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夜话:微观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或许是经济学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佳,或许是经济学家得罪了什么人,或许是经济学家的狂妄让人不快,不知什么原因,国外嘲讽经济学家的笑话特别多。有一则笑话说,某女士得了绝症,医生告诉她只能活两三年了。她问医生,如何能让我这两三年过得长一点。医生告诉她,找一个经济学家结婚。她问,经济学家有什么绝招吗?医生说,经济学家都教条而无趣。与他在一起,你度日如年,不就感觉活得长了吗?

我觉得这个笑话还是有点儿道理的。经济学来自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但经过经济学家的蒸馏、提纯之后就把常青的生命之树变成了灰色的理论,干巴巴的一点儿生活气息也没有。再把这些极为抽象的道理用数学或严肃的文字写成书、讲给学生,就是既教条又无趣了。我从事经济学四十多年,深有这种感觉。满篇的数学公式、令人眼花缭乱的图表,加上干巴巴的解释,别说一般读者,就我们这样的专业人士也感到不幸上了贼船,只能走下去了。

其实经济学的教条和无趣并不是经济学的传统。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对当时经济生活真实而有趣的描述,其理论是在这种观察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文字也相当美,据说美国有的大学在英文课中还选读了《国富论》的片段。这样的经济学经典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在轻松的阅读中掌握了经济学的道理。可惜之后教条式写法愈演愈烈,强调了理论的逻辑性和严肃性,而忽略了趣味性。经济学引入数学之后,更为抽象,也更无趣了,以至于一般读者难以问津。“二战”后现代经济学中这种趋势一直在加强。现在不懂数学,无法学经济学。没有数学证明的文章被认为没水平,很难在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有些经济学家也认为这种方向不一定妥当,但为了显得有学术水平,却不得不这样做。再写出《国富论》那样的著作就不被看好了。仅有的例外大概是科斯,他的几篇有极大影响的文章都没有用数学,读来亲切,谁也不敢说没有学术水平。但其他人不用数学仍要受指责,甚至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因为通俗易读、十分畅销,也被指责为“浅薄”,弄得哈耶克先生后悔不已。

不过深知经济学真相的大经济学家还是有办法应对这种形势。他们在撰写学术论文时,重视了建模型、用数学表述与论证的做法,但在功成名就之后,仍然用通俗而有趣的文章著作介绍自己的经济学思想。他们在报刊上开设为一般读者而写的专栏,也从事于经济学思想的普及工作。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研究》《美国货币史》《消费函数理论》等都是一致公认的高水平学术著作。当然一般读者很难读下去,很难读懂。但他以后开专栏,又写了《自由选择》这样极为畅销的著作,介绍自己自由市场经济的思想,并以此书为蓝本拍了纪录片,在世界上影响相当大。现在除了专业人士,读他的学术著作的人不多了,但《自由选择》仍然为读者喜爱。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诺德豪斯的《气候赌场》介绍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法,通俗而有趣。但这本书的结论是建立在他及耶鲁的同事所构建的综合的气候与经济模型以及相关的地区气候与经济模型之上的。这两个模型当然是数学化的。他的《变暖的世界》《管理全球共同体》《平衡问题》及其他文章介绍了这两个模型。有这两个模型做基础,《气候赌场》这样的畅销著作就无人敢说没水平了。但这本书并没有详细介绍这两个模型,所以可以写得通俗而有趣。

美国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既重视符合目前学术标准的论文、专著,又重视写专栏与普及性经济学读物,他们的社会地位与声誉既来自获得克拉克奖或诺贝尔经济学奖,更来自为知名报刊撰写的专栏和畅销的经济学普及读物。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于他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突破性贡献,建立了新国际贸易理论。但他真正在社会上如此有名气,还是由于他在各种著名报刊上的专栏,以及各种经济学普及读物,而了解他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及其贡献之伟大的一般读者并不多。20世纪90年代我在美国进修时常读他在报刊上的专栏文章,也买过他写的几本书。他是主张国家干预的新凯恩斯主义者,尽管对他的观点我并不是全部赞同,但他的文章写得观点犀利,文字优美,读起来令人兴奋,让人回味,又给人以启发。我想,如果本文开头那位垂死的女士嫁给克鲁格曼,她就会觉得生命太可贵了,读克鲁格曼的文章、著作,时间过得太快了。她会觉得受了那位医生的骗,经济学家也可以如此有趣!

20世纪90年代我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敢再言经济学。那时我主要是学习期货、期权市场理论,但许多论文以数学为主,尤其是期权市场的论文,我根本看不懂。文字写的结论懂了,但推理过程全用数学就一窍不通了。想去听研究生的宏观经济学课,但一看参考书全是数学,连教室都不敢去了。我读研究生时仅学过“高等数学”和“线性规划”这两门数学课,离读论文、专著的要求差得太远了。这时我深深认识到,在经济学的研究上我毫无前途,别说自己研究了,连读懂别人的研究成果都难于上青天。何况当年我已五十岁,再想刻苦去学数学也不可能了。

五十岁的年龄,离退休还有十年,如果退休后还老而不死,该以什么为生呢?当然,中国经济学还远远没有达到美国的水平,不懂数学也可以混下去。但总要找点自己有兴趣、社会又有需求的事情做做。我的数学不行,当钻研某个问题的“刺猬”没戏了。但我的一个优势是,读书的范围既杂又广,那就争取做一个涉猎广泛的“狐狸”吧。当然,做“狐狸”也不是去跨学科研究,而是从事普及经济学的工作。我认为,广大民众对现代经济学知之太少,社会上难免有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如某大报把河南邓州出现的远期交易(即先签约后交货)称为期货交易,把政府规定进口大片的票价称为宏观调控,把消费理论中的“生命周期理论”称为“生命循环理论”等。如果认真去学查找,这类错误比比皆是。大报尚且如此,百姓可想而知。所以,从美国回来后我在《读书》杂志发表过《重要的还是学习》和《普及经济学刻不容缓》,我也决心以普及经济学为己任。

除了校内的工作外,我在许多报刊开过专栏,为它们写通俗有趣的经济学文章,也经常到各地,在学校、机关、企业或其他场合介绍经济学。从2002年起,我在清华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为EMBA讲“管理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中国商帮文化”,以“管理经济学”为主。也仍在各学校和企业做各种讲座,包括读书的讲座。其间写过普及经济学的著作《经济学是什么》(北大出版社)、《寓言中的经济学》(北大出版社初版,东方出版中心再版)和《写给企业家的经济学》(中信出版集团)。这三本书在国内都多次重印或再版,也由台湾和香港出了繁体字版,《写给企业家的经济学》在台湾出版时还有一位管理学教授和四位企业家写的序言。《寓言中的经济学》国内有盗版书(我有幸购得一本),韩国出了韩文版。

2001年我为三联书店写了《微观经济学纵横谈》和《宏观经济学纵横谈》,这两本书香港、台湾都出过繁体字版,《微观经济学纵横谈》还入选“中国文库”。三联书店一直有再版这两本书的计划。当然,这两本书是二十年前写的,今天有许多内容已经过时了,再版一定需要重大的修改、补充。于是我就想在这两本书的基础上重写一本。这就是这本《经济学夜话》的由来。

既然是重写,而不是原书的修改与补充,所以就有了新的写作计划。原来的《微观经济学纵横谈》和《宏观经济学纵横谈》共收文章114篇,这次的《经济学夜话》共200篇文章,且不是在原有的114篇之上加86篇,而是全部重写了。原来的文章有不少被删了,有的题目留下来,内容全变了,有的内容做了根本性改变,新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原封不动地留下以前的文章。可以说,这本书是完全新写的。叫新书总不能把原来的书从冰箱里拿出来给大家吧?

《经济学夜话》共分四篇:“导论篇”“微观篇”“宏观篇”“史传篇”。“导论篇”共30篇文章,介绍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经济学中一些最重要的概念,如机会成本、边际、贸易等,以及有关经济改革的一些问题。“微观篇”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这些年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共70篇文章。“宏观篇”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政策与经济学家在理论与政策上的争论。宏观经济学是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因此增加了国际贸易与汇率的内容,共70篇文章。“史传篇”包括经济学家和经济史的故事,共30篇文章。

关于经济学家的故事,我写过一本《话经济学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初版,东方出版中心修订再版)。《话经济学人》中已收入的文章,这本书一篇也没有用。这次全是新写的。关于经济史,我也写过一些文章,如收入《在经济与历史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走马看商帮》(上海书店出版社)、《游山西·话晋商》(北大出版社)等书的文章,我也一篇没用,全是新写的。加这一部分是因为我觉得,经济学家的贡献与他的经历相关,他们的趣事,今天读来既好玩,也有趣。经济史是经济理论的验证,可惜现在学经济学的人不太重视经济史,加一些文章作为调味品也好。

特别要说明的是,这本书并不是全面、系统的教科书。有些文章之间有松散的联系,有些则没有。我的本意只是介绍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及经济学知识,帮助你学习、理解经济学。对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可以作为第一本入门读物,在此基础上再找一本系统的经济学教材来读读。如你可以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第八版(北大出版社),这是一本现在在世界上相当流行,且十分优秀的教科书。如果你正在学经济学,这本书可以作为辅助性读物,即我们一般说的“教辅”吧,帮助你理解所学的课程。对于经济学教师或研究人员,这本书讲的都是“小儿科”的内容,可以看看案例、故事,作为一种休闲。对企业家来说,则可以作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闲书。我希望这本书人人可以读,且读了有不同的收获,起码可以开心一笑,增加点儿知识。

本书追求有意义与有趣味。有意义就是读了以后有收获,对你做出大小决策有点儿帮助。有趣味就是读起来有意思、好玩,能吸引你读下去。

为了增加趣味性,每篇文章都用案例、故事,或者我经历过的事情来说明。特别要说明的,我用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来说明经济学道理,是想告诉你,生活中处处有经济学。只要你留心,注意自己经历的事,一定也可以体会出其中的经济学道理。经济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你这样去思考生活中的经济学,生活也会增加一点儿色彩。

这本书命名为“经济学夜话”,有点模仿当年罗斯福总统的“炉边夜话”。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这时罗斯福总统上台。为了让民众有信心战胜大萧条,也为了让公众更加理解他的新政,他在电台开设了“炉边夜话”节目,与公众谈心,真切地向公众介绍他的认识与思想,这个节目吸引了广大听众,也鼓励了大家的信心,使公众支持其新政。用“夜话”聊天的形式是一种交流的好方式。现在围在火炉边取暖的方式已经没有了,但不在炉边也可以有“夜话”。用“夜话”的形式,我给你讲经济学的故事,我给你讲其中的经济学道理,让你体会、吸收,也是一种茶余饭后的享受。

你可以在夜深人静时,躺在床上看这本书。看一两篇书中的文章,然后进入梦乡。这本书的每篇文章都是独立的,都是一千五百字左右,讲一个经济学道理。你不用找整段时间读,什么时候有片刻空闲,就可以拿出来读。在机场、火车站,在乘坐公共汽车或地铁时,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在等朋友约会时,总之在一切零星的时间都可以读。我的一个学生告诉我,他把我的书放在卫生间,去卫生间时就可以读几篇文章。他觉得这是读这种书最有效的方式,只是对我有点儿“大不敬”。我说,无论放在什么地方,只要读就是对我的“大敬”。你把书放在红木书架上,动也不动,当神仙供着,这才是对我最大的“大不敬”。在什么地方读,什么时候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读。

有一点我也想强调一下,千万别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一本书再好,连续读也会腻的。这是我的读书体会。我读香港作家董桥先生的书时,觉得写得真好,于是买了他不少书,一本接一本读起来。读着读着就觉得,如同吃东坡肉,开始觉得香,但吃多了就腻了。以后我就再不读董桥的书了。其实董桥的书慢慢读来,还是相当有味道的,文字水平也极高,但任何好东西都像东坡肉一样,不能连着吃。我的书远远不如董桥先生的,并不是一盘烧得有水平的东坡肉,一口气读完会适得其反。没有体会出其中的味道,就已经倒胃了。“夜话”是晚上读的,当然不能像读侦探小说一样要看到最后结局,找出隐藏的敌人是谁。有时间读一两篇,思考一下,细水长流,才是读这本书的好方法。

我的主要著作除了教科书和几本专著,都是普及经济学方面的。媒体称我为“大众经济学家”或“经济学中的流行歌手”。无论这种说法是褒我接近大众,还是贬我没有学术水平,我都不介意。我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认为这些工作是有益于社会的。我没什么大能耐,也不可能对经济学有什么开创性贡献,只要读者喜欢我的书,从中悟出了一些经济学道理,我就觉得自己的一生没有白过。至于这本书是否达到了有意义、有趣味的自我期许,还要读者朋友来点评。

三联书店是我几十年间的良师益友,整本书的写作得到了三联朋友的热心支持。我不会打字,只能交字迹潦草的手写稿,但他们欣然接受了。尤其对老朋友郑勇副总编和文化分社社长徐国强,我更是难以用一句简单的“谢谢”来表达。

希望听到读者朋友们的批评、指正。