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字考
治之问1
治,小篆写作。《说文解字·水部》(本书以下简称《说文》)“治”条:
治,水。出东莱曲城阳丘山,南入海。从水、台声。2
《说文》以治为水名,与我们看到的其他传世文献中对此字的解释颇不一致。古人早就注意到此字有“理”之义,例如:3
- 《荀子·修身》:“少而理曰治。”
- 《玉篇·水部》:“治,修治也。”
- 《类篇·水部》:“治,理也。”
- 《广韵·至韵》:“治,理也。”
- 《集韵·至韵》:“治,理也。”
- 《正韵·寘韵》:“治,理效也。”
- 《韵会·去声》:“治,理也。”
今按:治,不见于甲骨文及西周金文,目前仅见于出土的战国秦文献。4在出土秦文献中,治字确实常见。据统计,“治”字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共出现48次,在《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共出现4次,在《周家台秦简》中共出现20次,在《龙岗秦简》中共出现1次。5在只有少量发布的《里耶秦简》中,“治”也时有出现。虽然治字在这些出土文献中时常假借为“笞”“怠”“志”等6,但亦时常为治理义。7
治字为何在秦文献中从水名获得了治理义?
朱骏声曾推测,治的原形可能是“汩”或“凖”,其中汩有治水之义,凖有衡平之义。8然从读音或字形上看,这样说问题均很大。汩,上古音为鱼部见纽,凖字上古音为文部章纽,而治上古音属之部定纽。更重要的是,朱的说法未能在今日出土的大量文献中找到证据。另外,不少人猜测治可能是从治水演变成治理9,然而既然治字在先秦出现如此之晚、使用如此有限(限于秦),又非列国正规字,如此解释就显得牵强。也许治初发明时是指某水之名,10但何以从水名变成治理,目前不得而知,也许只能解释为同音假借;但即使是假借,也是秦国(或极个别地方)独有的用法,在列国中并不通行。
问题是:既然治不见于六国出土文献,那么今日传世的先秦文献中的治,在先秦六国文献中是如何写的?后者如能找到,是否为后世作治理义的治的原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是因为考虑到治字晚出(不见于甲骨文、西周金文),先秦时期作治理义为秦国独有。应该说,找到治在六国文献中的写法,才能解开治作治理义的谜底。
我们都知道,治字在传世的先秦文献包括《尚书》《诗经》《仪礼·丧服传》《春秋》《左传》《国语》以及许多诸子著作中时常出现,且往往为治理义。出土文献让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在先秦文献中,治字的原形是否另有他字,只不过后来由于秦国的影响,用秦文字治代替了原形字,原形字遂趋消失?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治在先秦的原形字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