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地方党支部联手,推动贫困山区发展
研究生处(部)直属党支部
【摘要】新农村建设科学技术是关键,人口素质提高是核心。自学校开展党支部创新活动以来,研究生处(部)直属党支部积极发挥科技、人才的资源优势,依托“博士团”和“驻村干部”媒介定点帮扶蕉岭县,在科技支农、扶助山区农业产业发展和智力助教、关心儿童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高校支部创新活动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科技 支农 智力 助教 山区
广东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广东的发展并不均衡,其中山区发展比较困难,如何推动山区发展是当前党和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作为高校的教工党支部,如何为山区发展作出贡献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2008年11月,研究生处(部)党支部积极发挥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依托本校科技下乡博士团(以下简称“博士团”)和本支部派驻蕉岭县三圳镇顺岭村驻村干部,以南方高产优质大豆为主要媒介,在梅州当地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座谈、农业产业规划、农业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等系列活动,受到了当地政府、农民、涉农企业的好评。此外,还积极发挥支部的教育、心理等资源优势,在客家山区开展了博士素质讲堂、政工干部培训等系列活动,为城乡党支部有机联合服务新农村建设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基本做法
1.新农村建设座谈
党支部依托驻村干部和“博士团”,委派支部年轻党员带领相关专业研究生到梅州市与当地各级政府、乡土涉农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开发、市场化信息建设、农产品加工与贸易等座谈4次,为当地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数十条,得到有用信息40余条,为研究生的培养获取了第一手的资料和借鉴信息。
2.农业产业规划
党支部依托驻村干部,组织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团”成员到梅州市各地为当地政府、涉农企业、生产大户进行产业规划7次,形成各类相关资料,包括《蕉岭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建议书》、《蕉岭县农业工业化发展道路模式建议》等在内的4份策划、建议书,合计26000余字。
3.农业技术培训
2009年春季开始,本校南方大豆项目以“政府+高校+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推广模式在梅州市6个县(市或区)进行大面积扩展辐射。为配合工作开展,党支部派员或者出资在梅州市开展了14场农业技术培训,使1100余名农户或政府、涉农企业技术专干受益,被当地各级媒体多次报道。
4.示范基地建设
农业产业扶持不仅仅是理论授课,还要身体力行示范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为了把高校的很多有用技术进行有效转化和示范,党支部依托驻村干部和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团”成员在梅州市蕉岭、平远县两地建设了大豆、紫心番薯、茶育苗基地。
5.博士素质讲堂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交际、学习等方面问题以及厌学、早恋、痴迷网络,乃至辍学现象较严重。党支部积极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在梅州当地面向留守儿童开展了一系列“博士素质讲堂”讲座,分为“集体培训班”和“专项个体咨询”两大类,内容包括亲子教育技巧、心理健康与成长成才、自信教育与能力培养、平衡营养膳食与身体健康、学习方法与技巧、人际沟通与交往技巧、兴趣培养与因材施教等7个方面的内容。截至目前,已举办与青少年教育相关的集体培训、讲座10余场,累计培训中小学生及家长1700余人。
6.政工干部培训
党支部积极配合当地县委组织部、县妇联等部门面向全县妇女干部、青年团干、中学教师等开展了5次培训,涉及行政礼仪、科学饮食、青少年教育等几方面内容。
二、基本体会
1.发挥了高校为地方服务的优势
高校具有科研与专业优势,特别是在农业院校怎样把自己的优势服务于社会,推动广大农村不断发展等方面,本党支部充分运用了“博士团”下乡和农业科技服务等途径,拓宽了服务形式,提高了党员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良好的农民素养,党支部发挥了优势,培育了很多创业项目,开展农民素质讲座,推动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支部以农村为服务和结对目标,以科技和教育资源为有利平台和抓手,以实际行动带动理论学习和素质提高为最终目的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对党支部建设、青年干部培养等方面进行一些有益探索,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