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技术与创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面对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和数字媒体创作人才极为匮乏的现状,如何为产业发展服务,一些专家、学者呼吁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应尽快修订出适应学科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很多高校也正在启动相关的课程改革方案,有的已见成效。数字媒体作为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早已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了。但对它所形成的产业以及未来发展意义还有很多人认识不足。数字媒体产业具有技术与文化产业联姻、产业附加值大、关联度高的特点,它对弘扬我国优秀文化、调整我国媒体数字产业结构、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力发展数字媒体产业已成为未来几十年国家重点推进的产业。面对快速发展的产业,高等教育理所当然要成为产业人才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武库,但事实并不乐观,教育理念的滞后与数字新技术设备的不足,极大地制约了人才培养,也为产业的高速发展投下阴影。

高校数字媒体教育如何与产业对接?科技部《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对高校数字媒体教育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启示?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总结了多年来在数字媒体创作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尤其是寻找到了很多第一手案例,同时参考了很多业内专家、学者的著述,用一种与学生探讨交流的文字表达形式,不仅在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试图提出自己的思考,同时在教材撰写的形式上也推陈出新,从而也构成了该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充分的开放性、探索性和“交互性”。而所谓“交互性”,就是在教材中把学生们的聪明才智和建议体现在教材中,让教材成为师生共同交流思考和学习的平台。

本书作为学生综合创作课教材,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创造能力。同济大学教授在《文汇报》上提出:“数字媒体教学的课程体系应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基本艺术素养、专业技术,以及综合应用创造能力的提高。创作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艺术素养和专业技术是两块基石。我们应着力吸纳一流产业标准,改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向产业化靠拢,改变以往教学研究与实践脱节的情况,真正贴近产业实际。”应该说,学生综合创作课的设立,正是该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正是把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坚持理论与实践接轨、教学与行业发展接轨、培养目标与社会市场接轨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数字媒体与数字媒体技术只是手段,而运用数字媒体与数字媒体技术为社会服务才是目的,所以鼓励学生运用数字媒体与数字媒体技术在项目的牵动下,开展积极有效的创作的做法贯穿了我们教学的全过程,而专门集中开设学生综合创作课无疑是对以上新理念、新思想的探索。我们希望它能像一粒石子在碧水如镜的水面荡起层层涟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教学成果,是新知识、新技术、新创作的经验总结。从客观实际角度讲,教材初步摆脱了传统只谈知识不谈学习方法、只谈理论不谈实践、只谈传授内容不谈传授对象的做法,而是用创作服务社会这样一个桥梁,把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支撑点在创作上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理论与实践又形成了互为支撑的关系,它们彼此谁也不能缺失,同时它们谁也不能独立地撑起创作这样一个通往目的的桥梁,而且它们彼此又都是因为创作才具有了意义。如果用研究的眼光,我们可以把理论与实践分离开,通过解析的方式进行研究,这是科学的;如果用学习的眼光,我们是不可以把它们分解开的,即使勉强分开,它们彼此也已经变得残缺不全了。所以,我们的理论讲授是在创作实践的大背景下看理论,对于理论的接受程度的测定,我们是在实践的前提下看创作。由于我们的教材始终坚持了这一点,我们的理论不是苍白的;正是坚持了这一点,我们的实践才有的放矢;也正是坚持了这一点,我们同学的创作热情不断高涨,创作能力有了快速提升。

这里我们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属于消化理解理论阶段。通过克服一般困难,使学生实现了从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跨越,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学生对理论的确证。第二阶段,属于困惑阶段。当学生获得对理论认证之后,就会以为这个理论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事物的特殊性很快就会让人碰壁。而碰壁的结果自然是困惑。第三阶段,属于超越阶段。反思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学生通过思考,不仅学会了变通,同时更是把理论运用于创作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理论原理结合个人对生活社会的感悟,变成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创作,甚至可以形成具有自我风格特点的创作,真正实现了对理论的超越,真正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真正实现了对社会的服务,所以这个阶段也是学生真正具有创造性的阶段。我们的教材正是紧紧把握住了这一点,努力推动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通过创作实现第三阶段的跨越。

一般说来,专业教育质量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两个要素:一个是师资,一个是教材。相比较而言,教材的作用相对还大些。这是源于师资多少、优劣往往受办学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教材则不同,一部好的教材一旦出版,就可以让更多学子受惠。所以我们在编写本书时,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接受角度出发,从数字媒体技术不断更新的特点出发,立足于数字媒体创作规律性总结,以个案为范例,通过讨论、思考、探索的形式,既给学子以科学引导,同时又给学子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通过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寻找最佳的创作途径。

本书的特点是及时把高清摄像技术吸收进来,极大丰富了该教材的内涵;同时,本书的另一大特点也可以称为“读图教材”,教材通过大量图片(影片片段)进行说明、解释和创作提示;第三个特点是理论与实用操作、创作相结合,重视学生执行力的培养。总之,本书是一部既严谨又轻松、既丰富又通俗的教材。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在每章的最后一节(第7章除外),也根据教学实际增设了实训部分,努力把本章理论与实际操作、创作联系起来。

《摄像技术与创作》的编写参考了美国赫伯特·泽特尔的《摄像基础》、传播大学的《摄像技术》、西南大学的《摄像技术》及华南理工大学同仁的“摄像技术”课程的教案,他们的著述与教学实践为本教材的撰写奠定了基础。而松下公司、金启迪公司在很多技术层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暨南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杜小陆同志一直关注和指导着编写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数字电视摄像技术课教材现在面临着很多新技术的挑战,不断学习、尝试和丰富教材内容,满足该课程发展的需要,满足业界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期待,这是我们编写本书的初衷。尽管我们竭尽努力,尽管我们本着严谨的科学精神对待教材编写工作,尽管我们对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和理论努力实现兼容并蓄,但仍免不了存在一定的问题,敬请读者指正。同时向数字电视摄像技术研究者和电视行业的耕耘者表示由衷的敬意!

编著者

2010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