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侨批的深入研究与思考
一、关于侨批
中国人出国的历史悠久,但直至清末,人们才将旅居国外之人称为“华侨”。“华侨”的定义很复杂,一般是指居住在中国以外的土地,有一定职业的中国人。虽说是中国人,但也有的人把保留中国国籍的人叫作华侨,而把已加入居住国国籍的人称为华裔或华人。还 有的人不拘泥于国籍,认为只要是能讲中国话,保持中国的生活方式的,也都称为华侨。
自16世纪欧洲人开始“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以来,人类文明史上出现 了有别于陆地迁徙的跨洋越海大移民。至19世纪,海洋移民达到了高峰。中国清政府在世界潮 流的冲击下开放“海禁”,准许人民出国,允许西方各国在华自由招工、自由从事契约劳工的招募活动,使中国人能够参与人类全球化的重要历程,侨批业从而得以产生。
闽南、潮汕等地的方言中把书信叫“批”,华侨寄到家乡的附带汇款的家书便称 为“侨批”,又称“番批”“银批”。侨批主要出现在沿海的福建、广东与海南三省,以及东南亚华侨聚集的地区。
“批一封,银二元”,这句早年流传的民谚,道出了 “侨批”的重要。“侨批”历经 一百多年,目前存世数量不多,这在文献数字化的今天更显珍贵。
早期华侨银信通过同乡、亲友回国时,或托“水客”或“客头”走单帮(整个侨批 、回批运作流程由一人完成)带回。水客最初只是往返于国内和南洋各地的华人,他们回 国之际顺便帮熟人带批信、带钱款,一般为老洋客,而后逐渐演化为一门职业。他们替东 南亚华人移民带批信、钱款、口信至移民家中,偶尔顺便做些生意,把南洋的土产运回国 内销售,或把国内货物运往南洋销售。随着带钱带物的数量与次数增多,生意也做大了,自然就成了职业。这就是最初的“水客”。后来其中一些水客投资建设了侨批局。由于有 的水客大多兼营招募华工,来往南洋时引带一批新客出国,因此水客又常被称为“客头”。因此,“侨批”与东南沿海人民出洋打拼的历史相连,有华侨就有侨批。
“侨批”与侨批信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先有“侨批”,后有侨批信局,“侨批”的出现早于侨批信局。侨批信局经营的“侨批”的形态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的。最 开始,在华侨聚居地有商铺或代理店为水客或客头收集“侨批”,而后较富有的水客或客 头(或华侨)雇用人员并投资设立专门收寄“侨批”的侨批信局。从“侨批”的业务流程 来看,国外华侨寄到国内的侨批,应留存在国内侨眷手中;而国内侨眷回复国外华侨的回 批应留存在国外。2
伴随着西方国家对东南亚的殖民开发,中国东南沿海人民向东南亚的移民规模逐渐 扩大,在东南亚的暹罗(今泰国,下同)、马尼拉、吧城(今雅加达,下同)、新加坡、槟 城等地渐渐形成了华人社区,并不断向其他地区延伸和发展。这些移居东南亚的移民与在 家乡的亲友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汇款和通信是维系这一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手段,由此 形成了一个连接着东南亚华人移民聚居地和中国移出地,为华人移民解送信与款的跨国 市场,这个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华商,有在国内的也有在国外的,逐渐发展成庞大的华人 侨批运作网络。这个跨国市场的侨批业务,早期先是由个人(个体),或称之“水客”,或称之客头经营,后随着业务量的增大逐步发展成为以企业组织即侨批信局进行经营,并 最终形成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重要行业。
图1所示折合式信件,系寄于咸丰戊午年五月廿六日(1858年7月6日),由住荷 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吧城埠的温辛德先生寄信和2元洋银给广东嘉应州松口市(今梅 州市梅县区松口镇)的兄弟天华先生的。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水客封。
温辛德信中提及,他寄2元洋银给住于梅县丙村的三兄天华,并告诉三兄天华自己 收到八叔寄来的火船信,那封信上说,运米往来香港与上海销售且上海兑价较佳,谈及往 省城(广州)的天德香店寄去双元香两大箱等事以及与报上各种烟草、花扇、药材和土产 等的价格行情。早期侨批中内容常有涉及华侨家族的经商历史、国际贸易的市场等珍 贵信息。3
图1 咸丰戊午年(1858)五月廿六日印度尼西亚吧城寄广东嘉应侨批
图2所示折合式信件,系寄于咸丰戊午年五月初十(1858年6月18日),由住荷属 东印度(印度尼西亚)吧城的温辛德先生所寄。
图2 咸丰戊午年(1858)五月初十印度尼西亚吧城寄广东嘉应侨批
温辛德信中提及,其二兄带来的货物估现市价以及钟钦五查信艮使兄之回“唐”(即“唐山”,“过番”之潮汕人习惯以“唐山”称家乡)等事,还提到货款“限至五月十 二日定着一足付清此艮”,并通知五月底有一只船至澳门,大约有十余友人同往。从两封 信中证明该家族的经商网络是在中国家乡与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其他地方的往 来货物必须经过他们自己设立在澳门的天德联号转运,后来他们也有一艘货轮自供一连串 业务。这批书信时间较早,内容涉及华侨家族的经商历史、国际贸易的市场信息等,具有 较高的人文与商业史文献价值。4
据统计,至清咸丰八年( 1858)止,仅旅居暹罗的潮籍侨胞就有150万人,其 中60%是从樟林港乘红头船去的,樟林的水客业因而相当兴旺。为了保证侨批能安全地送 到侨眷手里,不少水客还专门学习武艺,外出时带上一把大雨伞,以防歹徒抢劫。清同治 九年(1870),旅居泰国多年的潮阳籍乡民李阿梅开始当水客,每年数次往返于暹罗与汕 头之间,每次从暹罗带回的侨批款白银2000余两,价值相当于当时的2000担稻谷。5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侨批业产生并逐步发展的阶段。随着东南亚越来越成 为以欧洲各工业国为主的全球经济网络的重要一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也融入了这股全球 化的浪潮,其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东南沿海人民前往南洋,成为建设东南亚的重要力量。在 此背景下,华侨的经济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汇款显著增加。欧洲各国也在各殖民地设立了 现代邮局和银行,这为银信业务在收汇、承转与解付上的分工提供了条件。这时,一些富裕 的客头或华商遂组织侨批信局,经营侨批、侨款的递送业务,国内侨批业遂应运产生。
原为水客的李阿梅,跟同行的马阿隆、马秋盛等合资,于1875年在暹京(今曼谷)创办了“永和丰批馆”,每月解送回潮汕的侨批4次,每次的批款高达5000~6000两白银。
汕头澄海上华镇渡头村(图濠乡)的曾仰梅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之后,与旅泰 的乡亲一起,在曼谷老哒叻街开起京果店,由于经营得法,财富积累也相应增加。随着大 批潮人移居泰国,他又和乡亲抓住时机,于1899年在曼谷三聘街办起了振盛兴批局,还 在家乡渡头村凤岗里的住宅内设振盛兴批馆,自派亲人投递侨批。批局业务兴旺时期,在 泰国和在汕头的批局各雇用20多人,渡头村的批馆也雇用了 10多名侨批派送员。在泰国 的振盛兴总局每周发批1次,每次平均发批300多件,最高的批款额达3万多银元。6
汕头侨批业从清光绪中叶侨商黄松亭在汕头创办森丰号(与叻致成号联号)起,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潮汕首批被列为邮政代理的民信局共19家。到民国二十一 年(1932)汕头批局增至66家,占广东批局总数的70%;抗战前汕头和潮州所属各县联 号和分号达数百家,仅汕头市专营批业就有55家。抗战胜利后批业得到迅速发展,汕头 及潮属各县共121家,计汕头市73家、潮安6家、潮阳3家、揭阳10家、饶平9家、惠 来1家、澄海13家、普宁5家、丰顺1家;而潮州帮在海外(主要是东南亚)各地商埠 的批业共451家;批业开设较多的地区和国家有:香港22家、新加坡80家、槟城28家、暹罗118家、越南29家、坤甸43家、日里25家、沙拉越17家。潮汕解放后,1951年在 市邮政局注册登记的侨批局有60家(甲种批局),下辖内外分号775家,其中内地各县(为乙种批局)427家,港澳及南洋348家。7
随后,侨批信局借助于不断完善的邮政和银行系统开展侨批业务,侨批的经营进入 分工协作时期,即侨批信局负责收“批”与登门分“批”,邮局负责跨国及长距离侨批或 回批的“传递”,银行负责侨款资金头寸的调拨与兑换。1972年中国国务院下发通知取消 国内侨批业,20世纪70年代末侨批业全部归入当地国家银行,侨批的汇款功能由银行接替,而其交流情感之书信渠道则由不断发达的电讯及邮政所替代,至此国内侨批业结束。而 继续经营的国外侨批局仍然以侨批方式通过国内银行渠道委托解付侨批,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纸质形态的侨批才消失。8
二、我的批缘
我从小受父母爱国爱乡的影响而爱好集邮。30多年来,不惜重金,坚持收藏世界 的书信实寄信封与民间存在的侨批。我所整理的侨批邮集多次荣获国际金奖,目前正向世 界邮展大金奖冲刺。21世纪初,我更重视侨批文化,宣传侨批文化,弘扬华侨爱国爱乡 之情,撰写并自费出版《东南亚华人与侨批》。同时撰写论文,参加国际研讨会;捐款捐物,参加支持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申遗”的活动。
我父亲(许喜财先生)约于1922年到泰国谋生,大约于1926年和我母亲结婚后从 中国广东省澄海县(今汕头市澄海区)到泰国同住。后来我父亲与我伯父合作经营土产和吧赀之进出口国外贸易,有很多乡亲在父亲的公司办公和当“苦力”。我从年幼时便常常 看见家乡的乡亲们,有的是我们公司在泰国各地的客户或代理商,有的是亲戚,谈论乡情 与到我们公司托寄唐山批,而每逢寄批期,批局都有到公司收批的常例,因此各界的华侨 群众和社会人士都觉得寄批回家乡是每个人的责任,连我都从小就有如此感觉,所以华侨 与其后代都有必需寄批的任务(见图3)。
图3 1973年9月23日父亲寄7000港元回乡给每个亲人的侨批
注:信中提及部分款项是给细舅吴荣江回海南岛的费用。大约于1965年后中国后政府间分配部分澄海县农民往海南岛开垦农田,我母亲家乡的人大都被迁往海南岛工作。
我与侨批结缘的历史,源于一个动人的故事。我在泰国出生,从小就看父母寄钱回 中国给家乡的亲人。当时父亲月薪只有10元左右,每次都寄几乎一半回中国,侨批上的写信人或代写信人通常都要写上“双亲大人膝下,儿不孝……”等语句。父亲寄了快一半 的收入回乡,剩下的要养家糊口,但还觉得自己不孝,当时小小的我觉得很费解(见图4~图6)。三四十年前,我跟父亲回国建学校、建发电厂,无意中看到了一张同乡乡亲的侨批,里面第一句话同样是“双亲大人膝下,儿不孝……”,我看了很感动,认为这点美 德有必要留传,好好让后代青年去学习。因此,我萌发了收藏侨批的念头。
图4 我家的侨批 1
注:父亲于1979年逝世。1981年1月8日我按照父亲遗愿仍然寄批信回乡给每个亲人。
图5 我家的侨批 2
注:1983年6月29日母亲吴玩笋继续寄批信回乡给每个亲人,信中告诉他们,我前往香港汇去人民币1 800元作为修理厝屋之用。
图6 我家的侨批 3
注:1992年10月1日0母亲吴玩笋继续寄批信港币1000元回海南岛给侄儿吴鹤群,信中告诉他钱款作为其妻治病之用,并问平日寄邮之信收到否。
我素好集邮,自三四十年前开始便对集邮产生浓厚兴趣,乐此不疲,现已为泰国及国际著名的集邮家、侨批收藏家,收藏极丰,创立了泰国国际邮币与邮票有限公司。我的邮集作品在泰国及世界屡获金奖,我本人也成为国际邮展评审员。
十几年来,我精选的《泰国侨批》和《东南亚国家的侨批》邮集,先后在西班牙 、印度、中国香港和泰国等国际或邮展上荣获金奖。我拥有的许多珍稀邮票,可以说是研究中泰邮政史的瑰宝,对促进中泰文化交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我的侨批邮集正在 向世界邮展大金奖冲刺。
21世纪初,我在保护、收藏侨批上,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不惜重金。有一次,为了十几封侨批,我不惜花费20多万美金从外国人手里购买下整部《荷属东印度群岛实寄封》邮集。20多年来,我先后从上海、北京、香港、台湾等地的拍卖行不断 地拍进自己喜爱的侨批。2006年,我 以33万元人民币在上海拍卖会上拍得 汕头解放时的侨批回批总包封(见 图7)。
图7 从上海泓盛拍卖公司拍到的侨批回批总包封
我不仅重视侨批集邮,还十分 重视宣传侨批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在众 好友的帮助下,拙作《东南亚华人与 侨批》修订版已出版。之后,我到 中国、东南亚各地向有关社团、高校 、文藏单位赠送、介绍、宣传侨批。
30多年来我一直收集侨批,为的是把中国人的美德传给后代子孙,让大家知道中 国人以忠孝为本,以前如何漂洋过海,如何艰苦创业,事业有成更不忘祖国的传统美德。 几年来,我先后为中国有关侨批收藏单位捐赠款项和实物,虽然数额不大,但也表达了我 作为华人对侨批的热爱和支持侨批“申遗”的小小心意。
从2004年起至2013年,我积极参加有关侨批的学术研讨会,前后共十三次。
三、“申遗”成功后的思 考
2013年6月,“侨批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后,如何 丰富和发掘华侨文献资料,进一步保护、研究、利用“侨批档案”,如何让侨批这一人类 共同的记忆遗产,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世世代代传授 下去,是申遗成功后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和课题。
(一)站在全球视野上深入挖掘侨批实 物
有实物为证,才更有话语权。侨批价值是通过其实物体现出来的,因此,深入挖掘侨批实物应是首 要工作。从理论上讲,有华侨的地 方就有寄信汇款的需求。华侨遍布 世界各地,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全球 视野上深入挖掘侨批实物。
一般认为,侨批主要集中在 东南亚,银信汇兑主要集中在南美洲。最近发现的非洲小岛毛里求斯的侨批银信,颇有价值,现展示几 枚(见图8~图13)。
图8 1923年(癸亥)毛里求斯寄往广东梅县的银 信
图9 1937年毛里求斯寄往广东梅县的银 信
图10 1935年毛里求斯寄往广东梅县的银信(附分给亲人多少钱的清单)
图11 20世纪30年代毛里求斯 寄往广东梅县的银信,汇款经由香港中 转
图12 1923年毛里求斯 寄往广东梅县白宫的银信,信 件经香港、汕头、梅县中 转
图13 1935年毛里求斯寄往广东梅县的银 信
(二)海内外紧密协作,打造侨批文化宣传品牌
侨批已是世界级的人类记忆遗产,其价值是多方面的,可谓民间“百科全书”,侨批所演绎出的多元文化,诸如“孝悌文化”“区域文化”“诚信文化”“传播文化”“海洋 文化”“移民文化”“集邮文化”等,都蕴含着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当今中国走向 世界的文化软实力之一。因此有必要打造一个属于世界的中国侨批文化品牌。
(1)整合包括国内和国外的民间及公藏单位的侨批资源,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设 侨批电子化网络共享平台,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认识侨批,并参与侨批的保护与研究工作。
(2)研讨、展览与宣传。经常组织召开国际研讨会,扩大侨批在国际学术界的影 响力;专题侨批展览与配合展览相结合;利用侨团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机会,展览 侨批,丰富活动内容;通过展览,扩大宣传,普及侨批文化。
(3)出版《侨批大全》,编撰《中国侨批史》。
(4)创造形式多样的侨批艺术作品和文艺作品,如雕塑、绘画、工艺品、小说、戏 剧等,以艺术形式宣传侨批文化。
(5)制作侨批宣传纪录片。通过纪录片所具有的强大的传播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宣传侨批文化品牌。已制作的《下南洋》和《乡关何处》以介绍华侨移民史为主,但还 不是以侨批元素为主的纪录片。
(6)制作一部以侨批为主题的电影。
(7)继续办好学术刊物《侨批文化》。
(三)倡议设立中华“孝亲日”
2013年6月9日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百年跨国两地书——侨批档案实物展》暨“ 声援侨批申列世界文化遗产,见证华侨爱国爱乡历史”大会上,来自中国、泰国、新加坡 的学者在论述侨批价值时特别强调华侨华人的“孝道”与友爱之情,这是中华民族优良传 统美德的体现。乐于助人、知恩图报,中华民族自古有之。会议期间,新加坡著名侨批学 者柯木林首先提议,有朝一日侨批申遗成功,希望将那一日申报定为中华“孝亲日”或“感恩日”,以此永久纪念海外华人先辈心系桑梓的情结。我与泰国新中原报社长林宏等 与会学者均赞同这一观点。
2014年初,福建社会科学院邓达宏研究馆员发表了《福建侨批“申遗”后的思考》,也提出就中华“孝亲日”议题展开讨论。9
2014年6月27日,在《晋江侨批集成与研究》首发暨“福建侨批”入选《世界记 忆名录》一周年纪念座谈会上,著名侨批收藏与研究者黄清海感言,书中的侨批记载着晋 江华侨华人对亲人、对家乡的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孝悌传统与感恩之情,他希望通过 共同呼吁,将侨批申遗成功日即6月18日定为中华“孝亲日”。10
我们期待通过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共同努力,争取有朝一日能够将每年6月18日定 为中华“孝亲日”,让全世界华人牢记历史,珍爱美好生活,让这一天成为让中华文化世 代相传的永恒节日。
1许茂春,男,泰国中华会馆理事长。文中图片均为作者侨批藏品实物扫描件。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中国福 建泉州华侨历史学会黄清海常务理事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2黄清海:《关于侨批学术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国集邮报》,2001年4月13日,第6版。
3[泰]许茂春:《侨批的人文与经济文献价值-以侨批实物论证》,《“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国际学术研 讨会论文集》,福州,2012年,第2页。
4 [泰]许茂春:《侨批的人文与经济文献价值-以侨批实物论证》,《“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国际学术研 讨会论文集》,福州,2012年,第2页。
5王炜中:《侨批的民间属性与文献价值-以潮汕侨批为例》,《“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 文集》,福州,2012年,第55页。
6 王炜中:《侨批的民间属性与文献价值-以潮汕侨批为例》,《“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 文集》,福州,2012年,第56页。
7罗则扬:《侨批文化与海洋文化》,王炜中主编:《首届侨批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汕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 中心等,2004年,第211页。
8黄清海:《闽南侨批及其记忆遗产价值》,施懿琳、陈益源主编:《2012闽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南:成功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第249页。
9 邓达宏:《福建侨批“申遗”后的思考》,《福建艺术》2014年第2期,第33-35页。
10陈鸿鹏:《海内外学者建言:侨批申遗成功日设中华“孝亲日”》,《福建侨报》,2014年7月4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