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新时代劳动思想

一、新时代劳动的核心内涵

劳动的基本要求和核心内涵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表现。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劳动者和劳动实践的科学把握,重点从基本理念、价值导向及行为准则三方面对劳动的时代内涵进行了全新的阐述,从而为我们把握新时代劳动的深刻内涵奠定了理论根基。

(一)基本理念: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行动上才能有成效。那么新时代劳动的价值理念是什么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要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对于这一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全国教育大会上都曾提及,这种多场合、高频次和持续性的强调,足以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理念的重视程度。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论述,“不仅是对唯物史观关于劳动创造历史的原理的遵循,而且进一步规定了新时代评价劳动意义的社会标准”,必将有利于激励广大劳动人民投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来。

劳动最光荣,劳动是这个世界上最朴实无华的活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劳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要是劳动人民,只要肯付出艰辛的劳动,那就是光荣的和值得称赞的,在劳动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动从使命而言是崇高的:一方面,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神圣权利和义务,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妨碍正常的劳动;另一方面,任何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行为都将受到社会的唾弃。劳动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所具有的价值,如前所述,劳动不仅对人类社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政党和劳动者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所拥有的一切。劳动的美不仅在于劳动能创造美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且还在于劳动过程中所展现的互帮互助、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等优良品质。

劳动创造幸福 致敬新时代劳动者!

(二)价值导向: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

劳动创造了社会和人本身,理应受到重视。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外加受到西方享乐主义和拜金思潮的影响,人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有所淡化,甚至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劳动观念。概括而言,这些错误的劳动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妄想“不劳而获”的风气依然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是获取财富的唯一手段。但劳动毕竟是艰辛的,它需要劳动者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需要牺牲休息时间。正因如此,社会上有些人就产生了“不劳而获”的歪念,妄想将他人劳动成果占为己有。二是歧视劳动特别是歧视体力劳动的现象较为突出。众所周知,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它们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脑力劳动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些人就觉得体力劳动不如脑力劳动,于是歧视体力劳动的现象时有出现,特别是在一些青年群体中,这种现象比较多,有的人甚至认为在新时代,体力劳动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三是糟蹋劳动成果的现象时有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人们辛勤劳动的基础上,我国的物质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但糟蹋和浪费劳动果实的现象也随处可见。

所谓崇尚劳动,就是要对劳动和劳动者怀有尊重和崇敬之情。首先,要明白“梦想只有靠劳动才能实现”的道理。“不劳而获”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格格不入。因此,我们要摒弃那种妄图一夜暴富的投机心理,认识到只有脚踏实地、诚实劳动,才能最终通向成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其次,要树立劳动平等的理念。劳动只有领域之分而无贵贱之分,一切合法和诚实的劳动都应该被平等对待。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也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都值得尊重和鼓励。最后,要尊重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任何劳动果实都是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才创造出来的,糟蹋劳动成果意味着对劳动者的不尊重。因此,我们要合理使用劳动成果,坚决杜绝浪费行为。造福劳动者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多为劳动者办实事、办好事,切实维护和保障他们的权益。

(三)行为准则: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新时代劳动的核心内涵除了树立正确的理念和形成向上向善的价值导向之外,更为关键的还在于行动,即真真切切地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是要辛勤劳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如果离开了辛勤劳动,那幸福就犹如“镜中花”和“水中月”。一方面,辛勤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是因为劳动者能从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产生喜悦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辛勤劳动也是幸福的保障。幸福虽说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概念,但毋庸置疑的是,权力、金钱及地位等都不是幸福的保障。要想幸福之花常开,唯一的方法就是辛勤劳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二是要诚实劳动。这是我们处理劳动关系的基本准则。它要求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务必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切勿为了一时之利而损害了长远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在田间地头,就要精心耕作……在商场店铺,就要笑迎天下客,童叟无欺。”只有依靠诚实劳动,才能保证市场健康有序运行。三是要创造性劳动。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化发展,劳动的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新时代的劳动愈加呈现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这也迫切要求我们提升创新能力,将创新精神融入劳动实践中,进而开创劳动的新局面。

当然,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并不是一个并列的关系,而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关系。“‘辛勤劳动’是最低要求,是每一个劳动者最起码要遵循的准则。而‘诚实劳动’则在更高层面赋予了人社会交往和社会规范的意义。”它彰显的是劳动更高层面的准则,所要解决的是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劳动”在三者中居于最高地位,它要求劳动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在注重苦干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劳动的“巧干”和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以便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核心要义及总目标

1.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

“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70多年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最本质特征,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保证。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统揽全局,把握方向,及时研究和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关系工作与西方政党利用劳动关系达到其选举的政治目的有本质差别,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没有自己的私利,只有人民的利益。

2.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强调双方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决定了我国劳动关系是建立在根本利益一致上的劳动关系。无论改革开放以前主要是计划性、单一性劳动关系,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关系向市场化、多样化的转变,我国劳动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一直没有变。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没有变,工人阶级和所有劳动者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地位没有变,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变。虽然大家不可避免地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具体利益差别的矛盾,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大家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既然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那彼此之间存在和产生的具体利益差别的矛盾就完全能够在协商协调的基础上得到妥善解决。从这个角度来说,强调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逻辑基础。事实上,这也是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特征。

3.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合理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理论将劳工问题的成因聚焦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它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和企业管理者的根本利益一致,劳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通过协商、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各自利益目标,达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有效结合,完成生产过程,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双赢。突出劳动关系的非对抗性,以劳资合作达到劳动关系和谐,是这一理论的精髓和创新之处。马克思、恩格斯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控制和劳动者解放、自由发展的路径。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不是要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地否定雇佣关系和劳资矛盾,而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资合作和谐发展有效路径的科学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劳动关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4.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总目标

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总目标是“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在2011年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会上,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提出:“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劳动关系朝着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方向健康发展。”这个目标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规范有序”,就是劳动关系主体行为规范,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健全,劳动关系法律法规完善,整个劳动关系运行全过程都纳入法治化轨道;“公正合理”,就是用人单位利益分配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劳动关系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相对均衡,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享有各种权利,承担各种义务,即使有劳动关系矛盾也能得到公正处理;“互利共赢”,就是劳动关系双方通过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共同谋划经济利益,共同分享用人单位发展成果,把用人单位打造成事业、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和谐稳定”,就是劳动关系双方和睦融洽、友好相处,劳动关系矛盾能得到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劳动关系处于动态协调、平稳运行状态,最终形成用人单位得发展、职工得实惠、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这其中规范有序是必由之路,公正合理是必然要求,互利共赢是基本原则,和谐稳定是最终目标。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原则

1.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既是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途径。因此,各级党委要“统揽全局,把握方向”,“各级政府要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为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统揽全局、把握方向,及时研究和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把党政力量、群团力量、企业力量、社会力量统一起来。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路径,不应当简单套用西方集体谈判理论。在我国,工会有双重角色甚至多重角色,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在工会工作实践中应当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坚守工会工作的主战场,狠抓工会工作的中心任务,模范履行工会组织的政治责任,更好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的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工会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应发挥的作用。一方面,工会作为劳动者的代表,要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认真倾听职工群众呼声,维护好广大职工群众包括农民工合法权益,扎扎实实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另一方面,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要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在党委领导下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完善和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统筹处理好促进用人单位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的关系,调动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用人单位和职工协商共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工会、劳动者、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协商协调,也需要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将劳动关系传统的三方协商关系演进为社会组织协同参与治理的四方关系甚或多方关系,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不断完善和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将劳动关系纳入法治化轨道

坚持依法构建,将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的全过程纳入法治化轨道,发挥法治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方法路径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他们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时代,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仍然是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才有可靠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各级政府应充分关注一线职工以及困难职工的生活状况,把提高一线职工待遇纳入工作日程。各政府部门要进行分类指导、将劳动者幸福程度提升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

2.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这项机制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工会和用人单位代表组织共同参与的研究解决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机制。“共建共治共享”为解决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的管理和利益分配问题提供了指导原则,是解决用人单位与职工争端的重要途径,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在具体利益方面若二者追求的目标不同,双方可以通过沟通和协商的形式共同解决。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既有助于保障职工法定性权益的实现,也有利于推动用人单位建立职工发展性福利制度,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政府倡导并引导用人单位以人为本,承担社会责任,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点,应加强对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指导和监督,同时,以人为本也是现代企业实现劳动关系双方互利共赢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企业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实施民主管理,协调企业与员工关系,提升员工素质,关心职工生产生活,营造稳定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才能走上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各方主体合作共赢的发展轨道。

4.坚持依法治国,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法治保障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要求必须通过法律来规范劳动关系,促使相关制度规则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现有劳动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不能完全有效满足调整和规范新时代劳动关系的现实需要。因此,应根据新时代需要,进一步修订调整治理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及其配套法规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