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会画一幅中国画(新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书画的一般知识

书画业务涉及很多方面,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对初学者来说更是如此。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五个方面,作一些分叙概述。

字画各部位的名称

还没有装裱过的画作称为“画心”,又叫“画芯”。要把画面的全部效果托出来,必须对画心进行装裱。用来托画心的纸就称为“托纸”,因为一幅画作的精神全靠这张托纸托出,这张托纸就有了赋予画面以生命的功用,所以又有“命纸”之称。

在整个画幅背后复托装裱的纸,称为“复背”。复背纸不同于命纸,后者托在画心,前者则复托在整个画背。

在条幅的上、下或者手卷的前、后的装裱上,有一条与上、下或前、后不同色的绫或绢,叫作“隔界”,也叫“隔水”。隔界的主要作用是突出画心,与整个画面色彩应该协调。

复背

隔界

在立幅画心的上端接上的一块纸方,叫作“诗堂”,其作用在于题诗赞画。在画心较短时,它还有衬托作用。“诗堂”也叫作“玉池”。

画卷两端的木杆,叫作“画杆”。立幅画卷上的圆木杆,也称为“地杆”,另一根较细的半圆杆,则称“天杆”。画杆最好用沙木,以免变形或遭虫蛀。

在地杆两端,往往还安插有轴头。轴头要光润精美,可以使用红木、紫檀、牛角、象牙、烧瓷等做原料,轴头的作用是使展卷、收卷变得灵活方便,并给画作增加美感。

在包首上端天杆外黏着的两段纸条,叫作“画签”,是用来题画名的。画签纸色一般多用藏经色(香色纸),这种颜色显得古香古色、雅致美观。在画签上题字叫题签。题签应该由一个真正懂画、精于鉴别的人来做,便于字画本身的鉴别。

字画装裱风格的名称

一幅好的书画,装裱一定也要好。装裱好了,书画就便于保管,对损坏严重的书画,还有起死回生的作用。裱工如果太过拙劣,有可能对书画造成损害。

裱画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遍行于全国各地。其手法因传授不同而多种多样,各地都形成了独特的装裱风格。南方裱工最著名的地方是苏州,此地的裱工有“苏裱”之称。苏裱崇尚仿古装池,所以又有“吴装”之称,裱件平挺柔软,配色文静。北方最有名的装裱在北京,称为“京裱”。

宋代宣和装,俗称“宣和裱”,精美富丽,至今仍影响着日本精致的装裱。宋元画有两种裱法:一种是只在上下部有镶绫,两边只有深古铜色的窄边;另一种是除了四周镶绫之外,两边还有很窄的深古铜色绢边。这两种裱法都称为“宣和裱”。

只用一种原料(绢、绫)、一种颜色裱的画,因色泽单纯,整体一致,像一块美玉一样,被称为“一块玉”。用镶线的“绫裱一块玉”装裱琴条画心,看上去十分素雅。琴条指长如古琴的立轴。

绢圈、绫天地、绢绫用两种颜色,则称为“两色裱”。在画心四周裱上的一圈绢就叫绢圈。用来裱画心上、下的绫就叫绫天地。

两色裱上再加一道不同色的隔界,就叫“三色裱”,多用于装裱粗短画心,这样画心就醒目而不显短促了。

字画装裱格式的名称

被装裱成横开的卷子的书画,叫作“手卷”。卷子的大小以其高度论,小者三四寸,称“杖头卷”,其得名缘于其与寿星杖头所挂的小手卷相似。手卷装裱格式以“天头”“副隔书”“正隔书”“引首”“正隔书”“画芯”“正隔书”“拖尾”的顺序排列。手卷比较方便案头展阅,有利于书画的保管和延长寿命。

分页裱成册子的书画,称为“册页”。册页可以分为很多开(或页),例如八开、十开、十二开,甚至有廿四开者,均为双数。单数的册页一般是残缺册页,俗谓失群册页。册页大小不等,最小的有袖珍册。册页出现于唐代。册页多是用纸镶料挖嵌的,也有用绫绢镶裱的。

画幅较宽的立轴,称为“堂幅”,俗称“中堂”,因其适于挂在厅堂的中间而得名。立轴的镶料在尺寸上与画芯的比例是有一定要求的。立轴的两头镶料,“天头”与“地头”的长度比例为6:4。

比堂幅窄的立轴,叫作“条幅”。有些条幅特别窄长,形如古琴,又叫“琴条”。有些条幅不安装轴,叫作“屏条”。

书画成一堂的屏条,叫作“挂屏”,一般成对或成套使用,有四、六、八、十二扇为一堂者。挂屏可以画四季风景或是临摹名家的绘画。通景屏要挂在一起,有失缺的叫失群屏。画屏最早由画屏风演变而来。史载,三国时曹不兴就曾奉孙权之命画屏风。

“横批”,即横幅。专写堂、室之名的横批叫“横匾”。横批的装裱在尺寸上也有要求,上边和下边的高度比例应为6:5。

两幅成对的条幅,叫作“对联”,兴起于明代,俗称对子,其得名缘于两条的字数一样多,上下联的词句相互对偶,形成一对。

有的对联每一联的字太多,一行写不下,只得写为两行,上联从右往左写,下联从左往右写,第一行的字多,末行字少,两联对挂时,形如“门”字,叫作“龙门对”。也有上下联都从右往左写的对联,称为“顺龙门”。

人们炎夏用来驱暑的扇子,古代叫作箑。它大致有团扇、折扇、贡扇三种形式。我们介绍“团扇”和“折扇”。

团扇又叫纨扇,就是圆扇,用绢素做面,外围和柄以竹制成。团扇在唐代即有记载,如王昌龄《长信怨》曰:“且将团扇共徘徊。”宋代时,团扇已经非常盛行。宋徽宗还作过著名的《草书团扇》。

折扇又叫折叠扇。宋宣和年间,高丽国(古朝鲜)曾有使者来中国进折叠扇。苏东坡就曾在其文章里写道:“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许,合之只两指。”明永乐年间,折扇越来越多。从明末清初开始,人们开始在折扇上一面写字,另一面绘画。折扇通常以纸为面,常用白矾纸、高丽纸、泥金、大赤金、洒金纸等,明代则多为金面。

清 刘墉《五言龙门对》

吴湖帆《荷花图》

书画用纸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早在7世纪即已外传,它极大地影响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保存以及社会历史的进步。要学会装裱和鉴定历代传世书画,就应该对我国古纸的原料组成和质量特征有所了解。

史载西汉纸是用丝绵浸水槌打而成,或用麻造出来的。陕西出土的灞桥纸,就出现于汉武帝时期,材料主要就是大麻纤维,还有少量苎麻。从汉至唐的近千年间,传世书画多是在麻纸上绘就的。

晋代纸

晋代开始有了藤纸,主要以藤本植物的纤维制成。这最早在晋代张华的《博物志》里就有记载。在《书史》中,宋代书画家米芾说:“台(浙江台州黄岩)藤背书滑无毛,天下第一,余莫及。”据说王羲之、王献之就常在会稽竖纹藤纸上写字。其纸约一尺高,一尺半长。

唐代纸

据文献记载,唐代纸多为麻纸,即“白麻纸”,质地较厚。褚遂良、冯永素、虞世南摹《兰亭序》,用的就是白麻纸,长约一尺,表面有坚细的麻痕,纸色自然。还有硬黄纸,质地莹润有光泽,是写经书用的,多为小张,当时人们多用它写字。唐以前的纸张尺寸都比较小,多为原色,如现在可见的唐代写经纸,就是黄褐色的。唐代流传下来的硬黄纸经书比较多,例如唐人所写《妙法莲华经》一卷,其黄非自然之色,据传是用槐籽水刷出来的,可防虫蛀。这种纸有深黄色的,也有浅黄色的,有的有细横纹,有的没有,一般都比较坚挺光细。

宋代纸

从宋代开始,造纸一般都用树皮纤维,纸质比以前好了很多,色泽洁白,几乎和现代高级手工宣纸一样了。据文献记载与传闻,宋代纸张种类很多,如澄心堂纸、观音纸;又有表面光滑的彩色粉笺,常为苏东坡、黄山谷所用;还有罗纹纸、蚕茧纸、竹纸等。

元代纸

元代纸张多是棉麻合制而成的。据文献记载与传闻,当时书画用纸种类很多,如粉笺、蜡笺、黄笺、花笺、罗纹笺等。

明代纸

明代的书画用纸品种更多,其中观音纸、奏本纸、榜纸、小笺、大笺等比较有名;还有五色洒金、五色粉笺、印金花五色笺、白笺、布纹纸、高丽茧纸等。

清代纸

清代的书画用纸,品种尤其繁盛,有各色金花笺、梅花玉版笺等,又有开花纸、开花榜纸、太史连纸、罗纹纸、棉纸、竹纸及宣纸等。当时有很多人仿制澄心堂纸、藏经纸、宣德描金笺等前代名纸。各国名纸如高丽之“金花笺”,琉球之“雪纸”“奉书纸”等也是在这时候引入中国的。

明、清用青檀树皮制成的宣纸越来越多,纸质越来越薄,显得细薄、均匀、紧密、洁白、坚韧、柔软,而且尺寸越来越大。清代初年特别制造的“白鹿”长达一丈二尺,“露皇”更有一丈六尺长。

清 各色宣纸

中国的宣纸有“纸寿千年”之称,这一点特别值得注意。这不仅得益于技术和原料,还得益于古代造纸的漂白工艺。据张子高《中国化学史稿·古代之部》所引:“从明清流传下来造纸‘日光漂白’,确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曝已复渍,渍已复曝,如是者三,则黄者转为白矣。”这个过程中,空气中的臭氧对纸浆起氧化作用,从而产生了漂白效果。宣纸纸浆经日光漂白后,能达到90°左右的白度,而且放久了也不会变色或发脆,宋、元、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纸张,特别是宣纸,色泽上都没有什么变化。现在人们漂白宣纸纸浆,多用化学药品漂白粉,造出来的宣纸易脆易黄,用墨之后纸色还会变得灰白,墨色也比较暗淡。

书画上的落款和印章

落款

书画上的落款就是签名,加盖印章既有信用目的,也有一定艺术作用。

唐代以前的画作一般都没有落款,落款在唐代才比较常见,如《周昉调婴图卷》,就题有“周昉”二字。五代黄筌的《珍禽图卷》也有“写付儿居宝习”等字作款。

宋代绘画的落款比唐代绘画更为多见。例如梁师闵画的《芦汀密雪图》就题有“臣梁师闵画”等字作款。马远、夏圭、刘松年所作画作,一般都有落款,也有一些不题落款的。

清代名章、堂号章

印章

书画上的印章种类很多,如作者的姓名章,斋、室、堂号名章;也有的刻有诗词、成语、格言等,称为“闲章”。

画上用名章有一定惯例:落款有姓氏时,应该用名印;落款没有姓氏时,应该用姓名印。

两方印连用时,应该一个是白文,一个是朱文,名印在上,字号印在下。

闲章一般用在书画幅面的边角上,与款识呈对角之势,即一个在左上角的话,另一个就应该在右下角。

印章只要用在边角上,就叫作“压角章”,可以起到使画面构图平衡美观的作用,还可点醒画面。

米芾、苏轼、文同作画则有款有印,并且有题字题诗的习惯。可以说,宋代人开了中国绘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艺术先河。到元、明时,这种做法蔚然成风。

有一段时间,明代的院体绘画多题官衔为款,如吕纪写“武英殿锦衣卫指挥吕纪”。这时候出现了刻官衔的印章,例如大学士之章等。

现存的很多古代书画,都印有乾隆皇帝的印章。章盖得太多,其实是会损害书画的,但要更好地鉴定书画,了解一下其用章的惯例也是有必要的。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编“石渠宝笈”四十四卷,凡是入宝笈的都用的是五玺:

一、乾隆御览之宝(椭圆朱文),一般在画卷正中;

二、乾隆鉴赏(正元白文),一般在左面;

三、石渠宝笈(长方朱文),一般在左面;

四、三希堂精鉴玺(长方朱文),一般在右面;

五、宜子孙(正方白文),在右面,与三希堂精鉴玺为姊妹印,两印从不分开。

传世的神龙本《兰亭序》,上面就用了著名的“乾隆五玺”,盖章的位置都是标准格式,卷后又加盖了“太上皇帝之宝”。

现代书画家的印章,风格更加丰富多彩,艺术上也能继古而创新。

上图为张大千先生常用印“大千豪发”“游戏神通”“两到黄山绝顶人”。

绘画专业的日常俗语

在对绘画进行欣赏与鉴定时,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专用名词和俗语。

用来评论书画地子的状态的

麦黄色:这是绢本画中保存得最好的颜色,说明书画的地子颜色很正、很好看,卷面年久而不发黑。好的绢本古画一般呈麦黄色、深麦黄色或浅麦黄色。

宝浆亮:指的是书画的画心和复背纸,日久年深之后,在岁月的熏陶和收藏者展阅时的手泽摩擦之下产生的一种柔和的光泽,十分美观。

伤了:书画的地子年久受损,如被虫蛀、被水浸湿、被腐蚀了,称为地子伤了。

残了:指书画的地子短少了一块,有残缺。

黑了:书画地子在烟熏等因素的影响下变得黑暗难识,已无法看出画面形象和画意了,称为地子黑了。

朽了:地子因为长期保管失当而发酥,没了筋骨,称为糟朽。

漂了:用漂粉漂过了,简称漂了。多是为了使书画地子显得更漂亮而为,当时的效果挺好,但几年之后就会变灰或变黑。

返铅:又叫泛铅,指在画作中呈白色之处设色加粉,如人物面部的三白需要染粉,如果受潮了,日子久了就会有白颜色出黑斑的现象。

表达绘画装潢特点的

古色古香:说明装潢得比较好,典雅精美。

怯裱:指装裱得不好,缺少雅致感。

表达绘画真假的

老充头:指老的假货,也叫老刀。造假的作品,时间久了就不容易辨别了。

虎相货:有的假货装潢得很讲究,就叫虎相货。有些假货除了精致的匣子,还有装饰品,表面上跟真货一般,实际上是骗人的。

亲家货:用两件真品拼凑成的作品,两件作品可以出自一个人之手,也可以是两个人一书一画作成的。

刀尺货:就是假画,指仿制的画。例如,苏州片,用青绿绢本,画工笔山水长卷,落款和印章是赵伯驹、仇英等人的,但其实是苏州地方有人仿的;扬州刀,专仿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的画作,以粗笔、写意为特征,主要是山水花鸟;广东刀,仿的都是唐宋名作,以绢地佛像为主;湖南刀,主要以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或忠烈遗民如文天祥、黄道周等的作品为仿制对象;河南刀,仿制的都是宋代名家,如苏、黄、米、蔡、岳飞、陆游等人的作品;北京刀,以清代郎世宁的作品和臣字款类作品及南巡图等为仿制对象;上海刀,一般是仿制名作,注重社会需求,专挑值钱的作品仿,大多出自高手笔下,裱工也比较好。

刺目:指绘画有很高的水平,画工精细,高出一般作品,能吸引人,让人怎么看也不厌烦。

精神:指绘画作品有气韵,笔墨精彩。

俊秀:指人物画中的人物画得很好,英俊秀美。

灵活:指花鸟画中的鸟类画得有灵气,生动活现。

苍老:指画家用笔苍劲有力,画技精湛,功夫老成。

清代粉白地双龙戏珠暗花宣纸

代笔:有的名画家,答应为很多人作画,应酬不及,于是叫门徒或家人代笔,自己再修改落款,就叫作代笔。

甜熟:指绘画作品表面上很有看相,有一定的技法,但是笔墨欠缺,没有真功夫,看久了就没意思了。

表达绘画商品好次特点的

清水货:指保存完好的名家真迹。在清水货的鉴定中,真迹、精品、保存完好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不然就是混水货。

硬货:指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的的货真价实的艺术品,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

乏货:指不出名的人的普通作品,缺少出色的画法,画意和裱工也不好,没有什么吸引力。

洋装货:指画得很好,让外国人很喜欢欣赏的作品。一般在年代上没什么讲究,或真或假,画意好就可以了,是绢本就更好了。

卡拉完:指十分普通的作品,既没有历史价值,也没有艺术价值。

精品:指画家精心绘制,能代表其创作水平的作品。

绝品:指名家真迹中独一无二的精品。

书画取放保管

书画作为一种珍贵藏品,保管方面必须小心。因为书画材料的制作,用的都是纸绢绫帛等原料,日子久了,很容易被损坏,所以保管方面的知识不可欠缺。

书画的悬挂和收卷

欣赏和鉴别条幅、对联、横批时,必须将其打开或悬挂起来。在打开、悬挂、收卷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技巧。这些技巧不练习是没法掌握的。

悬挂条幅之前,要注意不要在潮湿的墙壁上挂画,还要避开油污。

挂画:挂条幅中堂时,画杈是必需的。拿画杈应该用右手,要托住书画结带的中部,左手则大拇指、小指在前,其他三指在后,托住画的中部,接着用画杈把画的天杆缓缓推上去,将画在墙上挂稳。

摘画:摘画时用画杈对准挂钉,双手姿势和挂画时一样,摘下画后,将其卷好,一定要卷齐、卷紧。可以找人一起卷,一人捏住天杆,另一人握住轴头,不要握得太紧,也不要握得太松,要使其易于转动打开。画太宽了,两手握不住的话,可以一手握住轴头,一手握住画中间。注意手指位置,以免划破画心,打开或收卷时速度要慢。

手卷展阅方法:手卷一般要放在桌案之上进行欣赏鉴别。桌案表面一定要保持洁净,要除去水、灰尘、杂物,不然会污损书画。展开时,绦带、别子平顺地放在包首上,接着再将大拇指放在内侧,另四只手指放在外侧,随展随卷。注意手指要远离画心,否则很容易划伤画心。注意卷尾未展部分,以免其落地。收卷时,两手的斜度要随时进行调整,卷好后,将画放在案上,握住卷轴,一手握住外杆处,拧紧后用别子别好。

除了以上几点外,在书画(包括条幅、对联、册页、手卷)展阅过程中,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说话时不要靠近画心,以免唾沫飞溅到画上,污损书画;

看画时不要吸烟,或口含纸烟,烟掉在画上会把书画烧伤;

看画要避开风口,风太大会吹坏字画,还要防止尘土飞入画内,对裱工和画身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