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生”教育概述
第一节 生存、生活与生命概述
马克思说过:“动物与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了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能够反思自己作为客观存在而存在,这正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
生存、生活和生命是人生状态的三种不同层次。生存是一种本能,是人存在于社会的首要前提条件;而生活是一种方式,是人存在于社会的状态与终身追求;生命则是一种概括,是人存在于社会的价值体现与意义思考。生存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享受生活;之所以要享受生活,就是要活出生命的价值,这三者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任何一个自然的人,绝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生存阶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生存,不断地重复工作。看起来,这很无趣,但生存不易,在这种状态下,人更应该懂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道理,对现实中可能出现的磨难和痛苦既不沮丧,也不萎靡,更不应该逃避。须知,从来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轻易达到的,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个日夜的奋斗。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激发自身内在的潜能,相信天道酬勤,努力不会白费,付出终有回报,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孜孜以求,再大的坎坷都会给你让路,再多的荆棘都会向你低头,生存空间就会拓展,生存环境就会改变。
在基本的生存需要满足之后,人就步入了生活层次。生活层次,意味着对美好、幸福、快乐的追求。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生活于各自的社会文化当中。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不同,其对生活就会有不同理解与追求,这也就意味着对美好、幸福、快乐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人可能认为吃好、穿好、玩好就是美好、幸福和快乐,也有人认为简单、朴实、平淡就是美好、幸福和快乐……不管持何种态度和观点,生活都是由自己选择与把握的。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我们会遇到更多的诱惑,面对更多的挑战。在这个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更应该保持一种警惕,随时去梳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去反思自己的生活追求,不至于过分沉溺于物欲,不让自己的精神空虚、意志消沉、斗志衰退、道德腐化。生活强调的是符合规律,这个规律指的是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人伦的规律等。人生于天地间,活于五常中,应该遵循这些规律。每个人必须在社会公允、道德规范、法律约束内享受生活,该做就做,不该做则止,这样的生活才会心安理得。生活讲究的是维持平衡,就像人吃饭,既要吃细粮,也要吃粗粮,特别是不能太油腻,要经常吃点蔬菜,这样才有益于身心健康。生活注重的是保持真实,悖真实而求生活只能是海市蜃楼。也就是说,如果谁欺骗了生活,生活就会欺骗谁。在生活面前,要做到不虚伪、不做作、不违背良心,抛却妄想和幻想。这样的生活,享受起来才自然、坦然和安然。
时光易逝,韶华易老。生命是短暂的,但对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则是宝贵的,生命属于每个人,且只有一次。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去挖掘生命的意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的长短我们无法把控,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我们更应该在意的是生命有多宽,这是我们给予自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短,但可以扩展其宽度与厚度。因此,生命是可以创造的。这是因为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其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更重要的是属于社会。当生命属于自己时,到头来仅仅是一堆黄土;当生命属于社会时,既可能是一根朽木,也可能是一座丰碑。“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就是生命的全部含义,也是最好的诠释。每一个人在生与死面前都有选择不朽或者被遗忘的权利,如何抉择,如何取舍,直接反映出生命的分量和价值。若想生命重于泰山,就应该选择利人,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就应该选择利社会,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多一点奉献,少一点索取;就应该选择利国、做到爱国不辱国、为国不损国、殉国不叛国。不管是生还是死,人都应该始终站立着,让后来人学习和效仿。我们需要用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力量,来经常拷问自己的灵魂,来雕琢、修饰、完善人生。
人的一生,要在生存的基础上,追求生活的韵味,达到为生命喝彩的终极目的。这就是生存、生活与生命。理解了三者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才能使我们唯一的一生,尽显其缤纷与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