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实用新型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耳针疗法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耳针是在耳郭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发展概况

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 《灵枢·五邪》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唐代 《千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历代医学文献也有介绍用针、灸、吸、按摩、耳道塞药、吹药等方法刺激耳郭及耳部以防治疾病,以及望、触耳郭诊断疾病的记载,并一直为众多医家所应用。这些说明我国利用耳穴诊治疾病的历史已相当悠久。

1958 年 12 月,叶肖麟在 《上海中医杂志》 上摘译介绍了法国医学博士P.Nogier 提出的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促进了耳穴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自此,耳针疗法中无论是耳穴的数量,还是耳穴在诊治方面的应用及实验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为了便于国与国之间的研究和交流,我国于 1992 年 10 月制定了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现在的耳穴定位基本上参照该标准。

三、耳针疗法的作用原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虽分脏腑经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但它们都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就耳来说,它并不单纯是孤立的听觉器官,它与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亦是生物全息论的观点。耳针疗法正是应用这一理论,通过刺激耳穴来治疗各种疾病的。

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 2000 多年前的医学帛书 《阴阳十一脉灸经》就记述了 “耳脉”,《内经》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手太阳、手足少阳、手阳明等经脉、经别都入耳中,而足阳明上耳前,足太阳则至耳上角。六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都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而与耳相联系。因此,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奇经八脉中阴跷、阳跷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所以, 《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耳与脏腑的关系密切,据 《内经》、 《难经》等记载,耳与五脏均有生理功能上的联系。如 《灵枢·脉度》解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四十难》说:“肺主声,令耳闻声。”后世医家在论述耳与脏腑的关系时更为详细,如 《证治准绳》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厘正按摩要术》进一步将耳郭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曰:“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说明耳与脏腑在生理功能上是息息相关的。在临床上可通过观察耳郭形态和色泽的改变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诊断疾病。可见,耳不仅与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而且在病理改变上也是不可分割的。

四、耳郭结构与表面解剖

1.耳郭形态和分部

耳郭是外耳的组成部分,位于下颌窝和颞骨、乳突之间,呈垂直方向生长。耳的前外面凹陷,后内面隆凸。

2.耳郭的组织结构

耳郭以弹性纤维软骨为支架,并附有韧带、脂肪、结缔组织和退化的肌肉,以及覆盖在外层的皮下组织和皮肤等结构。耳郭的神经分布极为丰富,其中脊神经有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脑神经有来自三叉神经分支的耳颞神经、面神经耳支、迷走神经分支和舌咽神经分支合成的耳支及来自颈动脉丛的交感神经。耳郭的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在耳郭深部沿软骨膜行走。颞浅动脉在外耳门前方分出三支主要供应耳郭前面,耳后动脉从下耳根沿耳郭背面上行,主要供应耳郭背面。耳郭静脉起于耳郭浅层,前面汇成 2~3 支较大静脉,经颞浅静脉注入颈外静脉。耳背小静脉亦汇成3~5 支,经耳后静脉进入颈外静脉。耳郭的淋巴多成网状,主要流入耳郭周围的淋巴结。根据其流向分成前、后、下三组,前组流入耳前淋巴结和腮腺淋巴结,后组流入耳后淋巴结和乳突淋巴结,下组流入耳后淋巴结,三组淋巴结均汇入颈上淋巴结。

3.耳郭表面解剖

耳郭分为凹面的耳前和凸面的耳背。耳前的表面解剖部位如图 2-1 所示。

图2-1

耳轮:耳郭卷曲的游离部分。

耳轮结节: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分。

耳轮尾:耳轮向下移行于耳垂的部分。

耳轮脚: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对耳轮:与耳轮相对呈 “Y”字形的隆起,由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

对耳轮体:对耳轮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体部分。

对耳轮上脚: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

对耳轮下脚:对耳轮向前分支的部分。

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耳屏:耳垂前方呈瓣状的隆起。

屏上切迹: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陷处。

对耳屏: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

屏间切迹: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耳垂:耳郭下部无软骨的部分。

耳甲:部分耳轮和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由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组成。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外耳门:耳甲腔前方的孔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