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众所周知,只要是正常的人,都会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有什么喜怒哀乐,有什么要传递的信息,有什么要表达的想法等,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即时”言语交际实现人际沟通;在文字发明之后,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有了新的选择,既可以使用“有声语言”来进行“即时”的“面对面”的传情达意,又可以使用“书面语言”(即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来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交际。有了“有声语言”,人类可以即时、及时地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协调行动,由此开展生产活动,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了“书面语言”,人类则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将异时异地的人类智慧加以传播或传承。此地的人们可以借鉴学习彼地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后代的人们可以继承吸收前人所创造的经验与智慧,由此促进人类社会“加速度”地发展。可见,语言在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类生存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多么巨大。
会说话、会写字,并不意味着就有“言语交际”能力。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人说起话来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甚至有时还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反了,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言不由衷”。还有更极端的情况,就是有些人压根儿见人就说不出话来。当然,这与性格有关,却是没有“言语交际”能力的典型表现。不过,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说话头头是道,甚至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让他提起笔来,则艰涩而写不出,即使能写出来,却并不如他说得好,往往逻辑、语法与修辞上都有问题,这是在书面“言语交际”方面有所欠缺,同样也是没有“言语交际”能力的表现,或曰“言语交际”能力不健全的表现。
同样,有“言语交际”能力,也并不意味着就能保证实现其预定的“人际沟通”目标。事实上,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比方说,一位同学因为花钱没有计划,到月底时囊中已是空空如也,而家中的“经济援助”尚未到达,吃饭就成了问题。这时,他/她只有一个选择,向同学借。如果他/她跟一位关系非常一般的同学说:“某某某,我钱花光了,今天中午就没钱吃饭了,借我两百元。”估计对方一定会找种种借口不借给他/她的。也就是说,他/她的这次“言语交际”所要实现的“人际沟通”目标(借钱)没有达到。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能否说这位借钱的同学没有“言语交际”能力呢?当然不能。因为他/她的话很有逻辑性,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明白。那么,他/她没能实现其特定的“人际沟通”目标(借钱)的原因是什么呢?没有别的,是“言语交际”时没有分析受交际者的“角色”,没有注意表达的策略。如果他/她借钱的对象(即受交际者)是关系非常“铁”的朋友,那么上述这样的表达肯定能够达成“人际沟通”的目标(即借到钱),因为直来直去的表达,更能体现彼此非常亲密的关系,能让受交际者愉快接受。又比方说,一个人在家里跟他妈妈说:“妈妈,我饿了,快给我饭吃。”受交际者肯定立即备饭。因为受交际者的“角色”是交际者的母亲,母子之间特殊的关系过滤消解了普通人际关系中的很多“社会性”的东西,言语交际时可以不必讲究表达策略,就能直接达成“人际沟通”的预定目标。但是,如果他要是到一个亲友家,进门就说:“某某某,我饿了,快给我饭吃。”恐怕就是关系再好的亲友,也未必能立即给饭吃,即使勉强给吃一口饭,那也一定是非常不情愿的。也就是说,交际者这样表达,预定的“人际沟通”目标(求饭)未必能够达到。那么,交际者达不到预定的“人际沟通”目标(求饭),是不是因为他没有“言语交际”能力呢?当然不是。达不到其预定的“人际沟通”目标(求饭),是因为他没有分析受交际者(亲友)的“角色”,没有考虑受交际者的心理,没有注意表达的策略。可见,有“言语交际”能力,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达成预定的“人际沟通”目标。要想达成预定的“人际沟通”目标,除了“言语能力”外,还要学会心理分析,学会必要的语言表达技巧(即修辞策略),否则,“言语交际”能力再强,也会因为某一环节上的失误而达不成预定的“人际沟通”目标。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中国古代的一个笑话:
昔有富翁生三女:长女、次女俱适秀才,幼女只嫁常人。一日,富翁生辰,三婿齐来上寿。翁见长婿、次婿言谈斯文,小婿村俗相齿。一日,设席,翁曰:“今日卑老,无肴相陪,筵中不许胡言乱道。”酒行数巡,岳父举箸请大婿请食。大婿欠身答云:“君子谋道不谋食。”翁大喜。酒至半酣,举盏请次婿饮酒。次婿起身答曰:“惟酒无量,不及乱。”翁亦喜甚。岳母见夫只劝长婿、次婿二人酒食,遂乃举杯酌酒,请小婿饮酒。小婿昂然欠身起谓岳母曰:“我和你酒逢知己千杯少。”翁怒骂曰:“这畜生如此假乖,说甚么斯文?”小婿掷盏起曰:“我与你话不投机半句多。”(明·无名氏《笑海千金》)
这个笑话,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富翁,养了三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都嫁了个有学问、有身份的秀才,只有小女儿嫁了一个普通男子。一天,恰逢富翁过生日,三个女婿都前来祝寿。富翁见大女婿、二女婿祝寿的话说得优雅,谈吐斯文,非常高兴;见小女婿祝寿的话直白,说话粗俗,心里就有点看不起。有一天,富翁设宴,三个女婿都到场。富翁首先致辞,并有言在先:“今日老朽设宴,没有什么美味佳肴,只有一些粗蔬,大家将就着随便吃点。没有佳酿,只有一点淡酒,大家将就着喝点,只是酒席上不许胡说八道。”
三个女婿躬身起立,连连称是。酒过数巡,富翁喝得高兴,乃举筷劝请大女婿吃菜。
大女婿连忙起身,一边答礼,一边说道:
“君子谋道不谋食。”
富翁一听,觉得大女婿有志向,以圣人之言明志,既典雅又含蓄,于是笑逐颜开,满心的欢喜都写在了脸上。
接着,大家继续喝酒。喝到一半而有点飘飘然的境界时,富翁又举杯劝二女婿喝酒。
二女婿连忙起身答礼,说道:
“惟酒无量,不及乱。”
富翁一听,觉得不错,这引的也是孔圣人的话。意思是说,他今天酒虽喝了不少,但请老岳父放心,自己绝对会遵循孔圣人的教诲,不会喝得不知节制而乱了神志,失了礼节。富翁也很高兴,连连点头表示赞赏。
这时,岳母看不下去了,觉得“死老汉”也太厚此薄彼了。小女婿虽然不是秀才,但也是自己的女婿啊,不看小女婿的面子,但也得给小女儿面子啊!想到此,岳母就想替“死老汉”补台,以消除小女婿的尴尬,遂推杯换盏,请小女婿喝酒。
被冷落的小女婿见此,非常高兴,立即昂然起身答礼,恭恭敬敬地对岳母说道:
“我和你酒逢知己千杯少。”
说完,小女婿志得意满地扫视了一眼岳父,心想,你看我不也会“拽文”吗?秀才有什么了不起?正当小女婿重新坐回原位时,富翁拍案而起,大怒道:
“你这畜生,如此假乖,没学问假装什么斯文呢?”
小女婿本来就是粗人,没有读书人那种忍耐的涵养,加上他早就看不惯老丈人“狗眼看人低”的势利作风,所以一听老丈人如此骂他,顿时勃然大怒,火气就上来了,乃掷盏而起道:
“我与你话不投机半句多。”
说完,小女婿便拂袖而去了。一场本来欢乐的翁婿之聚,就这样不欢而散了。
这个故事虽然是个笑话,也许压根儿就是明代文人所编造出来的,但是它起码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说话要看对象,即交际者在进行“言语交际”时要分析受交际者的身份角色,然后选择恰当的表达策略表情达意,以期实现预定的“人际沟通”目标。这个故事中的小女婿,当岳母为了照顾他的面子请他喝酒时,他感受到了岳母的善意,所以他心存感激,于是就想把这份内心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可是,由于先前两个连襟都是秀才,他们与岳父的唱和都选择了“引用”修辞策略,借引前人名言以表心志,得到了岳父的赞赏,所以他也想依法炮制,以赢得岳父的另眼相看。没想到,他所引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虽是前人名句,但跟岳母说就显得不得体、不恰当,所以引得岳父勃然大怒。至于他对岳父所说的“话不投机半句多”,虽然仍然是引言以表心志,但跟岳父说明显是不妥当的。应该说,作为交际者,小女婿是具备“言语交际”能力的,他知道引经据典以表情达意,就是明证,只是在“言语交际”时没有注意受交际者的“角色”,所以说出的话就显得非常不得体,从而导致“人际沟通”的失败。如果他不拽文,不学两个连襟的做派,不选择运用“引用”修辞策略,而是老老实实地用大白话说“谢谢岳母大人”,反而显得质朴自然,亲切可爱,其要达到的“人际沟通”目标(密切与岳父母的关系)也能达到。
由此可见,有“言语交际”能力是一回事,能否顺利地实现预定的“人际沟通”目标又是另一回事。为了顺利实现预定的“人际沟通”目标,有时我们不仅需要有足够的“言语交际”能力,更要有足够的适应特定受交际者“角色”“心理”的智慧,懂得相关的修辞策略。如此,方可保证“言语交际”的预定目标能够实现,顺利完成“人际沟通”的任务。
以上谈的都是“说”的方面,其实“写”的方面也是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就以大学来说,每个学生都面临写论文的问题。本科生为了获得学士学位,必须写毕业论文;硕士生、博士生为了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就必须完成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就不用说了,因为中国大学的疯狂扩招,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降低了,因为大学当局迫于客观条件(如师资等)对学生的要求降低了。就是硕士学位论文与博士学位论文,也是问题成堆。每年一到五六月份,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们就要头疼不已。论文在理论上的创新达不到要求姑且不说,就是文字表达上也有很多人达不到“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许多博士学位论文在文句上都存在着大量的语法、逻辑问题,在笔者每年审阅或盲审的博士论文中,都不乏文句不通者,真是让人扼腕叹息。这种沉痛的感受,并非只有笔者一人才有,事实上很多老前辈早有切肤之感。记得著名数学家、复旦大学老校长苏步青先生曾经对人公开感慨道,假如允许复旦大学自主招生,且只考两门课,那么先考语文,考完就批分,不及格的,下面一门就别考了。苏步青先生之所以说这个话,就是有感而发。他曾经说过,很多博士生、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内容都很好,就是文字表达不行,甚至标点符号都用不对。这个感慨其实并非苏步青一人才有,很多自然科学方面的老前辈都有这种感慨与感叹。文科方面,其实并不比自然科学方面好到哪里去,很多博士生、硕士生论文存在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多的是。笔者每年要指导很多博士研究生,还要评阅全国各大学的明审暗审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无论是语法方面的,还是修辞方面的,或是语言学理论方面的,甚至还有文学方面的(因为笔者研究的领域兼及语言学、修辞学与古典文学),可能是由于专业性的敏感,对这些学位论文的语言表达问题最感头痛。可以这样说,如果按照笔者的要求,现在学生的论文(包括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百分之九十以上都难以在语言文字表达上顺利过关。有的论文恐怕第一页都不必读完,就可以扔进纸篓里了。现在很多大学研究生院制定的博士论文评阅打分表格上都有专门的项目,就是考察论文的逻辑条理、语言文字表达的。这就说明,大学的学生论文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普遍而严重的,不然不可能全国各大学当局都不约而同地将此项目作为考察学生论文是否合格的硬指标之一。
那么,大学生的学位论文甚至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诸多问题呢?可能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并试图寻求答案。笔者因为是专门研究语言学,特别着重于修辞学方向,对于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的问题尤其关注,所以一直在思考以上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绝大多数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是具备基本的“言语交际”(包括书面语交际)能力的,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将自己的学术观点表达出来。之所以在文字表达上出现逻辑伦次不清、语法不合、修辞不当等问题,以致出现与受交际者(即论文阅读者,包括论文作者导师、论文评审者、其他读者)“人际沟通”不畅的问题,主要是交际者(写作者)在写作时心中没有一个站在对面的受交际者与之进行即时交流,因此他写了第一个逻辑不通或语法不合、修辞不当的句子后,就会糊里糊涂、“不知不觉”地再继续写下去,有了第一个错句,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错句或逻辑混乱的句子出现,结果越往下写,逻辑条理就越混乱。最终,一篇洋洋数万言乃至数十万言的学位论文中就到处都是语言文字表达问题了。相反,在“口语交际”中,因为交际者与受交际者是即时互动的,交际者第一句话说得不清楚或说错了,立即就会被受交际者发现并提问。这样,由于交际过程中有受交际者的互动与不断纠偏,交际者就能顺利地完成与受交际者的人际沟通。写作学位论文是一种“书面语交际”,因为缺少受交际者(读者)的即时互动,交际者(写作者)若是脑海里没有时刻牢记其特定的“人际沟通”的目标(即让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自己的学术观点),时刻想着对面就站着一个隐形的“受交际者”(一个或一群读者),那么必然不会顾及受交际者的接受感觉(即意思是否好懂、文字是否好读),势必就会自说自话,结果“满纸荒唐言”,成了一篇让人难以卒读的不合格论文。
可见,以书面语进行的“言语交际”,要想顺利地实现“人际沟通”的目标,交际者仅有“言语交际”能力(这里主要是指文字表达基本功)同样是不够的。交际者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受交际者”,从他们的立场出发,以他们的视角考虑问题,用他们容易理解、易于接受的方式遣词造句,选择恰当的表达策略,这样才有可能顺利实现特定的“人际沟通”目标(即让受交际者清楚明白自己的学术观点并表示认同)。
就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口语或书面语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因为他们都受过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这样一个完整的教育训练,掌握了足够的汉语词汇,熟悉汉语语法规则,也懂得基本的逻辑常识。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具备了基本的“言语交际”能力,硕士生、博士生从理论上来说更没问题。但是,事实上,现在很多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不仅写论文时语言文字表达上常出问题,就是毕业时写个求职报告、个人简历,到了工作单位为领导写个报告,都是状况不断,书面的“言语交际”能力捉襟见肘。前些年上海有报纸宣传某高校辅导员的先进事迹,其中提到她替毕业生写了多少封求职信,每次都成功了。这个报道从反面证明了一个事实,现今的大学生连写个求职信的能力也没有,可见其书面“言语交际”能力之差。至于口头的“言语交际”,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许多大学生,还有硕士生、博士生在求职面试中都会因为“言语交际”方面的问题而遭遇“人际沟通”上的滑铁卢;走上社会后,他们所面临的状况更多,比方说,跟领导难以沟通而处境尴尬,与同事言语不合而关系微妙,公关任务不知如何完成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关键不是“言语交际”能力问题,而是缺少基本理论素养,没有掌握“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不懂得在“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过程中如何研究受交际者的“角色”“心理”等,不知道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下适应受交际者,这与其在大学阶段没有经过必要的修辞策略训练与表达技巧学习有着重要关系。
正是基于以上的现状与问题,笔者认为开展“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方面的学术研究,在大学开设“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这门通识教育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前文笔者刚刚批评过现在很多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在有限的篇幅内用一章的篇幅论证其课题研究的意义不必要,这里笔者自己却又在费词地谈“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这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好像前后矛盾。其实不然。笔者以上所谈,实际并未论证本课题的意义,只是客观指陈了目前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在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既然问题客观存在,那么我们就要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了问题,则证明了这一问题研究的意义。所以,这里笔者不必花费更多的笔墨论证本课题的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只对目前大学里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语言表达问题,现实中口语交际能力的欠缺的现实予以指陈,就足以证明研究“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这一课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了,当然更能说明在大学文理各科学生中开设“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这门通识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