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增福寻家 作者 鞠芳田
5、梦醒落哭石。
增福不想再听下去,起身要走,突然间,听有人叫他,定眼一看,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在八仙台上下棋的两位老叟。
增福急忙起身,一叟问他为何落在此地,增福就把上山半日,寻家不到之事告诉了两叟。两叟大笑不语,增福顺便又把所见之事告知了两叟,一叟道:“苍生本命短,人间自苦多,还是随我们上山去吧。”增福不肯,两叟飘然而去,临行,一叟也念了一首诗来:“人生落地哭,名利坠胎骨,......。”可惜增福只听到了这一句,后面的没有听清楚。
第二天清晨,增福从岩石上起来,定醒了半天,才见自己睡觉的这块岩石,就在八仙台下,方知刚才经历之事,乃是一梦。
后来,他在寻家的路上,把梦中之事告诉了周围的人们,人们知道他是一神童,就来到西山脚下,找到了这块突出的平面岩石,并在岩石向东的立面,雕刻了三个大字“落哭石”,在石头朝天的平面,雕刻上了两叟的两句诗,上面一句是:“苍生本命短,人间自苦多”,下面一句诗是:“人生落地哭,名利坠胎骨”。
再后来,有不少文人墨客,听说这后一句诗是未完句,就在诗的后面,添加上了不少词语,表达出了等等不一的人生感悟。
也不知道是日久风化,还是由于战乱,不知是附近的人们取石用料,还是其他原因,这传说的落哭石不知在何年何月何朝何代失踪了。到了北魏时期,为了教化后人,有人想起了这神圣的地方,就在落哭石西山的八仙台下,修建了一座寺庙,名曰“岩石道场”,后又改称了“广福寺”。
历史到了隋朝,隋文帝崇佛弘法,仁寿元年,也即公元六零一年,他选派了十六名庭官,到各地巡视风俗,并敕使大德僧智能及驻青官吏,率领僧俗信众,云集广福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真诚的祈愿“一切法界......生灵,......生生世世,值佛闻法,永离苦空,同升妙果。”从此,这神圣的地方,便成了人们敬仰的中心。
第四篇三劫里
自落哭石一梦,增福顿觉成熟了许多。这日,他想起了问两叟话两叟没有回答的事,想起了没有听清楚的诗句,便爬上了八仙台,见到了下棋的两位老叟。
两叟见增福上山,微微一笑,增福开口道:“方才好像听二老念了一首词,只听清了前两句,后面的词句没有听清楚,想问一下后面的词句。”一叟停了一会说道:“是悟,留在山上慢慢悟吧。”增福道:“不,我还要去找家,找我的父母,还有,我原来问两位,为什么我在山上观棋半日,怎么就下山找不到家了,二老没有回答。”一叟道:“你那哪是在山上观棋,是在天庭观天下,常言道,天上不一日,人间已千年,千年已过,你如何还能找到原来的家”。
增福半天没有说话,想了一会道:“我正年少,父母一定建在,家也一定在,二老不告诉我,我再下山去找。”这时一叟边看棋边说:“家在心,心在家,近在无度,远在天涯。”说话间,一叟拿起了一个棋子,放在哪里棋盘往哪里歪斜,另一叟道:“这是天意。”
增福刚要转身下山,一叟道:“这个棋子你带着,或许对你找家有用,记住,三劫后一定还我。”增福接过棋子,只见上面书有三字“事不平”,增福不知何意,只好带着下来了山巅。
一劫火。
走到山下庄园,增福感觉异常,细心察看,见村户零落,万物枯萎,路旁沟坎,时有横尸,极目四寻,见远处有民众聚集,便迅速骑牛向人群奔去。
走近人群,有民众疾呼:“快下牛来,去前面跪地求雨!”原来,这几年天遇大旱,庄稼颗粒未收,民众挣扎在生死线上。人们聚集求雨的村,名曰大涧,位于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民众求雨时,凡路过此地之人,都必须诚心跪地,向苍天祈祷。
增福迅速跑向人群,跪倒在了地上,他学着众人的模样,额头触地,真诚的向苍天祈祷,愿苍天降来甘露,真诚的向大地祈求,愿大地溢出甘泉,愿天地可怜一下这些憨厚的生灵,快来滋润一下这干渴的土地,救一救这朴实的苍生。
求雨的仪式结束了,人们陆续的离开了这里,可增福仍然跪倒在地,向苍天许愿,向大地磕头,有年长者见状,就过来拉起了这一少年,增福含泪谢过了老人,牵牛而去。
增福离开了,三三两两的人们开始议论,这少年何村人士,为何这样面生,大家都摇头不知。正议论间,人们突然发现少年跪卧的地方,地面潮湿了起来,有人用手一挖,竟然涌出了泉水。有家住附近的村民,迅速回家拿来了工具,大家一起动手,不多时,一个水塘挖成了。只见喷涌的泉水,一会就灌满了水塘。高兴的人们一边欢呼雀跃,一边寻找刚刚离去的少年,可人们跑出了几里地,也没有找见这少年的踪影。
有人说,这少年一定是神灵,是我们的诚心感动了上苍,这是上苍派神灵来解救我们。也有人说,这少年,一定是龙王的太子,是我们磕头的声音,感动了龙王,龙王派太子给送来了甘泉。于是,人们就给这水塘起了个名字,叫“神龙池”。
神龙池的泉水灌溉了这片干渴的土地,滋养了这里的人们,这片土地从此便有了新的生机。时间久了,人们发现,这神龙池的泉水,不是一直不断,它在风调雨顺之年闭泉,在大旱之年开泉。
一代一代的人过去了,一代一代的人又从这里繁衍起来,后人慢慢的把这神龙池的故事淡忘了,唯有这遇旱喷涌的泉水,人们没有淡忘,人们对它敬仰,对它爱戴,年代久了,后人就把这“神龙池”称作了“旱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