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这是一本关于恩赐与回馈、期望与责任、家庭与社会,以及如何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成为我们自己的书。它讲述的是生活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应当如何自处。这个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舒适条件,让我们得享安逸的同时也在经济与其他方面饱受焦虑之苦,常让人在追寻人生目标的过程中陷入空虚与迷茫。
简而言之,这是一本关于价值观的书——人生在世,不过匆匆数载,是什么样的信念与直觉决定了哪些事值得一做?我们又当以什么样的行为与姿态立世,才足以过好这一生?经济或有兴衰迭起,自古以来便是如此,但价值观就好比是经济大潮中能为我们带来回报的稳定现金流,它才是那块能够让我们看得起自己、心灵得到安放的基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这本书还关乎身份的认知——是什么样的使命、才华、决策与癖好成就了我们独一无二的自己。
价值取向与身份认知,在我看来,这两者只有被当作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来看待才有探求的意义。价值观引导我们做出选择,而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是谁。“生活的模样是由我们自己塑造的”,这个概念听起来简单,可真正操作起来却是一个纷繁复杂、费人思量的过程。各种期待与外部压力模糊了自我的真实边界。不管你接不接受,经济状况与单纯的运气一样,终究在这个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归根结底,生活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这是我们最沉重的负担,也是我们最好的机遇。它也是我在本书中想要表达的全部内容所依赖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前提。
既然如此,我们会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每日面临的成千上万种选择中,我们会选择走一条听凭命运摆布的路,还是一条最有可能让我们获得心灵满足的路?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我们会因自惭形秽而谦卑地远离亲密、真诚与包容,还是会敞开心扉去拥抱活力四射、坦诚相待的人际关系?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会为了讨生活而做出妥协——虽然如今没有什么说得准的事情——还是着眼于更高的目标,追求更好的人生?我们如何才能配得上生命给予的诸多馈赠?又如何才能学会投桃报李的救赎之道?
所有的问题只能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得到答案。本书的目的只是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框架,如果还能得到讨论,那便再好不过了。
但我又是什么身份,何德何能来写这样一本书呢?最坦诚的答案就是:我不是什么特别的人物。我并非科班出身的哲学家或社会学家,也不是另一个打算开张营业兜售自我救赎的“大师”。事实上,我唯一能用来说事的资历就是我自己的人生——一种迫使我对这些问题进行过长久、深入思考的人生。
凭着命运给的上上签——我父亲称之为“中了投胎的乐透奖”——我出生在一个充满关怀与支持的家庭中。这个家庭送给我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礼物就是情绪上的安全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家变得富足与显赫起来,它成了一份绵长的恩惠,一点点地在岁月变迁中带给我们惊喜与美妙。我的父亲沃伦·巴菲特凭着勤勉的工作、坚定的职业操守与稳定的智慧水准,成了当世最富有、最受人尊敬的人之一。说出这些话,我心怀的是为人之子的无上骄傲,但同时我也怀着谦卑之心,深深明了这一切都是我父亲的成就,不是我的。无论你的父母是谁,你依然需要弄清楚自己的人生。
再者,众所周知,我的父亲对于财富的传承有一个固守的观点。基本上来讲,他认为出生时人们叼在嘴里的金汤匙在太多情况下都变成了插入后背的一柄金匕首——它成了一份未能善用的礼物,让人逐渐丧失了抱负与斗志,剥夺了年轻人踏上冒险之旅、追寻自己人生的机会。我的父亲在发掘自己的热爱、创下伟业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有什么理由阻止他的孩子们酣畅淋漓地体会迎接挑战所带来的乐趣呢?因此,巴菲特家族不设大型信托基金!我和哥哥姐姐年满19岁时,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小笔钱,而我们也都十分清楚,除此之外不会再有更多了。
当然,以后也不会有丰厚的临终遗产等着我们。早在2006年,我父亲就创下了规模空前的慈善之举,将自己的一大部分财富——370亿美元——捐给了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与此同时,他建立了数十亿美元的慈善捐赠基金,由他的三个子女分别管理。
于是讽刺性的一幕出现了。如今,在我50岁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掌管着十亿美元意在赠送出去的巨额资金,面临着无数机遇的同时也肩负着巨大的责任,然而在我心里,我依然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一个作曲家、音乐人,与我的大多数同事一样,成就高不过自己的上一支作品,也不大会在下一份工作中取得工作范围之外的成功。
但这些都不是问题。我所从事的,是我所钟爱的事业,是我为自己所做的选择,如若再来一次,我也不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我想我继承的不仅仅是父亲的基因,似乎也吸收了他大部分的人生哲学。
请别误会:我非常清楚自己生活在怎样的优越条件下。我从父亲那里获得的经济起点或许相对来说算不上高,但这依然超过了大多数人所能拥有的——且不说这些都不是我赚来的。同样地,我享受到了一个声名显赫的姓氏所带来的诸多好处,很多时候这都是隐性的福利,但我却无法为此居一点功。我不否认这种种的天时地利,相反,我一生中都在思量这种优势的意义、影响与可能造成的结果。把一句老话反过来说,那就是:我一直在学习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精彩。
《路加福音》中有一句话在我的家庭中被奉为至宝:承深厚恩泽之人,当担得起厚望。有一点我们甚为明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福泽皆与金钱无关。父母之爱、邻里之亲、友谊之暖,此为馈赠之一;有能够启迪心灵、为我们的进步感到喜悦的师长与导师,此为馈赠之二;能有相得益彰的才华与能力,有体察人心之敏、勤勉敬业之德,此为玄妙的馈赠之三。这些生命中的厚礼理应得到尊重,也应当得到回馈。
但应该怎么做呢?那些不容分说、或多或少随机地降临在我们身上的馈赠,我们怎样才能予以回报?而且不只是回报,更是要放大,要让这样的恩泽跨越我们自己的小圈子,为这个世界带来改变。我们当如何在追求自己的抱负与为社会效力之间、在实现个人目标与取得共同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我们应如何避免在压力之下困在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人生里?我们如何才能努力取得自己所定义的成功——这种成功以价值观与事物的本质为基础,而非简单地以金钱和他人的认可为标准,它不会在潮流的变迁或经济的起落中黯然失色,也不会随之湮灭。
据我的感觉与观察,我相信有很多很多人纠结于这些问题。有的年轻人渴望开辟自己的人生道路,即使这样的热望中少不了风险与牺牲,也难免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另辟蹊径。有的父母会把坚定的价值观灌输给自己的儿女,希望他们成长为懂得感恩、敢于闯荡天涯的人,而不是觉得一切应当应分,以自命不凡之姿等待命运的垂青。
这些人,包括很多其他人——教师、护士、商业领袖、艺术家——都认识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达到了空前的富足,但不平等问题也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他们是有良知的人——对于生命的馈赠,他们心存敬意,不仅希望通过这些馈赠过好自己的人生,还希望为世界带来一些改变。如果本书能够对那些想要按照心意追寻自己的人生,并希望在此过程中回馈社会的人有一点点的帮助与慰藉,那么我也算达成了最初想要完成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