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之一,被人们称为 “天籁之音”,是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2006 年客家山歌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是汉民族一大民系。传承、保护和发展客家山歌就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客家山歌,就是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培养更多喜欢客家山歌的新人,其意义重大。
本人从小喜爱客家山歌,早在 1972 年就参加了梅县地区和广东省文化部门举办的民歌创作学习班,并在县、地区及省的报刊上发表山歌作品。2002 年出版客家山歌研究专著《山歌野谭》。2006 年至 2008 年,先后在嘉应大学、梅州市老干部大学开设客家山歌课程,教授各地传统山歌、新山歌唱腔与山歌歌词创作。此外还担任过梅州市国际山歌节、文化艺术节山歌大赛评委。这些经历为我创作新客家山歌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与创作的动力。
本书共 86 首歌曲,是从本人创作的 200 多首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这些新客家山歌,是自 2005 年以来,根据各地传统客家山歌、客家小调的音乐元素,结合时尚,运用多样的音乐创作手法创作而成的。从类型看,歌曲分为抒情篇、儿歌篇、合唱篇三部分,包括男声独唱、女声独唱、男女声对唱、小组唱、歌舞表演唱及合唱。
题材多样,是新客家山歌的一大特点。既有对梅兰菊竹、松柳桃荷高尚品格的赞美,也有对落花野草、春风秋雨独特感受的吟哦; 既有对党对祖国对改革开放的尽情讴歌,也有对客家乡村山光水色的着力歌颂。生活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深入生活,热爱生活,是写好作品的前提。不经意听到 “卖豆腐花”的叫卖声,于是就有歌颂平民百姓的新客家山歌《卖豆腐花》的问世; 在大埔县城湖寮逛自由市场,看到闻名客家、手艺精细的大埔斗笠,于是就有了创作新客家山歌表演《斗笠情》的冲动; 蕉岭长潭水库、五华七目嶂和球王李惠堂家乡的采风等等,所有这些客家风物都是创作新客家山歌很好的题材。
立足本地,面向大客家,取其精华,这是新客家山歌的另一个特点。曲调旋律是歌曲的灵魂,是歌曲能飞起来的翅膀。新客家山歌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结合时尚。继承传统,重要的是吸收传统客家山歌特别是曲调的精华,如果离开了这些有客家特色并为客家人熟悉的东西,创作新山歌就没了 “根”。为此,学习、掌握和了解各地传统山歌曲调特别重要。在本书中,从有些歌曲中可看到一些传统山歌的原型,但又有许多变化,如用江西兴国山歌音乐素材创作的合唱曲《割鲁阿妹爱等涯》、用广西贺州山歌音乐素材创作的《木棉花开火样红》、用五华长布山歌素材创作的《桃花谣》、用客家小调素材创作的《怕老婆新歌》等,当然,还有许多新山歌是以一些地方传统山歌元素或主旋律句子作为素材去创作的。
歌词追求精练、通俗,有山歌味,便于演唱是新客家山歌的又一特点。多年来,本人一直进行新山歌创作的实践,对山歌歌词的修辞用韵,地方群众语言特别是地方衬词的运用已较为熟练,加上本人身在音乐学院,与音乐师生在一起,能认真倾听他们对作品的修改意见或建议,这对写好作品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嘉应学院合唱团在排练《绿韵茶乡》一歌时,指挥老师曾提出该歌曲歌词结束句 “客家茶情飘四方”,学生反映拗口不好唱,于是我把该句修改为 “客家茶情万年长”,使得歌曲演唱流畅,收到很好的效果。这首用蕉岭长潭山歌音乐素材创作反映茶乡男女采茶劳动场面的合唱歌曲,自 2008 年创作出来后,被许多团体演唱,嘉应学院合唱团已演唱三十多场次,2014 年演唱时,获广东省第三届大学生文艺展演合唱类金奖,2015 年6 月在厦门演唱时,获中国首届大学生合唱比赛常规组银奖。
理论结合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研究客家山歌,最终还是要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本书从我撰写的十余篇论文中,挑选了六篇论文与新客家山歌结集出版。这六篇论文与新客家山歌创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内容包括:客家山歌的起源、歌词艺术特色、曲调探微、创作技巧、演唱方法以及传承保护与发展六大方面,较明确地阐述了本人的基本观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客家山歌的创新之路还很长,需要人们不断去追求探索。我以此书献给大家,只期望能抛砖引玉,若其中有些歌曲或文章能给你带来愉悦、快乐与帮助,那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和安慰。
李树林
2015 年 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