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993年,正当北国血染枝头、万物肃杀的时候,笔者背起行囊,告别故土,孑然一身来到四季如春的南国,就读于华南著名学府——中山大学。四年后,笔者进入广州图书馆工作,一待就是13年。13年来,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人生的苍茫,不经意间发现自己老了许多。13年里,笔者先后在多个部门工作,从事过采访、读者服务、翻译、编辑、培训等各种工作,其中在一线接待读者的时间长达六年。记得刚进单位时,原技术部主任刘洪辉(现任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说过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八小时之外。”由于高度近视,笔者一直未能继续深造,但却始终谨记刘老师的这句话,不敢有丝毫懈怠。除了在业余时间博览群书外,笔者一直保持着记录工作感想的习惯,让自己的思想始终保持活跃,多年下来也颇有收获。有感于当代图书馆界对阅读服务的漠视,笔者对这些想法进行了清理,择要辑成此书。
贯穿本书的一个宗旨就是:为读者创造一个阅读“天堂”,使阅读变成“悦读”。全书共包括九章和一个附录。前七章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对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进行了全面探讨,第八章汇集了17个服务创意,第九章列举了国外有影响的19个服务案例,附录为国际图联文件,由笔者翻译,而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目前在国内均无中译本。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①研究视角独特。本书从一线人员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结论和建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许多建议可被图书馆立即采纳,并且不需要投入太多成本。②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本书综合运用了假设法、归纳法、演绎法、调查法、个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例如,在研究公共图书馆“集客能力”与读者性别比分布时,用了一个月时间在图书馆各阅览室中进行调查,并统计了广州图书馆近20年的办证记录。③提出或引入了新概念。提炼恰当的概念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新学说、新理论的提出大多都是建立在新概念之上。本书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工作实践,提出或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如微观文献利用率、图书馆需求弹性、错峰服务、等待服务等。④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本书充分借鉴了西方经济学中“使命管理”、“弹性理论”、“市场细化”、“集客能力”等理论,加强了对问题的洞察力度。⑤案例丰富。笔者在书中为读者准备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增强了观点的形象性和说服力,在这些案例中,有近一半译自国外相关资料。⑥文章的可读性强。笔者在写作之初即对自己提出明确要求:不说废话。因此读者可以看到,本书各个章节直奔主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空话和大话,以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以最短的篇幅为读者提供尽量多的信息。
在本书撰写的前后,笔者得到了原国家图书馆馆长、原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主任谭祥金教授和原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赵燕群教授的悉心指导,第五章就是在赵燕群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局和广州图书馆的有关领导,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本书不可能这么快付梓出版。
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笔者得到了贤妻张桂云的鼎力支持,没有她,此书不可能顺利完稿,对于她的付出,我只能在这里说一句:“辛苦了,亲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