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课程的目标与知识结构
“歌曲写作与改编”课程包括分析作品与编创作品两大内容,是高师音乐教育中以向学生传授作曲基础知识和培养写作能力、歌曲分析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写作知识与技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和写作(改编)作品的课程,为学生今后在中学音乐教师这一岗位上能够对中外各种风格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出分析讲解,对中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歌曲创作辅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打好基础。
基于这一课程教学目标,教学中应注重体现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特色,但从作者多年从事本课程教学的经历与掌握的现状分析来看,歌曲写作与改编课程中一直存在着沿用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模仿音乐院校的教学方法等问题。由于音乐院校开设的理论必修课程在师范音乐系大部分侧重声乐、器乐、舞蹈的学生中只开设了乐理与和声,造成了学生在知识结构组成上的严重不足;由于忽视了师范院校普修学生多、选修专业不同、需求角度也不同的特性,制约了歌曲分析与改编课程的自身发展。另外,从近年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在工作岗位上能给中学生进行歌曲写作辅导、能谱写出较好旋律的群众歌曲参与社会群众文艺活动的佼佼者少之又少,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却也能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
解决好课程设置与目标的矛盾的有效方法是从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其他文科类专业相比较,高师音乐院系文化考试录取线历来偏低,偏重主科专业成绩,造成高师音乐院系学生文化素质欠缺的先天不足。学生进校后往往偏重于某项技术课程的学习而忽视理论课程的学习,再加上教师上课时专注单科知识的传授,各门课程大多各自为政,互不联系。因此,在注重文理素质并重的创作类课程中学生能力低下的缺陷就显得格外突出。为此,储备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课程教学与自主学习中建立一个相互渗透的教学网络体系,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灵活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是解决课程设置与目标相互矛盾的可行性办法。
具体构想是,以歌曲写作与改编课为目标课程建立一个网络体系,把与此相关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文化课程纳入网络体系之中,如乐理与视唱、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中外音乐史与欣赏、民族民间音乐、音乐美学、中外名著赏析等。以此为基础,找出各门课程中与之相关的理论、技术、文化的连接点为学习内容,使教材既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又具备足够的学科技术,还具有可以因材施教的特点。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进入校园后,这种网络体系的优势可以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例如,在歌曲分析与改编课中建立一个广及中外的音乐名作必读曲目,这些曲目就能成为连接上述各门课程的纽带,在知识总体上加深了纵向综合和横向综合,而与此相关的理论、技术、文化的连接点就会呈辐射网状影响课程教学,学生可尽情遨游其中,获得较为全面的、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艺术文化修养。这样,既弥补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缺陷,又达到了学科知识的关联,有助于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自身规律的歌曲写作与改编教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