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公务员录用考试历年真题范文
第一章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范文
2015年国考申论范文
2015年国考申论(副省级)
给定资料6中的画线句子写道:“‘科技的生命化’,已成为现实世界无法根除的特征。科技将具备人性。”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 200字。
让科技闪耀生命之光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人类生存其间的物质世界,一边以其广博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资源基础,又以瑰丽的风光为人类带来了赏心悦目的审美体验,一边始终以其冷峻、客观而构成了人类追求自由的硬约束。科技,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人与世界矛盾共生的永恒张力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显著延长了人类探索世界的触角,增强了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在一种自我演进和强化的逻辑中变成了物质世界异化人类的帮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让科技更紧密地站在人类这一边,尽可能褪去冷酷的表情,闪耀出生命的光芒,成为人类重要的课题。
科技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规定了其本质属性是为人类服务的。粗陋如石斧,精妙如芯片,无不是为了人类能更好地生存、生产、生活。但是原子能既能为人类带来近乎源源不断的能源,也能变身为足以毁灭全人类无数次的核弹;通信技术既能将“天涯若比邻”的美好幻想变为现实,也能让人们沦为智能手机的奴隶,而恰恰忽略了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克隆技术既能带来医疗事业的革命性进展,也可能为人类带来无法直面的伦理困境;塑料制品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人类服务的科技转身而成为人类异化的头号推手,这多少让人觉得有点猝不及防,不过,它终究应该不是必然的。这一切,表面看起来都是科技自身内在的复杂性使然,其实,却不外乎人类自身的选择。是追求科学逻辑的极致,还是人类伦理范围内的合宜;是放任盲目的物质至上主义,还是让物质力量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精神力量的升华,在各种生态、伦理困境不断显露的当下,应该不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让科技闪耀生命之光,需要科技性创新,尤其是为应用性的技术性创新注入人性的光辉。人的自由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科技成果及产品的创造,必须彻底改变以“求真”为单一目的的单向度演进逻辑,而始终纳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下,重要的科技创新必须尊重和服从人类现实的伦理秩序;科技产品不能只是充当人类征服与改造世界的硬件工具,而必须同时有助于满足人类审美的需求,改变整体性价值导向,而更加注重个性化的需求,变成人们精神升华的阶梯。
让科技闪耀生命之光,需要合理利用科技成果,摆脱科技对人类的异化困境。科技的腾飞确实为人类带来了变革自然的强大力量,也正因如此,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电磁辐射、人际冷漠成了高悬于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此,人类必须改变对技术力量的“炫耀性”试用,在面对自然时保存一份必要的敬畏,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适度消费。在“上天入地”毫无悬念、光速移动伴随生活的同时,在内心保持一份田园遐思,对身边平常的人、事、物多一份关切与爱护。
科技是生命的点缀,永远无法也不应喧宾夺主。但要在利用科技所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抵御其异化的诱惑,让科技真正闪耀生命之光,却必须是人类共同的觉醒。
专家总评:
该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论述翔实,并能结合原材料展开论述,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行文,分析问题透彻,解决问题实际,是一篇较为成功的申论应试之作。
2015年国考申论(地市级)
给定资料6中的画线句子写着:“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历史和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参考并结合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 200字。
【范文1】
还原科学精彩,迎来科学昌明
如果你对一个毫无审美情趣的科学匠人说“我的忧愁像漆黑的夜晚,浓得化不开”,他一定觉得你不通逻辑、不可理喻,然而这样的比喻在文学上确是司空见惯的,倘若不这样类比,文学的趣味性恰恰会减少很多。从科学的逻辑上来说,“异类不比”,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性公理,而从文艺的角度来看,异类之比却能比出绝妙的审美意境。从上述分析来看,确实正应了那句话——“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科学的呆板来自其求真的天然属性,在科学的世界里容不得半点含糊,严格的逻辑界定清楚了科学的边界——世界原本客观,人类当然要以客观的态度和方式去面对它。
然而,真正面对物质世界的,始终还是人自身,科学充其量只是扮演中介性的工具角色。人类所需要的终究还是“精彩”,而非“呆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原本也该是“精彩”的,“呆板”的科学只是其一重属性,甚至是次要属性。当医生把人体单纯看作一个物体而以所谓“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当核物理学家只服从于核弹的杀伤等级、当生物学家跃跃欲试于克隆出完整的人时,科学的“呆板”甚至显得有点可怕。因此,科学的“精彩”已经不只是科学所具备的修饰,而成了科学发展的必需,否则,当科学沿着自身演进的逻辑阔步前进而将“呆板”进行到底之时,可能也就是科学终结之日。而当能彻底还原科学原本的“精彩”之时,也就是科学真正昌明之日。
科学的“精彩”需要为其注入人文的色彩,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的护佑。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自由,科学只是人在面对自然世界时寻求自由的工具,因而本质上科学就该是人文性的。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人性的标准和底线,正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言,“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其实就是揭示了科学具有人性底线的一个方面。科学研究不仅要追求真,要尊重自然的规律,更要追求美和善,也要尊重社会的规矩和审美取向。
科学的“精彩”还需要通俗地传达。科学不应该是象牙塔里的思维游戏,其工具属性决定了它要走向大众。科学家在向大众传达科学的成果时,要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剥去术语和名词为科学戴上的冷艳面具,让科学变得可亲近、有温度,走入寻常百姓家。只有这样,科学才能真正赢得普罗大众的广泛共鸣,获取最为宽广的群众基础。
时至今日,人类的异化已十分深刻,不得不说,在这其中科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手机低头族”无处不在、转基因争议日甚一日、中医存废众说纷纭,甚至“文科生”成为一个轻贬义词的今天,讨论科学的“精彩”问题显得正合时宜,而这或许正是当今社会诸多重要问题能够得以破解的希望所在吧。
专家总评:
该文能紧密结合原材料展开论述,通过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证了“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更难能可贵的是,论述的语言流畅、自然,文采斐然,值得借鉴。
【范文2】
论科技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我们人为地把知识分成“文科”和“理科”,在一些人的理解中,“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真正的科技是有灵魂、有生命、有温度、有情怀、有人性的。可以说科技完全源于人、依靠人、为了人,人既是科技的基础,也是科技的手段,更是科技的目的,在科技的研究、应用、推广中,处处都充满了人本主义精神。
科技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科技必须承认、尊重、满足人性中最普遍、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才能得到发展。科技必须饱含着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之情,饱含着对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才能得到壮大发展。
科技是为人服务的,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仅仅是出于道德高尚的善良意愿,而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以现在运用得最广泛的互联网技术为例,为什么它现在如此流行?是人,是人的需要。人民需要交流,需要购物,需要合作,需要随时随地自由自在地链接。与其说是互联网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不如说是人民的生活需求造就了互联网。这同时也决定了互联网技术的研究、改进、应用都必须盯着人的需求。谁能用更低的成本、更短的时间、更人性的关怀服务人民,人民就选择谁、热爱谁、支持谁。同样,如果不是怀着对人的正常需求的尊重、同情、热爱,是不可能创造出伟大的科技成就的。
人性的需求不仅是科技的目的,也是科技发展的动力。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决定了科技要不断迭代更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的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向追求愉悦、享受、自由、成就感等方面转变,这种需求也引导、推动、迫使技术变得更人性化。以手机为例,最早的手机仅仅是通信工具,手机的消费者也只关心手机的质量、价格等,当手机作为一个大众都能消费的工具的时候,手机功能发生了变化——它逐步演化成为一种文化认同、审美情趣,甚至是精神追求的符号。这时就必须在呆板的、作为纯粹工具的手机中注入如变革、情怀、理想等人格化的因素,以满足人的这种精神需求。手机作为通信工具的同时满足了人们对身份认同的需求,这只是科技人性化、生命化的千万例子中的一个。
科技产生、发展、运用有其自身的轨道和规律,科技并不谋求控制甚至消灭人,这本身也是不可能做到的。科技虽然追求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的目的绝不谋求对人的规训、惩罚与控制,这会扼杀人的自由,扼杀了自由就是扼杀了需求,也扼杀了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一些传统的人文知识分子担心,科技将会控制人、扼杀人,将人变成一个没有感情、没有情趣、没有自由的废物。一些学者对电脑控、手机控、微博控、游戏控感到忧心忡忡,对待科技和其带来的种种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组织结构如临大敌,他们总是喋喋不休地告诫我们要远离手机云云。但事实是人民依然掌控着自己的生活,并且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还有人把“网瘾”等归咎于科技发展,并扣上一顶“异化”的帽子,这十分可笑,没有网瘾依然会有毒瘾、赌瘾等等。很多社会问题在科技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只是现在借助科技变了一种形式。
科技并不是人之外的异己力量,科技就是人本身,科技的出现和发展与其说是科技的需要,不如说是人的需要。人类对科技的需求将越来越广泛,对科技的依赖也必将越来越普遍,对待科技我们需要的不是排斥,而是拥抱;不是担心,而是欣喜;不是冷漠,而是热情。
专家总评:
该文能始终围绕“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这一论点展开论述,采用递进式论述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地突出中心论点,论述的语言流畅、自然,文采斐然,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值得借鉴。
【范文3】
让科学在人文的大地上放歌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关于科学的故事:德国人在设计制造高铁列车的过程中,因为列车两节车厢间无法设计成流线型,列车的运行时速始终不能超过300公里。中国人引入德国的技术后,在两节车厢间加装了塑胶风挡,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当德国专家来中国的唐山厂一探究竟时,中国铁路工人告诉他们,因为我们觉得把馅包在里面的馅饼比比萨饼更有内涵,所以我们才有这样的设计。
小小的馅饼,这个中国民间最“土”的食品,居然让中国人把高铁时速提高到380公里以上,轻松自在地把德国专家精心计算一个多世纪的纪录打破,真可谓“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人文是客观科学规律与人自身主观需要间的桥梁,没有科学进步的人文是定格在历史相框里泛黄的老照片,但没有了人文的科学则更是毫无价值。现代科学真应以社会这片广阔的人文大地作纸,以我们的辛勤汗水为墨,挥毫泼墨把科学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学在人文的大地上放歌。
自古以来科学就展示着人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在先秦冶炼技术的背后,遑论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哪怕是从小小的铲币,看似简单的钵盆中,也可领略问鼎中原、王爱细腰的春秋;今天,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NJ2型高原内燃机车,让中国人实现了青藏铁路梦的同时,机车启动时叮当的铃声,又给人以哈利·波特奇幻故事的无限遐想。科学技术表面看是一堆枯燥、呆板的公式数据推导出的管、线、系统和外壳,但实则,每一笔、每一画、每一个螺丝的不同排列,都彰显着或是鬯达或是诚悫的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念。
现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以人为本。最初被用来防止羊群偷吃草的围栏工具,最终却像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一样,被发展成了人类战争中所使用的杀人工具,这充分说明科学在发展的道路上不能偏离“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科学一旦离开了人的需求,就会变成一只青面獠牙的怪兽,最终只能在远离人文的蹊径上踽踽独行。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历史和逻辑必须统一。科学是严谨的逻辑,但抛开人类历史进程的科学,最终也不过是一座瓮牖绳枢的茅草房,不可能期盼它“犁生骍角”。而用历史这个最完整的人文因素武装起来的现代科学,哪怕它不甚完备,也会具有“在哲学上演奏第一小提琴”的巨大魔力。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今天,让中国式的科学在中国的大地上放歌,这才是最大的自主创新,才是最具民族魂的“中国特色”。
专家总评:
该文最大的特色就是标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让科学在人文的大地上放歌”为题,使枯燥的议论文增添了一丝文采,标题已经显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精神。本文始终围绕“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这一论点展开论述,语言流畅、自然,文采斐然,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