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先招募五个人
而且真正做了可乐这一行,张立行发现这一行的成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高,以前在尚海汽水厂,听那里的财务说每瓶汽水售价四毛钱,净利润只有售价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成本达到了三毛六!
但是这半个月张立行做了不知道多少次实验,三人天天喝可乐,都喝饱了,但真正把账一算,竟然只花了不到二十块钱的原材料!
这半个月喝掉的可乐最少是五六百杯,两杯差不多就是一瓶,平均每瓶可乐的成本竟然可以按‘分’来计算!
如此之大的差距,让张立行是大吃一惊,张立行甚至一度以为自己做出来的是假可乐,但口感是骗不了人的,原材料也是实打实的,那就是可乐。
最后经过和王庆培的分析与探讨,张立行明白了,原来可乐最大的成本不是来自于可乐本身,本身那点可乐水是最便宜的。
一瓶可乐,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水,水能贵到哪里去,剩下的那点糖啊添加剂啊,比重就占那么点,能花几个钱。
所以一瓶可乐,最大的成本是那个可乐瓶,还有人工,运输,储存,管理,终端销售这些环节,这些是占据主要成本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张立行以后自然会对这些环节进行优化,以达到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率的目的。
几百个工人喝可乐喝了个饱,最后当然也留下了他们的宝贵意见,可最后工人的排名情况却又是让张立行傻眼了。
工人师傅的排名,得票最多的竟然是第四种配方的可乐。
而原本第一种张立行认为最好喝的可乐配方,得票数第二,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还不小,足足有三十多票的差距,差距一目了然。
这个结果让张立行陷入了两难,到底是大规模生产第一种自己认为最好的配方,还是生产第四种工人师傅们认为最好的配方,张立行一时之间也拿不到主意。
苦思冥想之下,张立行决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扩大调查结果,在全豫江来一次大调查。
张立行认为这几百个人的选择依然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我们国家现在有十亿人,这些觉的好喝的人不够啊,基数太少了,至少要有几千个人几万人参与调查,综合他们的选择,这才能选出一份最好的配方。
如果在整个豫江做一次大调查,让成千上万名老百姓来参与,那么得出来的数据就很可信了。
再加上这样的调查又何尝不是一次规模庞大的宣传呢,只要完成了调查,那么自己的可乐也将在豫江打响名号。
所以不论是出于严谨,还是出于广告效应,这一波调查都必须要做。
于是张立行便开始着手准备工作。
张立行先是以缺人手为由,放出风去,说要招募五名工人,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月工资三十块钱,包住,暂时不包吃饭。
住宿很简单,可以跟着张立行王庆培他们一起住宿舍,当时装修仓库的时候就隔出来了几个房间当宿舍,每个房间两张床,足够住人了。
吃饭的问题暂时还需要工人自己解决,毕竟张立行忙着脚不沾地,自己吃饭都是随便对付,实在是没办法再包饭了。
而之所以招募五个人,那也是没办法,现在大环境还没有完全放开,雇佣工人不能超过八个,超过了就有资本家的嫌疑,张立行就算想多招也不行。
消息一放出去,很多化纤厂的工人就带着家里孩子来应聘,他们很多人家里都是有两三个孩子,以后就算他们退休了,也只能有一个孩子接替,其他的孩子还是要出去自己找工作。
现在张立行要招人,工资三十块,这待遇可不低,和国有企业的工人差不多。
张立行一番挑选,选了五个人,这五个人全部都是化纤厂职工的家属,都是二十来岁的壮小伙,老实巴交,勤勤恳恳的类型。
张立行就喜欢这样的,不耍滑头,责任心也强。
张立行将他们叫到面前,对他们介绍道:“我叫张立行,是立行饮料厂的厂长,兼任销售部主任。这位是王庆培,他是副厂长兼生产部主任。
这个是马强东,你们别看他年纪小,他可是我一手带出来的,给我帮了不少的忙,他也是你们的同事,也是在这里干活的,当然也一样在这里拿工资,你们别有什么不服气的。”
五个工人一个个的连忙摆手,表示不会看不起马强东,脸上都是一脸真诚的模样,张立行也是心里满意。
然后张立行又说道:“我们立行饮料厂你们也看到了,规模不小,比一般的国有企业还大,绝对不是小打小闹,以后政策更好了,我还会继续招人,那时候你们有经验了,也可以当个小队长小班长什么的,所以你们好好干,我亏待不了你们。”
张立行也不忘画饼,这是身为老板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要不然,工人们难免死气沉沉。
当然,这也不算是画饼,只是把未来会发生的事情提前说一下而已。
张立行的厂子确实规模不小,比起傻子瓜子开工时候的那几口锅,张立行一下砸进去六七万,虽然设备都是旧的,但这也是大手笔,要全买新的,几十万也不一定打的住,可见规模确实不小。
所以以后招人是一定会招人的,这个不用丝毫怀疑。
人手有了,办事效率就大大提高,张立行让王庆培,马强东都各自带着两个人去不同的地点邀请老百姓喝可乐,自己则只带着一个人去,这样就可以有三个地点同时开展,效率提高三倍。
不过这五个大桶子实在是搬运不方便,想去买车,可又一时半会买不了。
于是张立行就去找化纤厂厂长孟海涛,问他开口借一辆货车。
孟海涛因为张立行的关系,这段时间那可是出了一把风头,对张立行好感爆棚。
而且张立行招的五个人都是化纤厂的家属,这也算是给化纤厂减轻了一点负担,这样一来,自然是没有不借的道理,于是孟海涛很爽快的借了一辆货车给张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