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迳古道与珠玑文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乌迳古道的时空概念

南雄,据 “古扬州之南境”可知是岭南古都。 《南雄府志》载:“雄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控带群蛮,襟会百粤。内通江汉,外控番夷。东抵循梅,西距郴桂。雄盖南国之纪。”12南雄地位重要,以致在其境内形成了多条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其中,梅关古道、乌迳古道是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正如上面所引,乌迳古道史称 “乌迳路”,因贯通南雄东部古代商业中心——— “乌迳市”而名显。那么,古道开于何时呢?

1.乌迳古道是比梅关古道存在更早的南北通道

乌迳古道作为沟通粤赣的南北通道,其开通、形成于何时呢? 带着这个问题,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昌水上游流域的古迹、古村落的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情况如下:

(1) 明嘉靖 《南雄府志》关于 “乌迳古道”的文字记载。

明嘉靖 《南雄府志》是由时任南雄知府胡永成修、进士谭大初纂的地方志,它于嘉靖二十一年 (1542 年) 刻成。该志不仅承接了宋元时期的部分旧序,也增加了修纂者的新序,从中可以说明南雄历史的某些变迁。如胡永成于 《南雄府志·后序》中云:“雄志三十年未修,续修于今,非永成敢僭 (佞) 妄举事,幸有郡进士谭君次川成稿在,永成特乐成之。”13而郡人谭大初于 《南雄府志·后序》中则曰:“雄之为州,自伪汉乾和始,州之为南,自宋开宝始,郡故有志。历宋元而正德凡六修,嘉靖壬酉冬。”14明嘉靖 《南雄府志》 “是为今存最早的府志”15

明嘉靖 《南雄府志》于 “营缮”中对乌迳古道作如是记:“乌迳路,通江西信丰,陆程二日,水程三四日,抵赣州大河。庾岭未开,南北通衢也。”16

可以说,明嘉靖 《南雄府志》中对 “乌迳路”的记载,当是较早的文字记载,也应该是较准确的文字记载。

由此为引,清康熙十四年 (1675 年) 刻本 《南雄府志》、乾隆十八年 (1753 年) 刻本 《南雄府志》与 《保昌县志》、嘉庆二十四年(1819 年) 修及道光四年 (1824 年) 续修的 《直隶南雄州志》 (广州心简斋刻本) 等均如是作记。(以上各志均收录于 2007 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 即使是 2011 年由南雄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 《南雄市志》对乌迳古道的记载,亦然。

从明嘉靖 《南雄府志》所载 “乌迳路,通江西信丰,陆程二日,水程三四日,抵赣州大河。庾岭未开,南北通衢也”推之,乌迳路是古代连通粤赣的水陆联运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岭南地区直达豫章(今江西南昌) 、进入中原与江南地区的古道之一。它的存在时间,要比中唐时期张九龄奉诏新开凿的大庾岭路要早,即乌迳古道在 “庾岭未开”之时就已经是 “南北通衢”。

(2) 乌迳新田李氏族谱关于乌迳古道的相关记载。

人口的增加、村落的形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乌迳古道因 “乌迳”而得名,乌迳又因古道而繁荣。而西晋太常卿李耿于新溪 (今新田) 建村则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乌迳毗邻新田,新田开村始祖为西晋太常卿李耿。据1997 年 《新溪李氏十修族谱》记载:李耿后裔,中唐户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李金马,曾请当时颇具盛名的太尉、卫国公、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德裕为李耿作 《晋太常李公介卿传》,传云:“介卿公,古秣陵后街人也,赋性忠纯耿直,为晋愍帝太常。公见朝政危乱,国事日非,乃叩陛出血,极言直谏,愍帝弗纳,而廷争不已,帝遂怒,左迁公始兴郡曲江令。”于是,李耿于 “建兴三年 (315 年) 乙亥秋,奉上曲江之谴,挈家之任,由虔入粤,道经新溪,环睹川原幽异,可卜筑以居,因浩然叹曰:‘晋室之乱,始于朝士大夫崇尚虚浮,废弛职业,继由宗室弄权,自相鱼肉,以致刘聪乘隙,毒流中土。吾既屏居远方,官居末职,何复能戮力王室耶’。于是遂隐居新溪之岸,肆志图书,寄情诗酒,悠然自得,而付当世之理乱于罔闻焉。”之后,“子孙繁衍,人文蔚起,遂成一方望族”。

李耿南迁的直接动因是其被贬为曲江县令,而 “八王之乱” “五胡乱华”的动荡局势则是其弃官定居新溪的社会因素。

李德裕为李耿所作 《晋太常李公介卿传》,虽有同姓后裔光耀先辈之嫌,但所记则是研究新田建村历史及古代南雄历史的重要资料。

南雄,春秋为百越地,战国属楚,秦属南海郡,汉属豫章郡之南野,三国属吴之始兴郡始兴县。南北朝以降,虽州郡多次变异,而始兴县属不变。唐光宅元年 (684 年) ,把始兴县东北部的化南、横山二乡划出而另置 “浈昌县”,浈昌因境内浈水、昌水而得名。而据上引可知,李耿徙南而卜居新溪,时间为西晋建兴三年 (315 年) 。由此推之,新田建村 (原为 “新溪”,后为 “新田”) 比南雄建县要早369 年。

故有学者认为,新田村是中原 “迁雄第一家”,民间也有 “先有新田李,后有浈昌县”之说。西晋李耿一支在现居南雄的各氏族中,可以说是来得最早的; 后历经发展,形成了一个以新溪为中心的李姓聚族而居的区域。

可见,乌迳古道早于梅关古道,是 “庾岭未开”前的南北通衢。

当然,从史料来看,梅 一支比李耿一支更早来到南雄,梅 是开发南雄乃至岭南的先驱。

据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公元前 355 年,越王无疆伐楚,兵败而身亡。 “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17秦并六国,越人又各拥君王,往南迁徙,梅 是其中的一支。

屈大均于 《广东新语》中也记:“越人以文事知名者,自高固始。以武事知名,自梅 始。当越人之复畔秦也,以 为将。”后从沛公伐秦,“秦既灭,项羽封 为台侯,食台以南诸邑。其后沛公以 能成番君功名,复封 为广德十万户 (侯) ”18。另据清乾隆 《南雄府志》记:“梅 ,其先越勾践子孙,避楚走丹阳,更姓梅。周末,散居沅湘。秦并六国,越复称王,遂踰零陵往南海,从之。至台岭家焉,筑城浈水上,奉王居之,居民因呼台岭曰梅岭 …… 子孙多徙居曲江、浈阳。”19

尽管从 “至台岭家焉,筑城浈水上,奉王居之”中,可以看出梅一支来南雄的时间比李耿一支要早,但是史料也显示,梅 一支留居南雄域内者寡,居曲江、浈阳 (今广东英德) 、翁源者众,现居南雄的氏族中也无梅族。而且,古道域内各姓族谱均较详细地记载了该族的源流,从而也说明无论是《南雄府志》所记的随 “越王尝驻台关而六千君子随隶版籍”的六千君子,抑或是秦征南粤的将士及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的 “秦二世时,龙川睢令赵佗曾 ‘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的 “万五千人”,都没有留下在南雄、乌迳之地定居的文字记载。

因此,西晋李耿一支是卜居南雄最早的一支客族,这一说法印证了新田村是 “迁雄第一家”之说。李耿 “由虔入粤,道经新溪”,也正好反映了中原、江南客族南迁之境况。

李耿赴任曲江县令当由乌迳古道南行,理由如下:

其一,大庾岭路经梅岭,而梅岭历来被认为是瘴气蛮烟、蛇蝎出没、虎啸猿啼的地方,是道路崎岖,险绝不可登之地,有 “溪行逢水弩,野店避山魈” (张祜 《度大庾岭》诗) 之恶。时人把大庾岭路比作 “蜀道”,视之为畏途。

其二,乌迳路自赣州、信丰至乌迳、南雄、曲江,水陆两便,地势平坦。“舟车运行无不求其所宁易”,在古代以水运为主的岭南地区、南雄地域,乌迳路是其连接中原最快捷、最平坦的通道。

两相比对,原乌迳路要比大庾岭路更平坦、更快捷,李耿没有理由弃 “平道”而涉 “畏途”。这也可以说明,乌迳古道要比张九龄奉诏新开的大庾岭路即梅关古道要早。

所以,有研究者指出:“在交通带动下兴起的村落、城镇不计其数,享有 ‘西晋第一村’美誉的新田村先祖便是循着乌迳古道,一路南行落户于此的。”20新田村自建村至今已有近 1 700 年的历史,是广东省著名的古村落。

(3) 乌迳杜屋杜氏族谱关于乌迳古道的相关记载。

据 《中国江南杜氏联修族谱》 (1995 年) 之 《明杜氏重修谱源序》记:“粤稽杜姓得氏于周成王灭唐邑迁封杜伯因氏焉,厥后派衍甚繁,而其人文之蔚起、勋业之彪炳则莫盛于京兆。而京兆而居岭南者,吾祖悦卿公是也”,“杜愉悦生二子。长子杜正宇,弘道元年(683 年) ,诏同三品以上各举一人,广州都督裴舒景交章荐宇公有文武才,公应召见”,“时粤未经通道,宇公道由广及韶,路经乌迳,值高庙崩,嗣圣即位”,“武后称帝”。于是,杜正宇便托疾不进。“见此地川原秀异,因复卜居,名曰杜屋,盖不忘所氏也。此宇公为浈昌杜宅之始祖也。”次子杜正宸留居端州,“迄今杜姓繁衍于广肇属邑者,皆宸公苗裔”。

而 《清杜氏三修谱源流引》也记,“吾杜姓世居京兆,自唐贞观十九年 (645 年) ,宦祖悦卿公由太常博士拜朝散大夫,出为端州刺史,遂繁衍岭南。二世正宇公应诏毕见,由广达韶,路经乌迳。旋值武后僭位,乃托疾不进,卜居乌迳。其时光宅元年 (684 年) ,始分始兴郡东北置浈昌县。是未有浈昌以前,吾祖已立籍此邦,较他姓为独久。由唐迄今,鼎更数朝,年延千载”。岭南杜氏后裔认为:“愉公为岭南杜氏之始祖,宇公为浈昌杜氏之始祖也。”

从杜氏族谱所记中,我们不难得出杜正宇于弘道元年 (683 年)自端州 (今广东肇庆) 北上京师,由于 “时粤未经通道”,便 “由广及韶,路经乌迳”。这个记载说明其所走路线是 “南北通衢”之乌迳古道。

(4) 新田村附近古墓、民居遗址见证乌迳古道开通前后的社会状况。

其一,乌迳新田甘埠山汉代民居遗址。 “位于乌迳镇新田村甘埠山,1984 年 10 月发现,面积约 20 亩,略成长方形。在地面采集的遗物有瓦当、滴水、板瓦,均是青灰色,绳纹。还有大量的陶片,多为罐、壶、碗等残件,纹饰有方格纹、素面弦纹,少数方格纹拓印,还有石锹 1 件。陶片、瓦片、板瓦均是泥质灰陶,火候较高,制作方法为轮制,属东汉延至西晋的遗址遗物。”21

其二,乌迳新田汉墓。分布在乌迳新田村龙口山与甘埠山周围,1982 年 10 月先后被发现,共有 3 座,其中 2 座为东汉墓,1 座为西汉墓。

其三,乌迳西晋墓。位于乌迳新田村甘埠山,1984 年 10 月文物普查时被发现。

其四,乌迳南朝墓。位于乌迳中学内。

上面所述说明,在乌迳新田村附近发现的汉墓、民居遗址及西晋墓、南朝墓遗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古墓、民居遗址、古村与古道的内在联系。而李耿南迁,“由虔入粤,道经新溪”,正好说明李耿是从今西信丰沿乌迳古道进入乌迳,然后于新溪开村、落户而居,由此之后,中原及赣闽浙之人沿乌迳路陆续南迁至乌迳,并散居于乌迳昌水流域。

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乌迳古道是汉晋时期因北人南迁而开辟成路的,后因其承担了 “庾岭未开,南北通衢”之重要作用而为社会所认识和肯定。

近年来,随着对海陆丝路研究的深入,中山大学黄伟宗教授在对乌迳古道进行考察后也指出:“乌迳古道是比梅关古道开发得较早的粤赣通道”,此论是成立的。

虽然自开元四年 (716 年) 张九龄奉诏新开大庾岭路后,乌迳古道的作用逐渐衰微,但是至明代中叶时,其作用又日渐凸显。明清时期,乌迳称 “市”,乌迳、新田沿河有盐牙行 221 间,每天来往于乌迳至南大坊的牛车约 100 辆,来往于南雄至新田、乌迳的木帆船有500 艘,时有 “日屯万担米,夜行百只船” 之称。此时,乌迳设有平田巡检司。乌迳路是赣粮粤盐驿运的主要线路,也是粤赣的主要通道。

综上所述,可以断定乌迳古道是 “庾岭未开”前的 “南北通衢”,是比梅关古道更早出现的南北通道。1934 年雄信公路建成通车,乌迳路的作用逐渐为公路所替代,但其仍是乌迳附近民众来往的主要通道; 而 1969 年建成的孔江水库,使古道的一部分淹没于水底,乌迳路的作用也为水库之水所淹没。

2.乌迳古道的空间概念

对于乌迳古道的空间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狭义上的乌迳古道是指西起乌迳新田圩码头、东北至江西信丰九渡水圩码头,沟通粤赣的陆路通道。古道全程约 40 千米,路面宽 2 至3 米,路面由鹅卵石和花岗岩石砌成,四季可通牛车和马车。

而广义上的乌迳古道西起南雄县城、东至江西赣州,除陆路外,还包括从南雄县城的浈江河道码头到乌迳新田码头、九渡圩码头至赣州大河 (赣江) 码头的两段水路,全程 200 多千米。

(1) 乌迳古道的陆路行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关于乌迳古道的陆路走向情况,今存以下两种说法:

第一,“东北走向说”。

此说认为,古道为东北走向。具体路线:从新田圩码头转陆路起,经乌迳圩、七星树下、杜屋村、永锦街、石坳子,过锦龙圩、石盘江、迳口,到石迳圩; 由石迳圩过老背塘、犁木坵、担水排、焦坑俚、分水坳,进入江西信丰县九渡镇潭头水,再到九渡水圩码头转水运,全程约 40 千米。古道自石迳圩到担水排段,由于 1969 年建成的孔江水库储水而淹没于水底。

第二,“正东转东北说”。

此说认为,古道为正东转东北走向。具体路线:从新田圩码头转陆路起,向东经乌迳圩、田心、松木塘,继而向北转鹤子坑、鸭子口、石迳圩、老背塘、犁木坵、焦坑俚,进入江西信丰县九渡水圩码头转水运,全程约 50 千米。古道自石迳圩到担水排段,由于 1969 年建成的孔江水库储水而淹没于水底。

两种说法所说明的古道陆路之相同点有三:古道陆路起点相同、终点相同、水库所淹路段相同。而区别呢? 即在于对古道陆路从乌迳圩到石迳圩的走向问题的争议。

为了解决这个争议,求证乌迳古道的历史原貌,笔者与课题组成员曾多次对古道的陆路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走访了一些较为知情的人士:

叶逢饶,83 岁,乌迳小学退休教师。

赖荣惠,75 岁,乌迳镇原教办主任、退休教师。

李森林,86 岁,乌迳中学退休教师,新田村李姓第 85 代传人。

赖华清,73 岁,原庙前小学民办教师。

再结合史料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种说法,即乌迳古道是东北走向一说,较准确地描述了古道的原貌,可信。理由如下:

其一,它表明了古道的东北走向与昌水走向的一致性; 而且地势相对平缓,比较符合古代先民傍水而居、依水筑路的惯性。

其二,它指出了在古道的发展过程中,途中出现供路人休息而建的石盘江凉亭,因人群积聚而成的较大的商业圩市———锦龙圩、石迳圩。它们的存在说明了古道在当时的盛况,这也是构成古道走向的重要元素。

其三,经实地考证,古道沿线还残留下断续的、由鹅卵石铺砌而成的路面。其中,古道经乌迳老圩的鹅卵石路面、永金街的鹅卵石路面、石盘江至石迳圩的鹅卵石路面保存较好,这是构成古道的重要部分,是证明乌迳古道存在及其具体走向的有力证据。

第二种说法——— “正东转东北说”则认为古道在乌迳圩开始向东,经田心、松木塘、鹤子坑而折向北面,经鸭子口而到石迳圩。此方向只能算是大体准确,因为松木塘村的范围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域,域内存在空间距离。但是,这种走向的乌迳古道离昌水稍远,路程也远了许多,违背了相同地理条件下避远就近的常理。

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把清代的乡道乌迳段当成了古 “乌迳路”。《南雄县志》曾记,南雄州清代乡道州城至焦坑段,途经的主要村落为:“拱桥、午田、洋分、太和、湖口、长市、许村、黄坑、长龙、新田、乌迳圩、田心、松木塘、鹤子坑、鸭子口、石迳圩、老背塘、犁木坵,往东进入江西信丰县九渡水圩。”22其对南雄州清代乡道州城至焦坑段的记载符合第二种说法,即 “正东转东北说”。

而 《南雄市志》又记:“乌迳路是一条仅次于梅关古道的贯通南北、水陆联运的古道。由南雄城溯浈水而上,三四天到达乌迳,转陆路经田心、松木塘、鹤子坑、鸭子口、石迳圩、老背塘、犁水坵、焦坑俚,进入江西信丰县九渡水圩码头转水运,以小艇 (每艇载四五十石) 沿九渡小邕下桃江,入贡水,出赣江,运程 100 多公里 (千米) ,三四天到达虔州 (今江西赣州) 。明嘉靖年间,每日来往于乌迳路牛车约 100 辆,往来于南雄至新田、乌迳的木帆船约 500 艘。民国二十二年 (1933 年) ,县城至新田往返需六七天,有小民船 240 只。民国二十三年 (1934 年) 雄信公路建成通车,逐步替代了乌迳路。”这里所记虽然大体上反映了乌迳古道的情况,但是,该志对此道所记的某些地方既与史料相悖,也与实际情况不符,值得商榷。

第一,“乌迳路是一条仅次于梅关古道的贯通南北、水陆联运的古道”,这里的 “仅次于”是指时间乎? 作用乎? “庾岭未开,南北通衢也”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第二,“由南雄城溯浈水而上,三四天到达乌迳”与 “县城至新田往返需六七天”,这里的 “三四天”“六七天”水路行程时间是对明嘉靖 《南雄府记》所记时间的误读。实际是 “由南雄城溯浈水而上到乌迳”只需 1 天; 而 “县城至新田往返”水路路程,正常也只需 2天,至多不会超过 3 天。由此推知,古道行程当以嘉靖 《南雄府志》为准。

第三,新田 “转陆路经田心、松木塘、鹤子坑、鸭子口、石迳圩、老背塘、犁水坵、焦坑俚,进入江西信丰县九渡水圩码头”,此非陆路主道,实乃反客为主之误也。主道应该是从新田圩码头转陆路起,经乌迳圩、杜屋村、永锦街、石坳子,过锦龙圩、石盘江、迳口,到石迳圩; 由石迳圩过老背塘、犁水坵、担水排、焦坑俚,进入江西信丰县九渡镇的潭头水,再从九渡水圩码头转水运。

据以上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 1991 年版 《南雄县志》及 2011 年版 《南雄市志》关于 “乌迳路”的记载存在不准确的地方,这是对乌迳古道的误读。这种不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了之后的方志研究,因此有必要加以纠正。当然,我们也要注意,1934 年开通的雄信公路,其原路也非乌迳古道。

(2) 乌迳古道的水路及行程。

广义上的乌迳古道是水陆联运的粤赣通道,那么,古道从南雄至赣州所经水路的情况又如何呢?

《南雄县志》记:“浈江航道起于新田,由东到西贯穿南雄境内,出古市经始兴、曲江县境,在韶关市与武水汇合为北江。浈江航道总长 211 公里 (千米) ,其中县境内 112 公里 (千米) ,最宽河面 220米。”23又记:“古代因浈江航运发达,县城沿江有码头 10 座。”而新田码头 “故址原在新田桥上游约 6 米处,泊位宽 12 米,码头通道长10 米,设置 15 级石坎,每段坎高 16 至 18 厘米,坎宽 30 厘米,码头直通新田圩河边街各商行。1970 年以后,水运无法上行,码头废弃。”24原新田桥 2006 年毁于洪水,今新田桥新建于 2011 年。

如果我们把方向加以调整,由西向东,则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乌迳古道水路从南雄县城浈江码头出发,溯浈江、昌水而上可直达乌迳新田圩码头,由新田圩码头转陆路,至九渡水圩码头下桃江,入贡水,出赣江,至赣州乃至福建及长江流域和中原地区,两段水路行程超过200 千米。

以水为道是南方古代交通的一大特征。在韶关连接粤湘、粤赣的四条古道中,乐宜古道、乌迳古道是水陆联运的古道,它们和其他地方的水陆通道交互连接,从而构成了岭南庞大而有序的水陆联运网。

(3) 昌水与乌迳古道的关系。

昌水是浈江源头。明嘉靖 《南雄府志》有关于浈水、昌水、凌江之记载。“府南曰浈,源出梅岭,下流经灵潭、乌源都,至何村与昌水合。曰昌,源出信丰界,下流经延福、莲溪都,至何村与浈水合。又下流四十余里,至城西与凌水合,同入于海。二水合流,因名县曰浈昌。西曰凌江,源出百丈山,下流八十里至归仁都,又六十里至城西合浈水。宋天禧间保昌令凌皓凿渠堰水灌田,故名。”25而清乾隆《南雄府志》记:“昌水,城南,源出信丰界,流经延福、莲溪、弱溪,至何村与浈水合,又四十余里至城西与凌水合,同入海。”26道光 《直隶南雄州志》则记:“昌水,在保昌县北六十里,源出江西信丰县界,下流流经延福、莲溪二都,又四十余里,至县西与凌水合入东江。浈昌二水合流,故县曰浈昌。”27乾隆 《保昌县志》也有类似记载,不赘。

由此,我们知道,浈江上游———昌水,位于南雄县境东部,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爬栏寨 (一说中亭坑) ,在信丰境内集雨面积达 38 平方千米。昌水流入南雄县境后,于湖口镇何村与发源于梅岭的浈水(现为南山水) 合为浈江,并于南雄县城西与发源于百顺百丈山的凌水汇合,统称浈江。浈江向西流经始兴、曲江,接修仁水、墨江、跃溪水、杜安水后,于韶关与武水汇而成北江。浈江在南雄境内长 112千米,流域面积达 1 756 平方千米,其中昌水占了半壁江山。

昌水由信丰流入南雄后,于界址镇和马芫水、大坑水等汇集成今孔江水库。在乌迳镇境内,昌水汇东部的庙前水,南部的桥渡安水、黄洞水,北部的高排水、大竹水于一体,流域面积不断扩大,以致形成了历史上南雄治下最大的人口聚居区域、经济中心———乌迳。在以水为主要交通载体的古代,乌迳路紧依昌水。昌水水系是南雄境内唯一的内河航道,乌迳从而成为交通与运输的重要地区,借此而促进了商贸的繁荣。在清乾隆 《南雄府志·建置略》有关圩市的记载中,乌迳是 “二十一圩一市”中的 “市”28,是南雄府的第一大圩市。由此可见,乌迳在当时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这几则资料说明了浈江与昌水、凌水及其他支流的关系及昌水的走向与乌迳古道的关系。乌迳古道依昌水而开,其走向与昌水的走向相一致。历史上人类的诞生、生存、发展,无不与水有关,乌迳区域亦然。

综上所述,对乌迳路广义和狭义之理解可进一步深入:

广义的乌迳路是一条水陆联运的粤赣通道,由南雄城溯浈水至湖口,入昌水,直达新田码头,转陆路经乌迳圩、杜屋村、永锦街、锦龙圩、田心、鹤子坑、鸭子口、石迳圩、老背塘、犁水坵、焦坑俚,进入江西信丰县九渡水圩码头,转水运可至赣州。

狭义的乌迳路就是指依昌水而成的陆路,它由乌迳的新田码头开始,经乌迳圩、杜屋村、永锦街、锦龙圩、田心、鹤子坑、鸭子口、石迳圩、老背塘、犁水坵、焦坑俚,进入江西信丰县九渡水圩码头。

为了还历史以真实,也为了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乌迳路,本书所述倾向于对乌迳古道作广义上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