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影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 存世较早老照片

汕头埠自1860年开埠以后,一个小渔村正悄然发生变化,大批西方人到此驻足,他们有的从事经济、宗教活动,有的则以政治、军事活动为目的,而他们留下的照片也直观地记录了汕头埠的早期景象。当年汕头埠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也有世界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的身影。

1867年至1872年,汤姆逊的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在其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名山大川和民生时局。他将这批照片以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为名在西方结集出版,近年“秦风老照片馆”斥巨资购得一套,成为迄今中国人收藏的唯一一套完整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2012年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此书为底本,由徐家宁翻译,出版了《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其中有一张摄于汕头,这可能是最早的汕头埠照片,此时距摄影术的发明只有短短数十年的时间。

拍摄于1870年左右的汕头埠照片(约翰·汤姆逊摄)

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现在,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近150年前的汕头埠的一角。汤姆逊为照片所作的介绍中写道:

外国人称之为汕头的中国城镇,位于韩江出海口东岸,韩江流经广东省人口稠密而富饶的地区,同时在它入海口处有一个能让大型船舶下锚的宽阔港口。因此在1842年,它首先吸引了外国商人的目光,自此后在商业上的重要性日益上升。……1842年到1851年,在现在居留区下游四英里左右的地方,一个未经承认的外国社区在汕头妈屿岛建立起来。1862年,在得到中国政府的许可后修建了现在的居留区点,它背山而立,山后是本地人的城镇。

照片拍摄于Messrs.Richardson and Co.(理查德森洋行)后面的高处。这里的山除了散乱的花岗岩之外什么也没有。这些花岗岩有的处于崩离状态,有些却是大块的巨石,光秃秃地裸露着,像纪念碑一样静静地矗立在山冈上。尽管地势条件恶劣,这里的居民还是运来了肥沃的土壤,将房子周围寸草不生的坡谷变成了花园和整齐的草坪,而且就像他们期望的那样,一个小村子在附近迅速地繁荣起来,为这些外国人提供各种所需。

欧洲人的房子主要用一种本地混凝土建成,这种混凝土是附近大量出产的一种长石黏土与贝壳灰的混合物,凝固后十分坚硬。在里面,房子的天花板上都装饰有精心制作的檐口和镶板。这些东西都是本地艺人的杰作,他们将这门技艺发展到近乎完美的高度,使之成为汕头的特产。飞禽走兽、鲜花水果,因艺人高超的艺术和优雅随性的设计而栩栩如生,他们用双手和一两把小泥刀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精美的图案在他们十指间一点点呈现出来,但是艺人们的收入却很低……

20世纪初汕头美璋照相印制的礐石“海角石林”明信片(陈传忠藏)

从汤姆逊的照片中,我们可清晰地看见许多栋欧式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海边,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这张照片是汤姆逊在礐石的山坡上举着照相机向东北方的韩江出海口方向拍摄的。照片左上方有一小屿,旁边还有一块小岩石,而从新加坡的陈传忠先生收藏的几张老明信片中,则可看到这个小屿可能就是礐石海滩上的“海角石林”。

另一张明信片上的照片大概是从“海角石林”附近向西南方的礐石上拍摄的,能清楚地看到海边的小岩石。

20世纪初汕头美璋照相印制的礐石港口明信片(陈传忠藏)

而汤姆逊照片中的 “Messrs.Richardson and Co.”(理查德森洋行),我们可以从1922年“八二”风灾之后汕头存心善堂拍摄的一张照片中得知,这座建筑后来也被称为德记花园。

1922年,礐石德记花园灾图(蔡木通提供)

相关文献记载,德记洋行创办于1862年,最初设址在汕头的至平路,后迁至商平路,其业务主要是在汕头招聘契约华工往外国当劳工。房建昌研究员所撰的《潮汕地区中英交涉数事》对德记洋行的描述如下: “1861年4月30日,汕头最早开设的美英商德记洋行(Bradley & Co.,Ltd.)被一群约200名的武装华人袭击,价值约12000元的资财尽被抢劫。当时该行出资者共3人,其中2人是美国人,1人为英国人。该行真正的创建者为美国人巴利列(Chas William Brad-ley.Jr.),其汉名又译作俾列利·查士·威林。他虽然不是职业外交官,但1849年到1853年以商人资格为首任美国驻厦门副领事,1854年任美国驻宁波领事,1855年在香港以自己的名字创建德记洋行,1856年来妈屿居住,汕头的德记洋行实际为分行。1860年1月他又为首任美国驻汕头副领事,至翌年3月卸任。”1

从上面简单的关于德记洋行的材料中,我们初步获知,德记洋行在妈屿和汕头埠都有产业,而礐石是否有其产业则不得而知。存心善堂1922年拍摄的照片称其为“德记花园”,并不是“德记洋行”,汤姆逊拍摄的礐石照片所称的“理查德森洋行”,距存心善堂拍摄德记花园照片的时间相差半个世纪,期间可能是产权有了转移,于是这座建筑成了德记洋行的产业。

拍摄汕头埠照片的同时,汤姆逊还拍摄了一张潮州湘子桥的照片,这也成为传世最早的湘子桥照片。

相比前一张,他拍摄湘子桥时,就颇有点麻烦,他叙述道:

湘子桥最早的照片(约翰·汤姆逊摄)

拍摄湘子桥是艰辛的。拍摄时,为了避开喧闹的不友好的人群,我一清早就开始工作。但人们还是骚动起来。当他们看到我那枪炮般的摄影家伙对准他们那高悬桥外摇摇晃晃的住处时,他们认定我是在耍外国巫术,要加害于古桥及上面的居民。于是他们丢下店铺摊档不管,由一个“勇敢分子”纠集一批擅长于投掷的无赖,与其他市民一起,齐心协力,准备好泥巴瓦片等投掷物。没多久,这些东西便雨点般落在我的身旁和头上。我跃入水中,狼狈不堪地向停靠在附近的篷船撤退,登船躲避。当人群中一个“无赖”不顾一切继续进逼,欲毁我的摄影机时,我不得已操起尖利的三脚架当作武器把他击退。对于我来说,损失并不大。说真的,古桥的照片还是在三脚架上拍摄到的。

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是英国苏格兰摄影家、地理学家、旅行家,也是最早来远东旅行、并用照片记录各地人文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摄影师之一。1862年,他成为皇家苏格兰艺术学会的会员。同年到新加坡生产经营航海仪器,并开设照相馆,主拍人像。后又到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暹罗(今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地。1866年入选皇家人种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1867年10月移居香港,开始了他摄影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几年。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是汤姆逊最重要的作品,为他带来了巨大声誉,1881年他被维多利亚女王指定为御用摄影师。他不仅是一名摄影师,更是一位带着思考去行走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他的数百幅照片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无论镜头或是文字,视角都颇为科学、严谨,至今观之,仍觉新鲜、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