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雕艺术 历史悠久
牙雕自古以来就被帝王将相、达官显贵视为奇珍异宝,象征着身份与地位。它的价值不仅仅是因为象牙的特质,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与艺术。
牙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等地,发现有几十万年前的象牙化石。距今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都出土有象牙器皿和象牙雕刻。商代以后,考古出土的象牙雕刻和象牙制品,更是层出不穷。由于受到佛教影响,象牙被赋予辟邪的寓意,也使得象牙成为贵重的特种工艺制作材料。因此,象牙雕刻与竹雕、木雕并称为传统雕刻工艺中的三大门类。到了清代,象牙雕刻进入鼎盛时期,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尤为突出。
牙雕在技法上主要分为南、北二派,北派以北京的传统雕刻为主,南派以广州牙雕为代表,二者有不少区别。在品种上,北京牙雕以人物和花卉为主,广州牙雕多以古装的仕女、人物、山水、花鸟为题材。著名的产品有象牙球、渔翁撒网船、画舫、西洋棋等。在风格上,广州牙雕特点是玲珑剔透、飘逸,雕工细腻。例如,广州牙雕中的观音往往给人婀娜多姿、高雅的感觉。而北京牙雕的风格则偏向端庄、厚重。此外,广州牙雕重视吉祥文化,喜欢寓意比较好的东西。在牙雕工具上,二者也有区别,牙雕工具通常有锯、凿、铲、锉刀、刮刀,以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刮刀最显眼,北派牙雕多用凿、铲;南派牙雕多用刮刀,可以对象牙做深层次处理,方便转弯,营造出玲珑剔透的效果。
广州牙雕制作着重于雕工,作品多以牙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玲珑精巧、华丽美观。作为广东工艺的一张名片,广州牙雕分雕刻、镶嵌和编织三大类,雕刻之中的镂雕最具特色。在雕刻手法上,主要分为圆雕和通雕两大类:圆雕用以制作实心、立体工艺品,如人物、动物、山石风景等;通雕用以制作画舫、花瓶、花塔、牙球等通透玲珑的品种。
广州牙雕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欣赏品,包括象牙球、画舫、蟹笼、花塔、花瓶、鸟兽、人物、山石景等;二是实用品,包括折扇、台灯、烟盅、烟嘴、笔筒、粉盒、图章、梳具、筷子、牙签、书签、纸刀、象棋等;三是装饰品,包括手镯、项链、耳环、戒指、别针等。
广州牙雕的兴盛,源于广州“处近海,多犀象”。作为中国最早的开放门户,广州汇聚了外国商人输入的包括象牙在内的原料,尤其在明朝末期,在大新街形成了一个象牙雕刻、经营和生产的作坊集中地。
明清时期,广州牙雕技艺达到高峰,匠人还被召入宫中搞创作。相传,法国拿破仑被放逐圣赫勒拿岛上时,他还专门差人到广州订制一副象牙国际象棋。据清宫档案记载,自雍正至咸丰年间,宫廷中留有名字的广州牙雕艺人就有15名之多。如今在广州博物馆还收藏着一只三层的牙雕龙船,就是同治时期用以进贡庆贺慈禧寿辰的。
广州牙雕种类之多、技艺之精、国际影响之大,在全国牙雕艺坛上独领风骚百余年。清朝时期的牙雕制品主要出口外国,是各国商人和游客回国的首选手信。而清代宫廷设有御用器物的作坊“造办处”,从广州招去的牙雕师最多。
广州的牙雕作坊,最初集中在大德路与惠福西路之间的象牙街、象牙巷一带。清道光年间,广州已有牙雕行会,鸦片战争后出现贡品行和洋行。贡品行名为“慎玉堂”,经营雕工精细的牙球、牙塔、人物造型,多为贡品和出口精品。洋行名为“怀远堂”,做外销行货,也有部分内销产品。当时的贡品行在三府前,由于专做高端货,很快就成为牙雕行业的标杆,艺人也纷纷迁来这一带。于是,大新街、小新街、玉子巷、三府前便逐渐发展成一条繁盛的商业街。中华民国以后,大牙行——象牙会馆崛起,取代了贡品行的地位。1931年,广州大新街扩宽至11米,改名为大新路。此时全广州从事牙雕的工匠达2000多人,店铺百间有余,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