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用语的语用心理分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符号与其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问。笔者发现,现有语用学研究主要面向个人的语言使用,对发生在公共空间(如机场、车站、码头、景点等),通过公共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等)、网络(如互联网、各种内部网络)等面向社会公众传递公共信息的社会用语的研究却相对匮乏,对社会用语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必要的理论概括;对社会用语的社会心理语用分析较为少见,缺乏系统性。就研究的方法而言,主观性较强,过分依赖一些语言形式,结论开放性强,缺乏实证性研究。

为此,本书实证调查了中国语境下社会用语的一些使用维度,从社会心理语用学角度切入,探讨中国语境下社会用语的使用者如何调用各种语用—语言手段,把握、利用各种社会心理因素,从而达到实施说服、推销、发行等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特色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1)面向社会用语这一长期以来在语用学界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和重视的语言应用领域,运用各种语用学理论,较为系统地研究社会用语。

(2)从社会心理语用学这一全新的理论视角,对社会用语加以深入分析,揭示社会用语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挖掘社会用语背后的社会心理定位、社会心理机制、社会心理策略、社会心理制约等,考察社会用语对社会公众可能产生的社会心理影响。

(3)运用多种实证方法,基于大量第一手语料,为社会用语的语用心理分析提供实证支撑。

本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明显的实践意义。从理论上讲,本书有助于发现社会用语的使用特点与规律,检验既有语用学理论在社会用语研究中的适用性,揭示社会用语的社会心理成因。在应用方面,本书可以为社会机构、产品、服务等的命名活动提供专业建议;也可以为新闻标题设计、广告用语设计等提供思路;还可以为社会公众更好地认识各类社会用语提供理论指导。

全书由15章及两个附录组成。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及分工具体如下:陈新仁作为主编,负责全书的设计,各章书稿的修改、统稿,并独立完成第1、15章,主持编写第3章,参与编写第4、5、7、9、10、12章;郭亚东负责编写了第2章;张翼、詹全旺负责编写了第4章;鞠琳负责编写了第5章;陶恒、高虹合作编写了第6章;潘成云负责编写了第7章;胡旭辉负责编写了第8章;曹燕黎负责编写了第9章;吴珏负责编写了第10章;李民负责编写了第11章;袁周敏负责编写了第12章;俞希负责编写了第13章;刘性峰负责编写了第14章;毛延生负责编写了附录1;邓景负责编写了附录2;戴彩红参与了第3章的编写工作。在语料、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得到了我的博士生毛延生(现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景晓平(现为南京理工大学教师)、袁周敏(现为南京邮电大学教师)、任育新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个别章节的内容曾作为项目的阶段成果在国内一些刊物上发表过,在收入本书时编者对内容及体例做了一些必要的完善与统一。

社会用语涵盖面广,与社会心理的联系无处不在,因此,出于可行性的考虑,本书开展的语用心理分析只聚焦于广告用语、商业性命名用语、新闻标题用语、告示语等,对于上述四类社会用语也只能采用抽样的方法。本书较为系统开展的关于社会用语的语用心理分析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尚属首次,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当然,不成熟、不恰当之处同样难免。编者权当抛砖引玉,祈请专家、同行们批评指正。

陈新仁

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