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中文行书《道德经》鉴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行书道德经鉴赏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无(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

【简析】

老子开篇明义,提出了他的哲学范畴——『道』。在历史上,韩非子可以说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认为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着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

道德经第一章

《菩提落叶集》册页之一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二章

【简析】

在本章老子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本章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

道德经第二章

《菩提落叶集》册页之二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三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四章

【简析】

在老子的观点中,统治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老子既不讲人性善,也不讲人性恶,而是说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当然会挑动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要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要『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做到无为而治。在本章,老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

道德经第三章

『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所发挥的作用却是无法限量的,无穷无尽,而且永远不会枯竭。老子通过形容和比喻,给『道』以具体的描述。认为『道』是不可名状的,实际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的一种写状。在前四章里,老子集中提出了『道』是宇宙的本原,事物都是互相矛盾而存在的。

道德经第四章

为无为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六章

【简析】

『天地不仁』,表明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它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老子在本章通过这两个比喻想要说明的问题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政令烦苛,只会加速其败亡,不如保持虚静状态。

道德经第五章

本章继续阐述第四章『道』在天地之先的思想,用『谷』来象征『道』体的虚状;用『神』来比喻『道』生万物的绵延不绝,认为『道』是在无限的空间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古代也有人把本章的要旨解释为胎息养生之术,认为『天地之门,以吐纳阴阳生死之所气』。这是把老子的思想与传统养生术联系起来的解释。这种思考的角度,也不失为对老子学说的一种发挥。

道德经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