是人生的长度,精神生命是人生的宽度,人生宽度系数的个体差异很大,有人是100,有人只有2,还有人甚至是负数。

我认为广义生命=长(时间生命)×宽(精神生命系数)。譬如有人活到100岁,精神宽度系数是100,100×100=10000岁,那他就是“万岁”!因此称皇帝“万岁”并不只是个美好的祝愿,皇帝拥有全天下的财富、至高无上的权力,生命的宽度系数完全可以达到200。那么他只要活过50岁,就是名副其实的“万岁”了。乔布斯虽然只活了56岁,但他富于传奇、充满创造力的人生,宽度系数应该能达到120以上,56×120(精神宽度系数)=6720岁,他的广义生命接近7000岁;钱学森一生成就卓著,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华民族的强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人生精神宽度的系数可能高达150,98×150=14700岁,他的广义生命已经超过“万岁”了。大智慧拥有大生命,那就属于“万岁”级别;小智慧得小生命,也可以是百岁人生。所以精神生命是人的“第二生命”,也是人真正意义的生命。

成就感是人生的引擎,先做出小业绩、小贡献,再做出中业绩、大业绩……自信、热爱、热情、激情、感觉、感悟和成就感,一次次地不断循环,会给予你更大的舞台,你就会更热爱事业,同时也能享受到事业带来的快感和成功喜悦,体验到荣耀与激情。更大的成就感会给你更大的气场,使你拥有更具魅力的气质,萌生更大的智慧。工作实践的过程就是形成智慧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我们的生命延长了。由此获得的成就感是生命美好的结晶,它会使人获得精神的舒畅。

德行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的“孝悌忠义”“仁礼智信”,以及善良、恭敬、简朴、宽容等美德。我们在为人处世时,是先付出还是先索取,是以自我为中心还是懂得关心他人,都会影响我们的幸福。幸福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更重要的是,要把为社会做贡献立为大德。

第四种是信仰生命。人有两件事永远无法预知: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人永远无法在活着的时候体验死亡,此生不知前生,更不知后生。这一点,人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因此,一个人如果坚信自己能转世投胎,他就能转世投胎,因为转世的意念已扎根在他的记忆中,他在想象中已经提前体验了永恒的生死轮回。一个人如果坚信自己能活120岁,他就可能活到120岁。意念的力量会帮助一个人的信仰立志,帮助他把自己的现时生命寄托于永恒的轮回中,还会使其萌生慈悲、正义、善良等正念,从而保持人格高尚、心灵干净,也正是古人所定义的“仁者寿”。

第五种是继承生命。继承生命首先是肉体意义上的血缘继承,通过细胞实现基因传承,也就是俗话说的“传宗接代”。人类就是通过繁衍后代而让生命如大河奔腾不息,让生命如火炬薪火相传的。人的基因在遗传中得以保存,祖上的血脉得以绵延。其次是精神传承。生命的过程必然会升华出一种精神,比如一个家族所沉淀下来的家风家训,都能通过族人的继承和发扬代代相传,并可以协助家族荣耀的再现。我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可以惠及后代,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可以启迪后人。就像我父母给我留下的“勤劳、正直、智慧、挑战”的传家宝,不仅让我成为精神上的“富二代”,更让我建立了“为国家为家庭奉献一生”“建功立业”的家族信仰。

第六种是假想生命。有天晚上我与女儿在小区里骑自行车,看到小区那一棵棵香樟树都长大了,我问女儿:“这些树一百年后有多大?”话一出口,我忽然愣了,一百年后我还能听到她的回答么?但这一刻,我眼前又分明如3D动画般浮现出百年后这些树更枝繁叶茂的情景,它们就像温哥华史丹利公园里那些2000年的大树,要八个人才能合抱……既然将来我听不到女儿的回答了,那不如现在就来想象——顿时,我悟到“假想生命”这四个字。

假想生命也就是思维生命、意念生命,这种生命是人类更长久的生命,因为你完全可以在假想中体验到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甚至一亿年以后自己的生命,我们可以让假想生命成为当下生命的动力,同时又借之穿越生命的时空。譬如,你把自己置身在充满历史人物的画廊,就可能体验到自己是赵子龙、李世民、岳飞……通过他们的故事,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历史定位,体验自己的多重生命。只要情感和思维代入那个角色里面,你一定可以多体验几次人生。如果你把自己代入未来的世界,更可以天马行空地进行演绎。假想一下一千年后,计算机同人的大脑联网了,人通过植入大脑的芯片发出指令,让机器人来工作,无数的知识与信息也将全部在人脑里随时呈现;那一万年后呢?也许人类会开着新能源飞碟在太空旅游,很便捷地飞越木星、火星……假想生命太伟大了!给自己未来的生命,编织合乎自己逻辑的故事,再让自己在故事里体验当下的生命,人活得该多有意思啊!人生从来都是由自己定义,你的假想越丰富、越久远,真实的生命体验也就会越丰富。没有边界,可制造未来,这是我的“新生命论”的核心价值。

第七种是使命生命。此前我与某人聊天,他告诉我他的母亲60岁时退休,去俄罗斯开了个饭店,身体一直很健康,但70岁时把店关了,她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了,各种毛病都来了。由此我想,人想要活得长,就一定要有使命。回想自身,我的使命一是让妈妈过上好日子;二是为家庭、社会立功、立德;三是自我实现;四是提升中国人的居家品位、为每个家庭的环保负责任;五是打造中华民族的世界商业品牌。有使命的生命才有重量,人的生命只有嫁接到使命上,他才会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工作,才会发现工作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从而更感受到为国家为民族的意义。

第八种是宇宙生命。这是生命的升华。人类应该是世上万物中最幸运的、最伟大的精灵。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公转、自转,有阳光的普照,有月亮的抚慰,有大自然赐予的粮食……那我们今生肉身消亡后,能不能像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那样,也成为地球的一部分?我想是可以的,到那时,当我们的骨灰全都撒向大海、高山、大地,我们的生命便已回归地球、融进地球,可以和地球一起哺育出粮食、花草、树木,孕育出新的生命……地球即宇宙,与宇宙共存亡,这便是永恒的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

反观动物,可证人一定不是猿变的

我观察过几十种动物,分析出动物的“九情九欲”至多只有人类的万分之一或十万分之一,即便是这些“九情九欲”,也只属于基因层面、本能层面,基本就是食欲和繁衍的需求。上天赋予了人类愉悦、痛苦与智慧,才创造出这个世界的丰富和美好。反观动物的行为足以得证:人一定不是猿变的。当年达尔文提出人猿进化论,其实是根据化石考古的推断。但考古学家只是依据表象,而未深窥真相就提出了简单的推测。我认为,人的进化是应该由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等多学科专家来共同研究论证,人、猿的硬件貌似相近,但身心的软件却有天壤之别。

我的“人非猿进化”观点,15年前就在一次谈话中赢得了一位山西女企业家的共鸣。她告诉我,五台山有位妇女天天跪趴着磕头,就像猿行走时那样,几十年下来,地球引力把她脸上的肉向下拉长了,乍一看她的脸很像猿脸,只是比猿好看些。远古人一代代都是用四肢行走的,地心引力就把人的鼻、嘴、眼皮、额都拉长了,胸、肚子也拉大了,但他们只是像猿,而非猿。后来人站起来直立行走了,身上的毛也渐渐褪去了,再裹上衣物,基本就是现在的人形,这才是人逐步的进化。因此把人当成猿是错误的,因为猿没有“九情九欲”。人进化后再像现在这样子平视四周,潜藏在他们肌体里的“九情九欲”的基因就更活跃了,人的眼界、观念更不同了。但这一切都有赖于人自身的进化,而根本不是猿的进化。

人之所以成为人,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记忆,而且人具有立体记忆功能,能进行因果分析、逻辑推理。因为记忆,人类有了语言和文字,有了不断累积的文明的经验,从而有了传承与发展。

从生存上看,肉食动物能活下来靠的是吃其他动物,即所谓弱肉强食。但人是依靠自身,通过器物维持生命的。从原始人使用工具打野兽,到后来学会种植和养鸡养鱼,再到发展成如今的农业、畜牧业与养殖业,这就是人的“性本善”使然。所以迁徙也是动物的本能之一,动物只能通过选择、变换环境来求生存,而人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能够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进而改造环境。

动物的爱和善不似人类那样丰富,它们的交配不是为了爱,更多的是由于生理本能促成客观意义上的繁衍。它们不会像人一样,很简单明确地知道谁是老公老婆,记忆的缺失造成了动物间存在“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现象,它们大多数不知道谁是谁的孩子。动物的利他是基于生存本能的需求,但人类的利他就完全不同了,人类是不断用无私的人性去抑制自私的本能,所以人可为正义献身,为民族、为同胞牺牲。动物只有基因的延续,而人类才有精神的继承。马克思说过:“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具有意识,可以创造各种工具。”我还要加上一点,人可以制造情趣,制造激情,制造感觉。

现在有很多人都喜欢养宠物,特别是养猫、狗这两种动物。据说它们相对聪明,甚至有观点说狗有5~6岁儿童的智商。其实也不是它们有智商,只是它们的记忆力较其他动物要强,它们能认主人,主要是能记住主人身上的习惯性气息。它们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气味来进行,比如,狗喜欢对着树根撒尿,那是留给同类异性的“情书”。狗的情绪表达要强烈些,它们看到生人会吼叫,这是出于本能的恐惧;看到主人会跳起来招呼,这是由它记忆带来的习惯。野猫为什么无情?主要是因为它记忆、认知范围的局限。所谓“老马识途”,马对路的记忆其实也是局部的、机械的。鱼的记忆更短,据说只有七秒钟。技术测出猪的智商是偏高的,这也是它在以上举例中寿命最长的理由。

许多美好的情感,或者拟人化的解读,其实还是人赋予动物的。像章鱼真会算命、猜球吗?这完全是博彩公司的人为炒作,把章鱼变成了商业诱导的道具。我曾经写过一篇《公园里的海豚》,文章中说,海豚一次次跳起来,其实是凭饲养员训练出的那一点对食物刺激的反应,八哥、鹦鹉会学人话,只是它们的生理上有语言的模仿本能,并非诉欲使然。我曾长时间观察过麻雀,也写过一篇《麻雀的幸福》。清晨总听到麻雀唧哩唧哩、唧哩唧哩的叫声,我发现它在通过肚子发声,叫的速度很快,头也在动,我想那一定是快乐的叫声。但其实这也不过是麻雀为了觅食而发出的本能叫声,并非因为舒适欲的满足所带来的倾诉。老鼠善屯食,这是求生与食欲的本能驱动,而不是追求名利欲的作为。蝴蝶寻花香而来,蜜蜂采花酿蜜,也同喜、爱之情无关,这是因为它们具有特殊的感知系统。飞鸽传信时,可以飞行几千公里甚至飞越大洋,因为它有能感觉磁场的特殊导航功能;蝙蝠喜爱在夜间出来觅食,因为它身上还安装着超声波的“设备”呢……

其实,人体所具有的视、听、味、嗅、触这五觉,动物也都具备,但只有一样是人类才特有的:意觉。如果动物有意觉,那岂不是任何动物都可以变成人了么?前面的五觉分别对应眼、耳、舌、鼻、肌肤,这些器官的功能在人与动物身上或许差异不大,甚至某些单一技能动物或许还更强,但意觉对应的是大脑,这就拉开了人猿之间的巨大差别,所以人靠大脑统领的综合技能,就产生了与猿不可同日而语的超越,人便得以处理更为复杂的事物。而且意觉与其他五觉的互动提升,才使人站到了更高级的维度上,才使人产生了独有的智慧。人类智慧的特质就是不断去解开自身思维的奥秘,而且每解开一个谜题,又会引发出另一个更引人入胜的谜题。

动物是没有想象力的,因为它没有意觉;动物不会体验,也因为它没有意觉,当然动物也不会有梦境。为什么聋人、盲人失去了视觉、听觉,还可以感知世界?这正是因为他们是人。如果我们闭上眼睛五分钟,把五官全关上,就会发现思维反倒更活跃更高级。我去外地出差时,每到一个城市,总要住上一晚,一方面是为更好地感受、体验这座城市,另一方面也可腾出更多时间在飞机上、高铁上静心地思考。思考是人类的特质,体验是人类的专利,美感是人素质的关键。无数优秀的文艺作品正是通过对“九情九欲”进行思考才得以创造出来,那一个个爱恨情仇的故事又给予人们新的思考和体验。

好几年前,我请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张汝伦教授在公司年会上作了一次演讲,他最近在一篇新作中讲道:“哲学的思维是动物没有的,只有我们人类拥有。是这种思维让我们有资格说,我不是动物,我是人!”我的“九情九欲论”不是情欲学,也不仅是心理学,它是解析人的哲学,是人的精神扫描仪器。哲学的思维就是智慧思维,既然猿没有智慧思维,那人当然不可能是猿变的。

为什么我要写这本书?因为这集结了我20年来对生命的思考,我要强化大写的“人”字。考察动物,比照动物,我们还必须追问作为人的“五个还是”:是吃喝玩乐,还是挑战自我?是唯利是图,还是先付出?是不劳而获,还是追求智慧、实现自我?是无所事事、混吃等死,还是拼搏一把?是过一天算一天,还是每一天就是生命的全部?

19世纪的法国画家高更有幅名画《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面对人类价值感、认同感、归属感的诘问,我想,既然人具有超越动物的最高级的使命生命,那答案一定是“五个必须”:生命必须要有使命,并且要完成使命;生命必须创造价值;生命必须要有智慧,否则毫无意义;生命必须要有成就感,成就感有大有小,但必须要有;生命必须为家庭、为企业、为国家做出贡献。

从父亲留给我的遗产,到“九情九欲”的解析发现,再到人“八种生命”的提炼揭示,这些一遍遍地印证:人不是猿变的。目前全球科学界正在深入求证、重新破译遗传密码,一些专业机构的研究论点,也在不断刷新我们的固有认知:结合横向多元进化论来看,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具有独特物种的一贯性,人就是单一的物种。桔子就是桔子,橙子就是橙子。借用南怀瑾先生的话:“达尔文说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我可不同意,我的老祖宗可不是猿猴。”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说过:“但凡人可想象之事,则必有人将它实现。”这就是人被称作万物之灵的根本理由。因为人远非动物那样被动地存活于世,人从诞生之始就是带着“九情九欲”的,带着使命来积极地改变世界、征服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