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技变革:数字经济的引擎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的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并加速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掌握了新技术发展的主动权,就能更好地占据数字经济新赛道,实现经济发展换道超车。
一、历次科技变革改变全球经济格局
(一)历次工业革命引起的强国兴替
从工业革命发展历程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以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为标志的三次工业革命。凭借工业革命崛起的国家,也成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1.工业革命英国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英国以蒸汽机技术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火车等相继出现(见图1-1),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煤矿、工厂、交通领域等,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力大幅提高,社会生产关系也发生改变。资本替代土地成为主要生产要素,依赖手工劳动等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逐步消失,失地农民变成工人,机器大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迅速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取代荷兰(荷兰是近代第一个称霸世界的国家)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
图1-1 重要成果:蒸汽机火车
2.电气革命德国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德国以电气化技术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随着电流磁效应、电磁感应、电磁波、直流发电机等新发现、新发明不断涌现,电灯、电车、电钻、电焊机等新产品层出不穷,以煤气、汽油、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电力、内燃机等得到大规模应用,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迅速推动了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革新,工业结构实现了由轻工业向重工业的飞跃(重要成果耐用碳丝灯泡、三轮机动车如图1-2所示)。英国因错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红利,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而德国抓住机遇,完成“赶超”,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图1-2 重要成果:耐用碳丝灯泡、三轮机动车
3.信息革命美国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以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时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见图1-3)、生物工程、空间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由“电气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美国凭借互联网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先优势,重塑了新的竞争优势,扭转了“去工业化”进程导致的制造业产业日益空心化的不利局面,完成了“再工业化”的转变,并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了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引领了全球产业分工新布局,登上了世界霸主地位。
图1-3 重要成果: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二)科技变革与全球格局的关联性逐渐紧密
科技变革是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统称。其中,科学革命主要是指在科学理论、方法等方面取得的革命性理论成果,将显著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技术革命以科学革命为基础,是技术体系原理的根本性变革,将直接影响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催生新兴的主导产业,进而推动产业革命暴发。
因此,科技变革能引起全球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驱动全球经济增长重心转移,并给社会带来根本性变化,推动社会结构变革,最终影响全球格局变动。同时,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动和发展又必然对科学技术发展有新的、更高的要求,进而牵引新一轮科技变革暴发。因此,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科技变革与全球格局的关联性逐渐紧密。
历次工业革命本质上是重大的科技变革。每次科技变革的推进,都产生了更多的科学理论成果与主导技术,对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的渗透作用逐步增强,进一步打破原有的政治、经济发展平衡,促使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新改变(见表1-1)。
表1-1 科技变革对全球格局的影响
(三)科技变革是大国兴起的关键核心
国家兴衰包括三种表现形态。一是国家崛起,是国家从弱小到强大、突然兴起,由发展中国家上升为发达国家的过程。二是国家复兴,是国家衰落后再次繁荣和兴盛,由发达国家下降为发展中国家后再次成为发达国家的过程。三是国家衰落,是国家水平下降、国家实力衰减或国家败亡,由发达国家下降为发展中国家的过程。
18世纪以来,科技变革与大国兴衰紧密相关。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成为第一大国,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成为世界强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称霸全球,苏联解体,而日本、新加坡、韩国抓住科技变革的机遇期,崛起成为发达国家。
从历次科技变革、大国兴衰的发展规律来看,科技实力决定了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科技变革已成为大国兴起的关键核心。率先发起和完成科技变革的国家,能够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迅速兴起。这些国家掌握着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并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高。反之,错失科技变革机遇的国家,因科技变革进程滞后,往往面临巨大的挑战,极有可能在新科技浪潮中被淘汰,并走向衰落或解体。
目前,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随着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一大批数字技术取得创新突破,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数字经济已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战场,世界各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逐渐加剧。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新一轮改变
(一)计算机正在计算世界
计算机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之一。计算机能够按照编写的程序处理各种信息,在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实时控制、辅助生产等方面,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
例如,工程设计往往涉及成百上千个大型矩阵运算、高阶微分方程组等,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解决这些复杂的数学计算问题。在科技领域,超音速飞行器设计、人造卫星、运载火箭轨道等的计算,也离不开高速运算的计算机。
在非科技工程领域,计算机承担了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包括对原始数据执行收集、存储、整理、统计、修改、增加、删除等操作,并基于数据处理与分析,实现趋势预测,例如,政府机关公文、报表和档案处理,气候变化预测,情报检索,企业财务、人事、物料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等。
工业计算机能实现对连续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即过程控制,如巡回检测、统计报表、状态监控、自动报警、自动启停等;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力、石化、机械、纺织等行业。导弹、载人宇宙飞船等现代化设施也离不开由计算机构成的实时控制系统,例如,导弹通过将飞行目标、轨迹等预先加载在弹载计算机中,命中率可接近100%。
在现代工业生产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omputer Aided Test,CAT)、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CIMS)等计算机技术广泛用于工业产品辅助设计、制造及测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水平,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目前,量子计算已被认为可能是下一代信息革命的关键技术,全球也在加速布局量子计算机研发。量子计算机可产生远超过传统硅芯片超级计算机的算力,例如,对于传统超级计算机要在100亿年才能解决的大数因子分解问题,一台具有5000个量子位的量子计算机只需要约30秒便能解决。未来,量子计算有望在密码破译、材料设计、药物分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二)互联网促进万物互联
互联网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彼此独立的计算机通过遍布全球的网络连接在一起,便形成了互联网。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地域限制,已成为共享资源、交换信息的重要渠道。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商业经济、工业生产、文化传播等领域,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快速普及,惠及普通大众。可见,互联网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
互联网催生了商业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在互联网的驱动下,零售、餐饮、交通等领域消费迅速升级。例如,电子商务成为新经济代表,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完成全球购物;网络订餐送餐、共享单车、网约车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商业模式快速发展壮大,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便利。
互联网改变了工业生产方式。互联网技术对制造业的制造模式,以及企业的组成和管理模式产生了极大影响,敏捷制造新模式由此诞生。该模式基于市场需求及变化,通过互联网连接不同企业的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优势,合法组建为一个具备最优资源、耗费最低成本、市场响应最迅速的“虚拟工厂”,实现工业生产利润最大化。
互联网促进了文化传播。在教学领域,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具象化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学生也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更多教学资源。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互联网技术使得远程教育新模式成为可能,满足了多渠道学习需求。另外,互联网技术为文化跨行业、跨地域的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能实现全球文化的融合。
(三)新技术让世界变得更丰富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性技术,是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新一轮科技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大数据具有大量的数据规模、高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较低的价值密度、较高的真实性五大特征。目前,大数据技术已经创造了个性化学习、精准营销等新模式。例如,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教师能够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轨迹,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征,从而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教学;企业可以运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更好地开发潜在客户,并提供更适合的产品服务。大数据还能够更好地改善民生,如自助缴纳水电燃气费用、电子地图便利出行等。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模拟人类思维方式和智能行为的技术。近年来,人工智能已经在模式识别、语音识别、专家系统和机器人制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就,并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机器翻译、智能家居、智慧农业、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例如,利用模式识别技术,能够实现指纹分辨、身份鉴别;对人体细胞显微图像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是否发生病变;对机器人配置摄像机、声音接收器、机械装置等,可以模拟人类完成海底探测。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的数据库,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具有极高的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目前其已开始应用于金融、政务、医疗、教育、军事国防等领域。在金融领域,基于区块链分布式账本体系,能够快速完成支付、清算、结算任务,降低跨行跨境交易的复杂性和成本。在医疗领域,区块链能够保障存储的医疗数据来源真实,并能实现永久保存,便于医院查看患者历史医疗记录,给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三、新技术发展引领社会经济发展
(一)新旧产业的交替
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正在走向深度融合。新技术已经成为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的强劲引擎。具体而言,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不仅使原有生产力升级改造,而且衍生出新的生产力,促使资源重新高效配置,最终重塑经济发展模式。
从产业视角看,实体经济新旧产业交替更迭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围绕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的产生及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将可能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生活文化领域,在线媒体、电子书的发展,正在严重冲击传统报纸杂志、纸质书籍销售。在交通出行领域,网约车正成为主流,打击了传统出租车市场。
面向传统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广运用及渗透到传统产业中,使传统产业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并焕发出新的生机。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连,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连接,赋能传统制造业向“制造+服务”的模式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的附加价值,推动制造业进一步向高端化迈进,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变化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传统产业正在积极应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产业改造,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数字技术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工业变革的驱动器、服务业新模式的孵化器,正在推进产业结构向高层次演进,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近年来,三次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速,我国三次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逐年提高,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三次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由“十三五”初期的第一产业6.2%、第二产业16.8%、第三产业29.6%,增长到了“十三五”末期的第一产业8.9%、第二产业21.0%、第三产业40.7%。总体来看,目前第三产业数字化转型最快,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
新的变化正在发生。在农业领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正用于数字化测土配肥、智能高效节水灌溉、机器人采摘;卫星遥感、区块链等技术正用于农作物品种筛选、精准农业等。在工业领域,数字工厂仿真、智能物流、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等广泛应用,更多企业迈上“云端”,2020年我国新增上云企业超过47万家。在服务业领域,在线学习、远程办公、远程会议、在线医疗、数字娱乐等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发展尤为迅猛,交易额由2015年的21.8万亿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37.2万亿元。
(三)软硬协同的未来世界
软件产业由最初的软硬一体化阶段,如今已经迈入网络化、服务化阶段,软件正在深刻改变着产品、企业和生态,未来世界也将是软件定义的世界。软件定义是指,利用软件程序赋予事物的应用功能和使用价值,满足日益复杂的多样化需求。软件定义的本质在于,通过软件虚拟化的方式,实现硬件资源虚拟化、管理功能可编程。
软件定义最先出现的概念是软件定义的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SDR)。SDR技术通过软件(或固件)代替硬件执行信号处理任务来实现射频通信。此后,软件定义逐步延伸渗透至整个IT环境。例如,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实现了通过软件编程的方式定义和控制网络;软件定义存储(Software Defined Storage,SDS)实现了通过软件自动控制存储资源,并最终达到存储即服务的目标;软件定义计算诞生了云计算;软件定义消费电子产生了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系列产品。
当前,业界已经将软件定义视为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利器,积极发挥软件在引领创新、促进转型、培育动能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例如,制造业基于软件定义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应用研发设计类、经营管理类、生产控制类等软件,持续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优化制造资源配置,实现生产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并基于软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全面优化企业生产经营模式。
在数字化的大趋势下,未来世界将是人、机、物融合的世界。各类信息资源的连接,以及信息资源与社会资源、硬件资源等的关联,将构成万物互联的世界。在新环境下,新型应用需求将层出不穷,这需要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来实现“按需定制”。因此,未来世界将无法脱离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