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①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 游
南望王师⑩又一年。
注释
①晓:天亮。
②三万里:虚指。形容长度长。
③河:指黄河。
④五千仞(rèn):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形容高度高。
⑤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⑥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⑦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南宋子民。
⑧泪尽:眼泪流干了。
⑨胡尘: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引申为金人入侵中原后实施的暴政。
⑩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诗歌大意:
万里长的黄河,向东奔腾流入大海,
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直触青天。
南宋遗民在胡人压迫下已流尽眼泪,
他们年年盼望着朝廷军队收复失地。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河”“岳”“遗民”“王师”等字词的意思。
2.通过查阅资料,大致了解南宋的政治局面,明白陆游“有感”的原因。
3.能根据本诗的内容及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描述的山河场景,并展开想象,通过绘画,感受诗歌的意境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收集资料,初步了解古诗背景。
2.朗读古诗,注意诗句停顿。
3.结合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二、背诵古诗
1.诵读。
(1)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了解字义。
(2)借助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2.背诵。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1)阅读资源包中的“学习资料”。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①诗中的“河”“岳”有怎样的特点?
②遗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可以从哪些语句感受出来?
2.完成自测。
四、诗画创作
1.结合古诗内容与学习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前两句呈现的宏大场景。
2.根据古诗内容,确定绘画内容。
3.结合背景及人物特点,绘制特定的场景和人物服饰。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诗画创作,结束后对自己的画作进行修改。
5.评一评。
附学习资料
师者感言
家国情怀,古已有之,不论身处何地,都会心念祖国。
历史长河中,爱国诗人层出不穷。南宋一代,即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以及“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岳飞……
陆游也是人们熟知的南宋爱国诗人,我们在脍炙人口的《示儿》中感受到了他浓烈的爱国情怀。而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虽没有直言爱国情怀,但通过祖国大好河山和遗民悲惨生活这两个画面的捕捉、呈现,奠定了全诗悲壮的感情基调,让我们在字里行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壮丽山河的赞美、对遗民悲惨生活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说文解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
小篆
楷书
意义表达
“秋”是象形字。甲骨文呈现出一个蟋蟀的形状。金文加上了义符“禾”,表示庄稼。隶变后楷书写作“秋”。《说文·禾部》:“秋,禾谷孰也。从禾,省声。”(秋,百谷成熟。从禾,省声。)“秋”的本义是收成、收获。如范成大《颜桥道中》:“处处田畴尽有秋。”收获的季节在秋天,所以“秋”又引申指秋天,如“秋收冬藏”。由秋天又可以引申指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诗海撷英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析情赏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一首气势磅礴、悲壮苍凉的爱国诗。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全部沦陷,饱含爱国热忱的陆游挥笔写下此诗,以“望”字为眼,表达了诗人由充满希望到逐渐失望,却不绝望的复杂情绪。
诗的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极具气势,意境深沉。“入”“摩”二字,化静为动,赋予本身不动的山河以磅礴之感,充满生气,直观展示了北方中原的壮丽山河。与后面河山沦入敌手相呼应,表现了诗人的无比愤慨。
诗的后两句不再给人磅礴之感,笔锋顿转,写尽了悲壮苍凉。“泪尽”二字,饱含心酸苦楚。心怀故国的遗民眼泪都流干了,却也看不到希望。一次次希望都在落空,却仍在盼望。金人的无限压迫,也阻挡不住他们对于王师的期盼。短短两句,将中原人民所受压迫之沉重,经受折磨历程之长久,期望收复失地信念之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一个“又”字,写出了遗民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的期盼始终得不到回应的苦痛。
诗人借写遗民无尽的苦望,实则表达自己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身处水深火热的遗民仍不忘爱国之志,但是南宋统治者却醉生梦死,罔顾大好河山。诗人也希望借此激起南宋统治者的收复失地之志。
知人论世
作者生平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史学家、文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出生时,正值北宋灭亡,局势动荡混乱之际,他的家庭爱国主义思想浓厚,陆游自小潜移默化,深受爱国思想影响。宋高宗时,他参加礼部考试,遭受宰臣秦桧的排斥,致使他的仕途不顺。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陆游奉宋宁宗诏命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
陆游的一生精于写作,笔耕不息,在诗、词、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诗语言通俗、用词严谨,兼具李白的豪放与杜甫的沉郁,尤其是他诗中的爱国主义之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逸闻轶事
“烹饪大师”陆游
陆游被人们熟知是他南宋诗人的身份,其实,他在烹饪方面也十分精通,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厨”和“美食家”。在他的作品中,有上百首都在赞叹美食佳肴。他还记述了当时吴中(今苏州)和四川等地的佳肴美馔,对于不少美食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除了记录美食,陆游还十分擅长烹饪,且厨艺高超。有一次,他就地取材,将蕨菜、竹笋、野鸡等食材做成了一桌美味,色香味俱全,丰盛至极。宾客们兴致盎然,吃得“扪腹便(pián)便(pián)”。此外,陆游还擅长做葱油拌面,且十分自信,认为他做出的味道无人出其二,甚至能和只有神仙才能享用的“苏陀”(油酥)媲美。他还将萝卜、白菜等常见蔬菜做成甜羹,深受江浙居民的喜爱。
陆游在《洞庭春色》一诗中写道“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其中“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jī)玉脍(kuài)”。“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金齑玉脍”就是以下霜以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可见,陆游对美食的研究不亚于苏东坡。
放翁慧眼识树石
在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白塔乡的走马岭,有一处名叫“才翁所赏树石”的著名景观,这一景观之所以能够保留至今且闻名遐迩,与陆游密切相关。
“才翁所赏树石”俗称“才翁石”。北宋著名文人苏舜元,字才翁。他在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任福建提点刑狱期间,于走马岭的一块大石头上留下了一幅高60厘米、宽78厘米的题刻。这个题刻一直寂然无名,掩映在杂树乱草丛中,知道的人很少。后来陆游因为赴任福州宁德县主簿,途经罗源县走马岭的时候,发现荆棘中的这个崖石,上面刻着“树石”两个大字,奇古可爱。他赶紧让随从砍去崖石旁边的荆棘,发现上面题刻的其实是六个字——“才翁所赏树石”,题刻者乃是苏舜元。
看着那遒劲苍茫的题刻,陆游在敬佩之余,告诉了当地县令,请县令设置护栏把石刻保护起来。“才翁所赏树石”由此一代代传下来。到了清乾隆年间,先后任福宁知府和福州知府的四川人李拔,为此题写了一首五言律诗:“千古才翁石,大书列道旁。赏心会独远,寓意味偏长。价自品题重,名因表见彰。摩挲应有讬,言象已忘言。”并且让人在原来的石刻旁树了一个石碑,以示珍重。到了1980年,苏舜元的“才翁所赏树石”和李拔的石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至于至今当地群众依然将它当作祖传宝贝保护。
创作背景
这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公元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秋,但是眼前的时局使诗人不能安睡。直至天将破晓,陆游步出篱门,心头惆怅,挥笔写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本诗是其中一首。
知物谈艺
篱
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即篱笆,常用于围在房屋周围,用芦苇、竹子、等材料编成的用于遮挡的物品。内含篱笆这一意象的古诗词,基本都是描写田园乡野的恬淡、闲适。如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五岳
“五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五大名山的总称,是古代民间崇敬山神、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五岳分别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五岳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的象征。“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中岳嵩山之峻,北岳恒山之幽,南岳衡山之秀”的风景都是中外闻名的。“五岳归来不看山”“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等说法都证实了这一点。
遗民
遗民一般指亡国之民,陆游在《关山月》词中写道:“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它也可以指改朝换代后不愿出仕新朝的人。后引申为隐士,如张登《招客游寺》:“招取遗民赴僧社,竹堂分坐静看心。”它还可以泛指老百姓,如陈亮《胡夫人吕氏墓碣铭》:“因叹承平遗民,虽妇人犹能如此。”
延展阅读
临终示儿
嘉泰三年五月,陆游回到山阴,当时的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辛弃疾拜访陆游,二人就国事展开讨论。辛弃疾看到陆游的居所简陋,提出帮他兴修居所,被陆游多次拒绝。
嘉泰四年,辛弃疾奉召入朝,陆游作诗送别,勉励他为国效命,协助韩侂(tuō)胄(zhòu)谨慎用兵,早日实现复国大计。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请宁宗下诏,请求北伐,陆游听到这个消息,认为复国有望,难掩激动。宋军准备充分后出兵,一开始征途顺利,先后收复泗州、华州等地。但韩侂胄用人失察,吴曦等里通金朝,按兵不动,图谋割据。陆游也多次催促,吴曦不理。不久,西线吴曦叛变,东线丘崈(chónɡ)主和,韩侂胄陷于孤立。
开禧三年十一月,史弥远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遣使者将其头送往金国,签订了“嘉和协议”,到此,北伐宣告失败。这些消息传到陆游耳中,如晴天霹雳,让陆游十分痛苦,忧思于心。嘉定二年(1210年)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陆游的病情愈加严重,以至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陆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临终之际,陆游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投身军旅
1169年,陆游44岁时再度被宋孝宗启用,改任夔(kuí)州通判,主要负责学事和农事。在此期间,陆游据当地风土民情,写下散文名篇《入蜀记》。
两年后,陆游响应号召,在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征召下,转赴军旅,担任干办公事,在南郑投身军僚幕府生涯。其间,陆游写下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平戎策》,提出北伐中原取长安须先取陇右,同时积蓄粮食、加强训练士兵的军事主张。为此,陆游得以在抗金前线定军山、大散关一带巡查战略要塞,体验军旅生活。
只可惜,宋孝宗没有采纳陆游的《平戎策》,也没有安排王炎的北伐。陆游只体验了8个月的军旅生活,幕府就解散了。47岁的陆游只好奉旨骑驴入川,改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的闲职。次年转任蜀州通判,后为嘉州通判。49岁时在荣州短暂代理了一段时间的州事。
1175年,陆游的好友任四川制置使,他举荐陆游任锦城参议一职。二人以文会友,成为挚友。主和派以陆游“颓放”为由,诋毁他,无奈之下,陆游被迫辞职,后在杜甫草堂附近的浣花溪畔以种菜为生,自号“放翁”,撰写檄文来回应主和派的攻击。
学子慧言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王良惠.爱国忧民的诗人陆游[J].安徽教育,1979.
[3]岳枫.“美食达人”陆游[J].文史博览,2012(01):31.
[4]宋宪章.南宋美食家——陆游[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5(3):1.
[5]叶清.五岳“年龄”知多少[J].厦门科技,2018(3):1.
[6]廖爱羚.从“泰山封禅”看古代祭祀的君权意义[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B07):3.
[7]钱仲联.析陆游《示儿》[J].名作欣赏,1989(1):40-41.
[8]陈顺强.陆游与《示儿》[J].小学语文教学,1994(1):1.
[9]陆游.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黄大兆.那一声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凄怆呐喊——陆游《剑门关》赏读[J].语文课内外,2020(1):14.
[11]常佩雨.爱国之“愤”——陆游《书愤》鉴赏[J].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2017(12):2.
自我检测
一、知识掌握
1.陆游字 ,号 , (朝代)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
A.太白 青莲居士 南宋
B.务观 放翁 南宋
C.太白 青莲居士 北宋
D.务观 放翁 北宋
2.解释加点字。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河: 摩天: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五千仞岳”指的是“五岳”中的西岳华山,另四岳分别指 、 、 、 。
二、语言品味
1.请你谈谈“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诗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如果把本诗第三句“遗民泪尽胡尘里”中“尽”字换成“滴”字或“流”字好不好?为什么?
3.说说你对“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诗的理解。
三、文化理解
1.诗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中的“河”“岳”在本文中的意象分别为( )。
A.黄河 五岳
B.黄河 华山
C.黄河 庐山
2.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中的“遗民”在本诗中是指( )。
A.后裔;后代
B.在金占领区生活的南宋子民
C.隐士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下哪句诗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
A.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B.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C.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四、学习评价
(续表)
评价标准:对应“自我检测”的三大类,答对一个空格得一星。
(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