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适应障碍的概念与类型
一、关于适应
在生物学中,当环境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具体来讲,适应一方面指生物各层次的结构(如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乃至由个体组成的种群等)都与功能相适应;另一方面,这种结构与相关的功能(包括行为、习性等)适合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这一概念被心理学借用,其中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行为。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进行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的每一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行为,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二、适应障碍的概念
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是指由某一明显的生活变化或应激的生活事件引起的,加之个体有一定的人格缺陷,产生以烦恼、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为主,伴有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以致明显影响社会功能的一种反应。病程往往较长,但一般不超过6个月。通常在应激事件或生活改变发生后1个月内起病。随着时过境迁、刺激的消除或经过调整形成了新的适应,精神障碍随之缓解。较常见的应激事件包括:①冲突性危机。如天灾、人祸、破产、被解雇、工作或学习严重受挫、受恐吓、亲属突然死亡等。②消耗性危机。如受歧视、长期心理压抑、迁移、失业、法律纠纷、职业环境条件不佳、长期经济困难、判刑坐牢等。③家庭或个人危机。如婚变、代沟、空巢现象、健康状况恶化等。
三、适应障碍的类型
按照临床可将适应障碍分为以下八个类型:
1.抑郁心境的适应障碍
抑郁为主的精神障碍是开始于心理社会刺激发生后1个月内,但症状比重性抑郁较轻,常伴有无望感、哭泣、沮丧等症状,此型在成年人中较为常见。
“抑郁心境”的基本特征是情绪低落、兴趣索然,自感思维迟缓、反应慢,不愿与朋友、同事交往,严重时有悲观绝望、痛苦难熬、生不如死的感觉。心境抑郁者常用“活着没意思”“高兴不起来”描述其内心的体验。有时会有自责、自罪感,觉得自己是家人的累赘,是社会的废物和寄生虫,常把过去的一般性缺点或错误夸大成不可饶恕的罪行,甚至通过自杀来了结自己“无用”的生命。
2.焦虑心境的适应障碍
焦虑心境的适应障碍是指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表现为神经过敏、心烦、紧张不安、愤怒等症状。患者在缺乏明显客观依据或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对其本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或认为病情严重、不易治疗,或认为问题复杂、无法解决等,以致坐立不安、搓手顿脚、唉声叹气、双眉紧锁、极度痛苦,似有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劝解也仍不能消除其焦虑。
3.混合性情绪的适应障碍
混合性情绪的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心境及其他异常情绪的综合症状,其症状的严重程度比重性抑郁或焦虑症轻。
4.品行异常的适应障碍
品行异常的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反社会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性行为。
反社会性行为: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表现,如偷东西、勒索、抢劫、说谎、逃跑、破坏公物等。
攻击性行为:攻击他人或动物,伤害、殴打、威胁、恐吓他人,使用刀、枪、棍、棒、石块等硬物或器械造成他人躯体的伤害。男性多表现为躯体性攻击,女性多表现为言语性攻击,如咒骂、侮辱等。
对立违抗性行为:指对监管人员采取明显的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表现为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偷窃、易暴怒、好发脾气,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存心报复,破坏公共设施;常常拒绝或不理睬监管人员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地不服从;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常与人争吵,常与监管人员对抗;经常故意干扰他人;常违反集体纪律而不接受批评。此型多见于青少年。
5.情绪和品行混合型适应障碍
情绪和品行混合型适应障碍表现为恶劣情绪与不良品行的混合状况。
6.躯体不适型适应障碍
躯体不适型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有躯体主诉,如疲乏、头痛、背痛、心悸、呼吸系统症状、食欲缺乏、慢性腹泻或其他躯体不适等,而这些症状与环境的改变密切相关。
7.工作抑制型适应障碍
工作抑制型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突然难以胜任日常工作和学习,工作效率下降,学习成绩不佳,工作学习能力减弱。严重时不能进行日常工作,甚至不能学习或阅读资料,也称为能力减弱型。
8.退缩型适应障碍
退缩型适应障碍表现为孤独、离群、不参加社会活动、不注意个人卫生、生活无规律。患者一般无焦虑抑郁情绪,也无恐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