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简史(全编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红军之起与元之内讧

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民军刘福通陷颍州,奉韩林儿诈称宋徽宗后人颁发诏书,略曰:

蕴玉玺于海东,取精兵于日本,贫极江南,富称塞北。

前两句指宋广王走崖山,丞相陈宜中走倭。后两句指出蒙古人统治下的掠夺结果,说明起义的动机。前两句是政治的宣传,后两句则为经济的解剖。“时天下承平已久,法度宽纵,贫富不均,多乐从乱,不旬月众殆数万人。”[80]

韩山童生于白莲教世家,倡弥勒佛下生之说,《元史·顺帝本纪》:

初滦城人韩山童祖父以白莲会烧香惑众,谪徙广平永平县。至山童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下生,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刘福通与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复鼓妖言,谓山童实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福通等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为乱,事觉,县官捕之急,福通遂反,山童就擒。其妻杨氏其子韩林儿逃之武安。[81]

起义时以红巾为号,故号红军。以烧香礼弥勒佛,又号香军。[82]同年八月萧县李二及老彭、赵君用攻陷徐州。李二号芝麻李,亦以烧香聚众起义。蕲州罗田县徐真一(寿辉)与麻城人邹普胜等起义,亦以红巾为号。[83]又有北琐红军,南琐红军:

(刘福通起兵)河、淮、襄、陕之民翕然从之。故荆、汉、许、汝、山东、丰、沛以及两淮红军皆起应之。起颍上者推杜遵道为首,陷朱皋,据仓粟,从者数十万,陷汝宁、光、息、信阳。起蕲黄者彭莹玉和尚推徐真逸为首,陷德安、沔阳、安阳、武昌、江陵、江西诸郡。起湘、汉者推布三王、孟海马为首,布三王号北琐红军,奄有唐、邓、南阳、嵩、汝、河南府。孟海马号南琐红军,奄有均、房、襄阳、荆门、归、峡。起丰、沛者推芝麻李为首。[84]

在几个月内,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诸地纷纷起事,不约而同地都称红军,把元帝国拦腰而断,南北不通。元人记红军起后,“当时贫者从乱为归”[85]。可见这是一种贫农的结合。再看前后红军和非红军的起事领袖的身份,如方国珍和张士诚是贩私盐的;陈友定是农人,曾为佣于富家;韩林儿的祖父被罪迁谪;陈友谅为渔家子;徐寿辉(真一)是贩布的;明玉珍家世代务农;朱元璋是游方穷和尚;没有一个是出身于有产阶级的。[86]

应该指出,至正十一年(1351)红军的大起义,只是最后一次的大爆发,事实上在元代前期已有此种秘密组织,并曾陆续发生过几次暴动。红军是白莲教徒的武装团体,所崇拜的偶像是弥勒佛。元崇信宗教,白莲教也被准许公开传教,成宗时(1295—1307)曾特降圣旨受政府的保护。并建有寺院,有报恩堂、复一堂、清应堂诸祠宇。以都掌教为首领。[87]武宗至大元年(1308)五月丙子禁白莲社,毁其祠宇,以其人还隶民籍。[88]至治二年(1322)五月癸卯又下诏禁白莲佛事。[89]从此白莲教便成秘密团体,不能公开活动。弥勒佛下生当有天下的预言,也早在泰定二年(1325)便已流行。《元史》记:

泰定二年六月,息州民赵丑厮、郭菩萨妖言弥勒佛当有天下,有司以闻。命宗正府、刑部、枢密院、御史台及河南行省官杂鞫之。[90]

后被杀。[91]至元三年(1337)弥勒教徒起事河南:

二月棒胡反于汝宁信阳州。棒胡本陈州人,名闰见。以烧香惑众,妄造妖言作乱,破归德府鹿邑,焚陈州,屯营于杏冈。命河南行省左丞庆童领兵讨之。己丑,汝宁献所获棒胡弥勒佛、伪宣敕、紫金印、量天尺。[92]

同年朱光卿等起兵于广东,自拜其徒为定光佛:

正月癸卯广州增城县民朱光卿反,其党石昆山、钟大明率众从之,伪称大金国,改元赤符。命指挥狗札里、江西行省左丞沙的讨之。四月己亥惠州归善县民聂秀卿、谭景山等造军器,拜戴甲为定光佛,与朱光卿相结为乱,命江西行省左丞沙的捕之。[93]

据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讨张士诚檄所数元廷罪状:

近睹有元之末,王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宪台举亲而劾仇,有司差贫而优富。庙堂不以为忧,方添冗官,又改钞法,役数十万民,湮塞黄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致使愚民误中妖术,不解偈言之妄诞,酷信弥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苏其苦。聚为烧香之党,根据汝、颍,蔓滋河、洛,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无端万状。[94]

按此檄文中所指弥勒为一事,烧香又为一事,弥勒为佛教中之重要人物,相传“弥勒菩萨应三十劫,当成无上正真等正觉”[95]。应入世三十次,佛薄伽梵灭度后八百年,胜军王都有阿罗汉名难提蜜多罗在般涅槃前预言人寿七万岁时,十六阿罗汉既护法藏毕,造窣堵波赞叹已,至窣堵波金地之中,入般涅槃,释迦牟尼正法遂灭:

次后弥勒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世间时,瞻部州广博严净,无诸荆棘,谿谷堆阜,平正润泽,金沙覆地,处处皆有清池茂林,名华瑞阜,及众宝聚,更相辉映,甚可爱乐。人皆慈心修行十善,以修善故,寿命长远,丰乐安稳。士女殷稠,城邑邻次,鸡飞相及,所营农稼,一营七获,自然成实,不须耘耨。[96]

这是佛教徒所幻想的极乐园,也是农民所最渴望的理想世界。烧香则为白莲教徒必须举行的仪式。白莲教徒有政治的目的,可是缺少一个组织和吸引农民参加起义的终极目标。弥勒佛下生的预言已经流传了快一千年,为农民所熟知,其意义即等于救世主。白莲教徒就利用这传说,宣传弥勒已经降生为尘世主宰,其使命即为解除现在农民身受之一切疾苦。农民久困于异族统治下之苛征重敛,一听有能使他们“所营农稼,一营七获”并且“自然成实,不须耘耨”的救世主出来,自然死心塌地信仰,一致加入去追求这理想的乐园了。

红军中势力最大的是韩林儿、芝麻李、徐寿辉三支,韩林儿最先起,兵力最强。芝麻李不久即为元所灭。徐寿辉的势力后分二系,一为陈友谅,一为明玉珍。非红军中最强的是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三支。红军的目的是推翻元政府的政权,从异族压迫之下解放自己,和元政府完全处于敌对的不两立的地位。非红军则无一定宗旨,起事的目的只是为自己个人的生命安全,割据一隅,恣意于生活的享受。和元政府的关系也以利害为转移,时降时叛,时合时离。和红军则处于敌对地位,互相攻击。

在元政府方面,贵族和官吏为保持自己的地位和身家,当然竭力拥护政府坚决抗拒红军,但是,正如上文所说,腐化了的军队和官吏,大部分失去作战能力和意志,事实上和红军作战的是各地的地主,他们出私财,募“义”军,用全力保卫自己的家族和家产,间接地也替元政府支持了十几年。各地的“义”军倏起倏灭的不可胜计,如东莞李氏、凌氏:

东莞李氏尤豪于诸族。朝政不行,盗贼蜂起,富民各专武断,聚兵自卫。既而各据乡土,争为长雄,或更相攻掠,井邑萧然。凌氏亦结民为保,内援官军,外击强盗,里人赖之以安。[97]

龙泉胡氏:

至元壬辰,江、淮俶扰,盗贼蔓延闽、浙,由建之浦城、松溪入龙泉。公(胡深)叹曰:浙水东地气白矣,生民无所赖,祸将及矣。乃集乡民共为守御计而结寨于湖山。[98]

京山刘氏:

至正辛卯两河乱。(京山人刘则礼)割财募兵,隶四川平章爻著麾下,攻安陆、襄、樊、唐、邓,悉讨平之。兄弟子侄多死于兵。[99]

临川陈氏:

元至正十二年壬辰大盗起江、汉间,郡县相继陷,聚落民争揭竿为旗以应寇。(陈)天锡顿足曰:事急矣,可奈何!即跃马入郡城白监郡完者帖木儿曰:天锡家世以义声著吴越间,今天下大乱,贼以红巾帕首,呼啸成群,所蹴蹈处绝无一人御者。天锡虽不才,愿竭忠以报国家。自度乡里健儿,一呼之间,可得千人,甲胄糗粮,当一一自给,不以烦县官。教以坐作击刺进退之法可用,或攻或守,惟明公所命。即从所请,奖励者甚力。天锡还,朝夕聚兵训练如前谋。[100]

江阴许氏:

至正十二年十月红巾陷江阴州。州大姓许普字德昭与其子如章聚无赖恶少,资以饮食。贼四散抄掠,诱使深入,歼而埋之。战于城北之祥符寺,父子皆死。[101]

其他地方官吏所率之军队,亦多由地主私军改编。如王宣之黄军:

淮东豪民王宣请募城墅勇惯捷者,可以攻城,前后得三万人,皆黄衣黄帽,号曰黄军。脱脱用以攻徐州,一鼓克之。[102]

答失八都鲁所统之义丁:

至正十二年五月用宋廷杰计,召募襄阳官吏及土豪避兵者,得义丁二万,编排部伍,败贼于蛮河。[103]

各地地主不约而同地组织私军,抵抗农民起义军攻击,形式上是红军和元政府作战,而本质上则为农民和地主的战争。内中势力最大,和红军相持最久的是起自沈丘的察罕帖木儿父子。《元史·察罕帖木儿传》:

察罕帖木儿字廷瑞,系出北廷。幼笃学,尝应进士举,有时名,居常慨然有当世之志。至正十一年盗发汝、颍,焚城邑,杀长吏,所遇残破,不数月,江淮诸郡皆陷。朝廷征兵致讨,卒无成功。十二年察罕帖木儿奋义起兵,沈丘之子弟从者数百人。与信阳之罗山人李思齐合兵,同设奇计袭破罗山。事闻,朝廷授察罕帖木儿中顺大夫、汝宁府达鲁花赤。于是所在义士俱将兵来会,得万人,自成一军,屯沈丘,数与贼战,辄克捷。

察罕帖木儿以至正十五年(1355)定河北,十七年(1357)定关陕,十九年(1359)复汴梁,定河南,韩林儿遁走,檄书始能达江浙。以兵分镇关陕、荆襄、河洛、江淮,而重兵屯太行……营垒旌旗所望数千里,谋大举以复山东。正在准备东征的时候,和另一支抵抗红军的有力军队孛罗帖木儿发生地盘的冲突。内战以起。[104]

孛罗帖木儿为答失八都鲁之子,答失八都鲁是元政府的世将,红军起后,率义丁复襄阳。至正十五年(1355)攻克亳州,韩林儿遁走。数和刘福通作战,均有功。[105]死后子孛罗帖木儿领其众,移镇大同。晋冀之地皆察罕帖木儿所平定,孛罗帖木儿欲据晋冀,两军交战数年,元政府几次派人为之讲和,至正二十一年(1361)冬兵始解。时察罕帖木儿已进占山东大部,至正二十二年(1362)围攻益都,为降人田丰、王士诚所刺死,子扩廓帖木儿代领其兵,攻克益都,山东悉平。而孛罗帖木儿复以兵来争晋冀,内战又起。[106]

这时候元政府和宫廷内也发生重大的政变,丞相脱脱于至正十二年(1352)出兵攻徐州,擒芝麻李后,威名大震。与幸臣哈麻交恶,至正十四年(1354)脱脱率大兵征张士诚,围高邮,城垂破,为哈麻所谮贬死,士诚势复振。[107]哈麻为相后,谋废元顺帝立皇太子爱育失里达腊,事发诛死。[108]太子母高丽奇皇后和皇太子仍图废立,遣宦者朴不花喻意于丞相太平,太平不肯,为皇太子所恶,谮杀之。[109]时扩廓帖木儿正和孛罗帖木儿相持,于是皇太子的亲信丞相搠思监及朴不花倚扩廓帖木儿为外援,皇帝的亲信贵臣老的沙为皇太子所怒,逃奔孛罗帖木儿军中。皇太子怨孛罗帖木儿匿老的沙,搠思监、朴不花等遂诬孛罗帖木儿与老的沙等图谋造反,至正二十四年(1364)四月下诏扩廓帖木儿举兵讨伐。孛罗帖木儿知道不是元顺帝的主张,采取主动,先举兵进攻大都,元顺帝杀搠思监、朴不花,孛罗帖木儿始还大同。皇太子出走,再征扩廓帖木儿兵讨孛罗帖木儿,攻大同,孛罗帖木儿又率兵向大都,皇太子战败逃太原,孛罗帖木儿入京师,拜中书右丞相。至正二十五年(1365)皇太子调扩廓帖木儿及诸路兵进讨,孛罗帖木儿战败,被刺死于宫中。[110]太子奔太原时,欲用唐肃宗灵武故事自立,扩廓帖木儿不赞成,及孛罗帖木儿死,扩廓帖木儿还京师,奇皇后谕旨令以重兵拥太子入城,胁元顺帝禅位,扩廓帖木儿又不肯。因此扩廓帖木儿为太子所恨。[111]至正二十六年(1366)扩廓帖木儿奉命总天下兵出平江、淮,檄关中四将军会师大举。李思齐以与察罕帖木儿同起义兵,得檄大怒,不肯受命,下令一甲不得出武关。张思道、孔兴、脱列伯三军亦不受节制,连兵力拒扩廓帖木儿。相持经年数百战不分胜负。元顺帝谕扩廓帖木儿罢兵,专力南征,扩廓帖木儿不听。其部下骁将貊高、关保叛归元政府,和李思奇等合。元顺帝乃尽削扩廓帖木儿官,分其兵隶诸将,并令关保戍太原。扩廓帖木儿怒,尽杀元政府所置官吏,元顺帝令诸将四面讨之。时朱元璋兵已下山东,收大梁,元兵方忙于内战,列城望风降遁。兵逼潼关,李思奇等仓皇解兵西归,而貊高、关保亦皆为扩廓帖木儿所擒杀。元顺帝大恐,又复扩廓帖木儿官,令与李思齐等分道南征,一个月后,朱元璋兵已逼大都,元帝北走。扩廓帖木儿仍拥兵西北,图谋恢复,洪武元年(1368)败明将汤和于韩店,北出雁门欲攻北平,明将徐达、常遇春乘虚攻太原,扩廓帖木儿还救大败,以十八骑遁去。明兵遂西入关,李思齐以临洮降,张思道、张良臣败死。洪武三年(1370)明徐达大败扩廓帖木儿于沈儿峪,扩廓帖木儿奔和林,时元顺帝已死,皇太子继位,复任以国事。洪武四年(1371)明复遣大将徐达、李文忠、冯胜将十五万人出塞攻扩廓帖木儿,至岭北与扩廓帖木儿遇,明兵大败,死者数万人。明年扩廓帖木儿复攻雁门,以明兵严备不得入。后随宣光帝徙金山,洪武八年(1375)卒。[112]

元顺帝北走后,他的子孙虽失去在中原的政权,可是在漠北却仍是合罕。明前期国力强时,数出兵北讨,蒙古族逐渐北徙。自明成祖五次北征以后,明兵力渐衰,国防线渐由开平内移,三卫弃而辽东和宣、大的声援隔绝,东胜、兴和徙而边防虚,蒙古族又渐南移,至入居河套,边墙之外,即为敌国。三百年中汉人和蒙古人的战争迄未停止。“北虏”的威胁致使明用全力防御北边,遍设戍兵,置九边要塞,国力为之疲敝,为明一代的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