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采茶戏(岭南文化书系·韶文化研究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粤北采茶戏概观

一、剧种简介

韶关史称“韶州”。早在13万年前,华夏民族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发祥地。韶关有着2100多年悠久的文化历史,风景秀丽,是南北交通咽喉,自古就被誉为“粤北重镇”、“岭南名都”。历史上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粤北山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富有浓郁特色的客家乡土文化。“早在明代,韶州府就有了‘装饰杂剧’、‘装办杂剧’、‘装鬼办戏’等戏剧活动。清康熙年间,粤北地区便出现了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是源于广东省北部山区的民间采茶歌舞小戏,包括唱花灯、唱花鼓、采茶、大茶、采茶小戏、三角班。演出活动遍及广东各县市及周边省市,如赣南、湘南、桂东、福建等地。20世纪50年代,各县市演出团体逐渐走向正轨,相继更名为采茶剧团,1959年,粤北民间艺术团更名为粤北采茶剧团,始称粤北采茶戏。粤北采茶戏有三个流派,即南雄灯子、韶南大茶、连阳调子。南雄灯子源于茶花灯,韶南大茶源于粤北各县市的纸马花灯,连阳调子源于连阳县舞狮唱调子的狮子堂。三大流派于20世纪50年代中叶逐渐合流,统称粤北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是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真正登上舞台并发展起来的粤北地方戏剧。粤北采茶戏从其诞生至今不过几十年的历史,但因其唱腔优美,诙谐幽默,健康朴实,客家色彩浓厚,故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从20世纪50年代土改合作化一直到成立人民公社时期,粤北采茶戏先后在各地排演了像《夫妻采茶》、《劝郎》、《打柴头割蓢萁》、《双双配》、《打狗劝夫》、《打面缸》、《俏妹子》、《钓》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诸多剧目。现在粤北采茶戏已发展成为粤北的大型地方剧种,成为粤北人民尤其是客家人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并影响到邻近省份。不仅如此,由于粤北采茶戏的音乐优美如歌,因此成为许多影视音乐和歌剧创作的音乐素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粤北采茶戏以客家方言为基调,生动活泼,既具有浓郁的客家生活气息,又具有很强的时代风貌,从而广为流传。

粤北采茶戏是粤北客家先民世代相承,且与客家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它是客家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粤北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是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更是中国戏曲艺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种。2007年5月,粤北采茶戏被列入韶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