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特色”、“万元户”、“下海”、“打工”……到90年代的“卡拉OK”、“炒股”、“网吧”、“盗版”……再到21世纪的“手机短信”、“网上购物”、“入世”、“与时俱进”……流行语从特定角度表达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忠实地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流行语的使用频率日益升高。流行语真实记录了国家的政策举措、社会的重大事件、百姓的关注焦点、复杂的国际风云、起伏的经济景象、发展的科技成果……展现着一幅幅时代变化的历史画卷。
2008年 的“低温冰冻”、“汶川大地震”,让我们体会了国人的勇敢和坚强;“北京奥运会”,我们分享着国人的自豪和感动;面对之后的“三聚氰胺”事件和“金融风暴”,政府又给了我们信心和温暖。
2009年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家电下乡” 顺应了农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绩效工资”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微博”延伸着文化的思索;“全民健身日”宣扬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食品安全法”提高了我国食品安全的整体水平。
2010年是“给力”的一年:在水上拉开序幕的“广州亚运会”上,中国军团创造了历史之最;“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备受关注的“教育规划纲要”,是中国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教育规划。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首次“交会对接”,“太空之吻”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历史性新纪元;“美债危机”引发全球市场剧烈波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告诉人们铁路安全责任重大。
2012年“十八大”胜利召开,“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词描绘出中国发展蓝图,“文化强国”、“稳增长”、“网络反腐”、“强农惠农富农”等系列政策和“正能量”共同汇集成社会的主流,描绘着多彩的历史画卷和承载民族希望的“中国梦”。
作为一种流变着的符号表征,流行语最能敏锐反映时代和社会心理的变迁。从流行词语的变化中寻找社会变迁的脉络,是一种从生活细节中探求重大历史变化的过程。
本书运用大量语料,采用个案分析与示例阐释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流行语产生的动因,探讨了校园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方言流行语的规律和影响,研究了流行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色,阐述了流行语在修辞和语用学方面的价值。
流行语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本书的研究有利于扩展汉语词汇研究的新视野,有助于词典的修正和编纂,可丰富与流行语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培育文化现象研究的生长点,开拓社会世情研究的范围,拓展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