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初版本徐通锵序

曹炜同志寄给我一份他的新著《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拜读了一遍,觉得它内容丰富,分析具体,评价公允;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问题进行了计量统计的分析,使立论有充分材料的根据,使我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和教益。这本《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是现在同类著述中写得比较有特点的一本语汇学著作,值得一读。在这里我想结合这本《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谈一点对语汇研究的肤浅想法。

语汇研究是语言学中进展比较缓慢的一个领域,究其原因,一般都归咎于它所包含的语汇单位数量过于庞杂、零散,缺乏系统性,难以整理出条理。由于这种原因,语汇学著作一般都缺乏系统性,各章节之间往往缺乏内在的联系。从理论上说,这一认识上的原因是难以成立的,因为世界上任何复杂的现象,内部都隐含有能驾驭它的一条简明的线索,问题是我们能不能于平淡处见神奇,在人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这种线索。只要人们有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得到启示而发现万有引力,马克思从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亿万次的商品交换中发现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那样的敏锐观察力,就一定可以从语言中发现这种线索。这应该成为我们改进语汇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

现在的语汇研究,一般都着眼于静态的描写分类,而分类的基础是基本语汇和一般语汇的划分,大致根据稳固性、全民常用性和构词能力三条标准来确定基本语汇的范围,而后再从不同的角度(口语与书面语、今语与古语、本族语与外来语、禁忌语与委婉语……)对一般语汇进行分类描写,说明它们的特点。这样的分类描写最终不能不呈现出这样的状态:一方面说基本语汇是语汇的基础和核心,但另一方面它在研究中所占的比重却很小,重点都放在一般语汇的分类描写上;由于分类缺乏一个统一的观察视角和分类标准,致使语汇显得杂乱而零散。稳固、常用和构词能力的强弱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的,这种多角度的描写分类不符合逻辑分类的原理;合理或理想的分类只能从一个观察视角出发,不然,必然会使分类的结果呈现出相互交叉和矛盾。至于视角优劣的鉴别,那决定于它所能驾驭的现象的广度和深度,即能驾驭的现象越广泛、越能用简明的方法揭示和解释隐含于现象中的规律,就越是一个好的观察视角。当然,即使用最好的观察视角去观察,最后也还会留下一些剩余的现象,这就要像对待音变规律的例外的研究那样,加以个别的研究,作出理论的解释,而这种解释也正是对观察视角或规律的成效的一种检验。根据这一精神,要对语汇进行系统的描写,就需要摆脱现在多角度、多标准的静态描写,而着眼于语汇的生成,从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观察视角,对语汇进行动态的系统分析。

观察视角的选择与研究的目的密切相关。语汇的研究不能就语汇论语汇,不能只就它与社会的联系去研究,而更重要的是需要联系语汇所服务的领域——语法或语用去研究。结构语言学孤立地进行分层研究的方法论已为实践所否定,在语汇的研究中也应该予以纠正。平常都说,语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这样说,一点也没有错,问题是需要将这种精神贯穿于实际的研究,将材料的梳理和结构规则的研究联系起来,从两者的关系中去选择一种合理而有效的观察视角。根据这一精神,我比较同意符淮青先生的意见。他认为在确定基本语汇的三项标准中“构词能力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说明它是稳固的,因为它构成那么多词,要在一个长时期中才能陆续完成。构词能力强,有稳固性,往往又能显示它的普遍性”(参见第三章第二节第一部分)。我与他不同的是立足点的差异,他立足于词,我立足于字。字是语言中一个音节关联着一个概念的结构单位,与这一定义相矛盾的现象,如联绵字、复音词之类,也都是以此为基础而生成的派生物。着眼于汉语语汇的生成,必须以字为生成的基点,看一个字借助于另一个意义相关的字生成二字组的能力。《现代汉语词典》和《倒序现代汉语词典》就是字生成字组的两种模式,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同一个字的前后位置的差异与语汇的生成的关系。以此为视角去观察汉语语汇的生成可以以简驭繁,现在语汇研究中的各种分类方法都可以纳入这一统一的视角中去分析。比方说,一个字能生成的字组越多,说明它的生成能力越强,使用的范围越广,对语言的运用来说就越“基本”;从它能借助于另一个字生成字组的年代的先后、延续时间的长短中可以悟察它的稳固性的程度;从字组的生成过程中可以考察字组的语汇化和字的语法化的相辅相成的机制;现在已丧失生成能力的字可以将它归入古语汇或文言语汇;根据生成的模式可以考察缩略词的生成机制以及它与外来词、方言词的改造和反改造的竞争,从中梳理相应的字化规律……这样,由于观察的角度单纯,就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鉴别、分析语汇单位的性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理出语汇单位的层次,使貌似杂乱、零散的语汇现象能像现代汉语两本《词典》所整理出来的系统那样,呈现出清楚的脉络。应该充分重视这两本汉语词典给汉语语汇研究所提供的思路和观察视角,因为它是汉语特点的反映,像英语等印欧系语言是很难编著出这样两种类型的词典的,至少在现在还难以实现。

二字组的生成是字的生成能量的释放,使原来抽象、笼统、模糊的字义具体化,使人们能从字组的生成模式中梳理和总结相应的语义、语法的规律。字组有没有生成能力?回答自然是肯定的,只是它的生成能力远逊于字。大致的规律是:字组越长,其生成能力就越弱,因而字组中生成能力最强的是二字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际内容的复杂化,新词新语大量涌现,其中有相当多的新词语就是以二字组为基础生成的,这本《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关于新词语的发展及其结构特点的讨论就清楚地说明了这方面的问题。不过就其生成机制来说,它也只是字的生成机制的延伸。

从语汇与语法的内在联系中提炼语汇研究的观察视角,突出语汇研究的目的,自然还可以分出不同的层次。语法研究的目的有整体与局部之别,层次有高低之分,因而特定的研究目的也就需要选择特定的观察视角。比方说,石毓智于1992年在《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台湾学生书局,修订本于2001年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提出语法结构的肯定和否定与语义的“量”有密切的关系。“量”分定量和变量,而定量又有大量和小量之别;大量多用于或只用于肯定,小量多用于或只用于否定,而变量则可以自由地用于肯定和否定,从而形成从小量到大量的“量”的语义连续统与“±肯定”的正比关系。“±肯定”是一种重要的语法结构,语汇与语法结构的这种内在联系对语汇单位的同义系列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要求以语义的量为视角,将同义、近义的字、字组,按照其量的大小顺次排列成一个连续的系列,为“±肯定”的研究开创前进的途径。

本人不揣浅陋,前面就语汇和语法的关系提出了语汇研究的一些想法。如果着眼于语汇与语用的关系,我想也一定能提炼出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我希望曹炜同志能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徐通锵

2003年10月3日

于北京大学畅春园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