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现代英语戏剧改译研究文献综述
一、学术论著和论文对英语改译戏剧的研究
英语戏剧的改译和演出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戏剧、文学、文化现象,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专著论述这一问题,关于英语戏剧在中国现代的改译,只有单篇论文或者其他著作中附带的论述,因此对于这一重要现象尚缺乏整体、系统和有条理的梳理分析。现将代表性的文献按照现代和当代大致梳理如下:
(1)余上沅的《戏剧论集·论改译》。这是一篇很有名气的文献,今天看来,该文主要说的不是改译的问题。这篇论文说的其实是“模仿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因为它始终讲的是模仿对于独立创作的意义,模仿其实也是独创的一个部分和一种基本的形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余上沅所举的例子,如《汉宫秋》对前辈作品的模仿等国内国外都有,这种例子不该出现在“论改译”的题目下,而且还是作为具有重要说明意义的例子,因为同语种内的属于流变和改作,只有跨语种才存在“改译”。
(2)田禽的《中国戏剧运动·三十年来戏剧翻译之比较》。这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文献,它详细统计了1908—1938年之间的所有戏剧翻译本,特别是详细标出了改译本、源语国、改译者、出版机构,这对于我核对和补漏相关的统计非常重要。不过它主要是说明“复译”显示的翻译的无组织、翻译对于抗战前后中国剧作家的积极影响等,没有专门论述改译的问题。
(3)舒畅编辑的《现代戏剧图书目录·乙·剧本》。这里有按照国别统计的翻译和改译剧本,时间到1940年之前。它不但详细标出了改译本、改译者、年代、出版机构,而且记录了一些源语本的英文原名。有些记录仅此一处,非常珍贵。
(4)1929年9月23—24日的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刚刚从英国回国的黄佐临(作霖)的《南开公演的〈争强〉与原著之比较》的评论文章。从今天的角度看,这是一篇非常珍贵的文献——它是黄佐临在民国时期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早期难得一见的、立足于舞台演出的、关于戏剧改译本与英文原作差异的比较论文。黄佐临针对舞台语言、导演对演出戏剧的处理方式、改译本演出比原著的合理之处、改译本对原作删节的不合理之处等重要方面都发表了自己独特而又精到的意见。
还有大量文献都是专门论翻译和戏剧翻译的,不涉及英语戏剧改译问题。
二、当代学术论著和论文对英语改译戏剧的研究
由于缺乏专门的宏观的研究,所以英语戏剧改译的研究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被提及:
(1)在刘欣博士所著的《论中国现代改译剧》里有英语改译戏剧的相关资料和剧目。该书是第一本从宏观角度全面梳理现代改译剧的专著,书中有大量的珍贵图片,书后有改译剧的剧目,其中囊括了大部分英语改译剧名。
(2)在比较戏剧史中专章论述。如田本相主编的《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第四编第九章,该章题目是“外国戏剧改编及其影响”。实际上这本书以及其他比较戏剧史除了专门论述之外,都会在行文中多处提到改译的问题。我粗略统计了一下,上述这本比较戏剧史提到剧本或者剧作家涉及英语戏剧改译的有近二十处,但是在这些地方因为主要探讨的是其他问题,所以提到改译都是非常简单的。第四编第九章涉及有关改编的五个问题,对于改译都是本质性的问题,如改编在话剧初始期的地位、改编理论的确立、改编意识的确立、改编与戏剧大众化实践的关系、改编的民族色彩,可以说涉及了改译话题的所有方面。但是由于这是一本“史”中的一章,所以“论”的色彩非常淡,主要是对于现象的梳理,而不是对于本质的开掘。
(3)在一些研究现代戏剧和戏剧演出的专著中多有涉及。如杨新宇博士的《复旦剧社与中国现代话剧运动》中就有很多关于英语戏剧改译本的演出情况的梳理和分析。马俊山先生的专著《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在市民与戏剧的关系等方面也有很多对英语改译剧的舞台分析。
(4)在有关中国现代翻译史和翻译论的专著中会给予特别的章节概述。例如:王建开著的《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五章第四节。尽管王著中某些具体观点还是值得商榷的,但是这一节仍然可以被视为一篇极其重要和有价值的单篇论文,是1907—2006年之间关于英语戏剧改译最有价值的论文。虽然作者的出发点主要是语言而不是戏剧,但是它至少在三个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首先,它是第一篇从理论到作品例证都专门针对“改译”的论文,此前改译的话题总是混在翻译和创作之中,由于改译在翻译理论中是一个专门的问题,所以单纯的翻译理论和创作理论都不能不经过转换而被直接运用于对改译问题的分析。其次,它虽然缺乏有力度的深入分析,且有某些以偏概全之处,但是它却已经把改译剧本繁荣的复杂原因一一陈列出来,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剧本荒”或者“创作的借鉴”之类单一原因。应该说,该文对于抗战开始后剧本改译比此前繁荣原因的分析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再次,作为从事英语文学研究的学者,王建开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在短短的论述中说清了几个此前没有人能确定的剧本,如《残雪》出自斯坦贝克的小说等。相比之下,孟阳毅、李载道主编的《中国翻译文学史》,作为一部翻译史居然没有专章讲戏剧翻译,更不用提在现代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现象的改译了。该书只是在提到某个翻译家,如郭沫若、李健吾等的时候会简单分析译本与原本的区别,而且是浮光掠影式的。
(5)本书作者发表论文6篇:《阐释和创造:论洪深对奥斯卡王尔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的改译》《论李健吾莎士比亚戏剧改译本的民族化特质:从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看改译者的创造》《文明戏时期莎士比亚戏剧的改译和演出》《从爱尔兰〈月亮上升〉到抗战名剧〈三江好〉:民族文化深层需求对戏剧翻译的意义》《论现代中国英语戏剧改译的“中国化”策略》《忸怩作态的都市爱情:论李健吾改译本〈说谎集〉》。
(6)专门论述某部剧作的改译和演出情况的单篇论文。具代表性的有:①杨新宇发表于《文景》2005年第10期上的《从〈寄生草〉到〈家有娇妻〉》。该文论述英国剧作家台维斯(H.H.Davis)剧作Mollusc(汉译名为《软体动物》)的朱端均改译本和洪深改译本的关系及差异,以及各自演出的情况,还分析了这两个改译本各自的时代背景对于改译的影响。文章的指归是该剧当代版,即人艺改译本《家有娇妻》的改译和演出。本文资料翔实,分析简洁精要,是一篇不长但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论述改译论文。②赵建新发表于《剧作家》2007年第4期上的《李健吾戏剧创作中的跨文化改编——以〈王德明〉〈金小玉〉为例》。该文的指归是李健吾改译本的独特风格,其中涉及了李健吾改自莎士比亚著名悲剧《麦克白》和元杂剧《赵氏孤儿》的《王德明》,简要分析了《王德明》的人物、情节和语言,是一篇从改译者出发探讨改译本的独创性的文献。
(7)在跨文化交流的专著中被提及。这方面最有价值的有两部,一是刘海平、朱东霖所著的《中美文化在戏剧中交流——奥尼尔与中国》;另外一部是吴戈所著的《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解读》。这两部专著都论及了奥尼尔戏剧《天边外》在中国现代的改译本《遥望》。虽然两部专著对于这次改译和演出做出了完全相反的评价,但是我认为他们的研究都是极有价值的。
(8)论戏剧或者论翻译的境内外的论文偶然提及。例如:Jerzy Grotowski,Maureen Schaeffer Price,Around Theatre:The Orient-The Occident;Tsuen-hsuin Tsien,Western Impact on China Through Translation;张少雄:《新月社翻译小史》,《中国翻译》1994年第2期。
(9)在文化学或者哲学研究的论文里涉及。例如:Kay Wan-Kay Li,Bernard Shaw's Passage to China:Literary Transmission as A Process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Alexander Cheng-Yuan Huang,Shakespeare on the Chinese Stage 1839-2004:A History of Transcultural Performance。
最后这两类文献的意义主要在于对思考剧本改译的互文现象、对译本“误读”的文化学意义、剧本改译中体现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及文化差异等问题有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