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简介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体裁研究已经成为应用语言学领域一个成熟的研究方向,并且已经被证明是分析学术话语和行业话语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众多学者已经对学术话语(Swales,1981,1990a,1998,2004;Johns,1997;Berkenkotter & Huckin,1995;Bazerman & Paradis,1991;Hyland,2000;Flowerdew,2002)、商业话语(Bargiela-Chiappini & Nickerson,1999;Bargiela-Chiappini,NickerSon & Planken,2007),以及法律话语(Bhatia,1993,2004;Bahtia,Candlin,Engberg & Trosborg,2003a;Bhatia,Candlin & Sharma,2009)做了大量的研究。学术话语一直是研究的主流,而同时很多学者也都将目光转向了各种行业话语的研究,包括立法、行政、教育、商业、广告等。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数都是基于英语语境,对于中国行业话语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特别是法律话语研究。
参考Bhatia(1983a,1993,2004)、Swales(1990a,1998)、Bazerman(1998)、Bazerman & Paradis(1991),以及Miller(1984,1994)的研究范式,本研究尝试将体裁分析应用到一种非英语语言(汉语)、一个不同的行业(中国法官)、一个不同的文本(民事判决书),以此来扩大体裁分析的研究领域。该研究从批判体裁分析的角度研究了中国民事判决书,目的在于了解它的作用、文本的特点,并进行互文性解读。除此之外,由于中国的语篇分析研究传统上只关注语言层面,所以该研究还希望使用体裁分析的多维和多角度研究框架来丰富中国话语研究的维度。
与立法和法庭审判(Atkinson & Drew,1979;Levi & Walker,1990)等法律话语的研究相比,研究者对民事判决书的关注甚少。比起其他学术和行业话语体裁,一些原因使得民事判决书对于语篇分析研究者来说比较难以驾驭。首先,民事判决书使用复杂的句法和专业的词汇,读起来艰涩无趣。其次,民事判决书往往长达数十页,和商务信函或学术摘要这些体裁相比,容易令人望而生畏。再次,一些分析者不无道理地假设民事判决书是很正式、很制度化的文本,因此重大的体裁变化甚少出现。最后,在中国,接触法律专业人士的途径有限,理解基本的内容知识有难度。这些都是体裁分析者面临的实际困难。
高度格式化的体裁因为常常与日常生活中创造它、解释它、使用它的具体语境分离而缺乏情景性,显得单一和呆滞。但现实却是另外一种情形,如Freedman & Medway所说:
体裁这一概念日益得到学术圈的重视,研究者使用它解释格式化文本的写作情景和写作过程……过去被认为相当随意和相当机械化的格式化写作实践,一下子有了很丰富的解读……(1994b,p.12)
对于非法律专业人士来说,民事判决书中包含太多专业知识和信息,这也是事实。该研究旨在给出正确解读民事判决书的方法,进而揭示这一体裁的真实特点,使得这些“幕后工作”(Goffman,1959)不再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